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分析

分类:法律论文 时间:2021-06-25

  摘要:作为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表主体,检察机关负有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职责,地方检察机关和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均得提起跨区域环境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两类。我国检察机关改革实践表明,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权的设置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将我国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到实处,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合理确定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地位、创设跨省市两层级检察机关、重新构建检察机关司法管辖区域以及促进跨行政区域检察机关之间协同配合。

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分析

  关键词: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

  一、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权的理论分析

  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权包括环境民事和环境行政两种类型。2017年以来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四大检察”职能与“十大业务”检察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要求,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改革试点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检察公益诉讼与跨区划检察机制两项改革任务具有改革价值上的趋同性、案件范围上的重合性、改革推进上的耦合性。”[1]46

  (一)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破除地方保护的干扰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重,往往与地方经济利益紧密相连,造成当地环境公益损害的多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的优先考虑,往往对其疏于管理,甚至利用行政职权干预司法办案,危及跨行政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共利益代表主体,有权针对跨区域环境损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被告可能是致害企事业单位,还可能是政府部门。从区域分布来看,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包括两种,一种是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普通案件,另一种是跨行政区划的特殊案件。原告既可以是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也可以是某一行政区划内的检察机关。

  在我国,司法管辖区与行政区划高度重合,“司法管辖区是司法机关实施司法活动的地理空间范围,行政区划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地理空间范畴”[2]。二者功能各有不同,但在区域范围上高度重合。司法辖区易因此沦为行政区划的附属品而被地方化,导致司法活动易受到地方行政干预。目前,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辖区仅限于涉案检察机关所在地,而对之外区域潜在被告,检察机关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将其诉之于法院。环境公共利益受损的直接原因是企事业单位排污,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滥作为等则往往是间接原因。“即便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一旦涉及到的企业是地方的纳税大户或行业支柱,地方政府也会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大局为由介入案件办理,若为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影响力较大案件,更会为地方政府所警惕。”[1]45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实施法律监督、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有助于排除地方干扰,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整体的价值考量

  环境公益诉讼旨在救济受损生态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利益,而环境本身具有整体性、地理联系性、生态系统性特点,各种环境要素在自然环境中是流动的、可交换的。如被污染的上游河水会流到下游、被污染的空气会四处飘散,污染不会固定于一处,也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因此,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所救济的对象应根据环境要素及其功能本身特性来确定,而不应依据行政区划来确定。

  人为跨界生态环境损害往往表现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复杂情形,侵权行为实施地与侵权结果发生地往往不一致。“环境污染案件的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明显,其跨行政区划的可能性极大,如果仍由现有的行政区划内检察院管辖,可能会人为割裂区域、流域等自然功能区划,将不利于案件审理和纠纷解决。”[3]23环境公益诉讼中,污染行为实施地、损害结果发生地往往不在一处,从而呈现出“跨区划性”特征,致害主体也可能是多元化的。所以,为了避免管辖权争议、排除地方政府干扰以及方便案件调查,检察机关的环境公益诉权应该突破行政区划进行设置。

  3.司法体制改革的需要

  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权是顺应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产物,实质在于构建跨区域的、新的案件管辖秩序。其核心是“跨”和“特”,“跨”是指跨越行政区域,按照新的司法管辖区划原则办理案件;“特”是指管辖特殊案件,如跨区域环境损害案件。根据传统的司法管辖原则,检察机关只能就其所在区域内的案件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跨行政区划司法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检察权受制于地方行政权的倾向,推进跨行政区划法院与检察院试点改革,“有利于构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4]。跨行政区域的检察公益诉权改革,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内容之一。而司法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其目标在于去除司法地方化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跨行政区划检察院与地方检察院并存的诉讼格局,能够有效排除地方阻力,打破部门职权壁垒,实现对环境公共利益的充分保护。“跨区划检察机关和地方检察机关在工作开展中有各自的优势。跨行政区划检察院可以排除地方干扰、加大监督力度,地方检察院熟悉当地状况,容易调动地方资源,应通过程序设置促使上述优势互补。”[1]48

  (二)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

  1.检察机关环境公共利益代表主体身份

  我国宪法将检察机关确定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者,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权属于检察权的范畴,“依照法律规定提起公益诉讼”是检察权的内容之一。当下,检察机关据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规范有两部。其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该法第55条规定,检察机关可作为第二顺位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其二是我国《行政诉讼法》,该法第25条规定,当负有监管职责的环保行政机关未按检察建议依法履职时,检察机关可对其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二者尽管在具体程序设置上存在差异,但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共利益代表的主体地位都是一致的。

  环境公益诉讼所涉及的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以及由其形成的生态圈,具有客观物质性、地理联系性、生态系统性等典型特征。这就意味着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案件并不局限于某一行政区域,而可能呈现出受害范围广、影响面积大、涉及区域多等特点。对此,检察机关可以“通过集中管辖、跨域协作机制、跨域联动协调办案等方式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跨行政区划公益诉讼案件困境”[5]63。环境公益损害案件的跨区域性是检察机关跨区域诉讼的基础前提,无论是地方检察机关,还是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都应以环境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为活动宗旨,在具体程序设计上区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

  2.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的创新性改革

  我国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具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特点,地域上包括跨行政区划基层检察院、跨行政区划市级检察院、跨行政区划省级检察院三类,级别上对应着省级以下的三级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划设立检察院不仅是对检察机关管辖行政区划的突破,也是对案件管辖范围、经费保障、人事管理等各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体制创新,从而实现了普通案件由行政区划检察院管辖、特殊案件由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管辖的新的诉讼格局。”[3]21就对应性而言,拥有起诉权的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对应着拥有审判权的跨行政区划法院。

  为确保检察体制稳定性和业务活动连续性,我国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是由省级人民检察机关对原铁路运输检察院直管、在跨市级层面展开的。例如,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避免行政区划管辖带来的弊端,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武汉铁路运输分院检察长罗继洲曾提出具体方案,“建议将设置在长江经济带的铁路检察分院、基层院加挂长江经济带跨行政区划检察分院、检察院,对应管辖发生的公益诉讼案件和发生在长江干流各类刑事案件”[6]。关于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的实践成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还专门确立了检验试点阶段性工作成效的六个具体标志:“一是明确一个有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职能特点的管辖;二是办理一定数量的有影响有震动的跨行政区划重大民事和刑事案件;三是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简便易行的跨行政区划检察工作办案机制;四是取得一批跨行政区划的类案监督成果;五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办理跨行政区划案件的专门检察人才;六是形成一批有关跨行政区划检察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7]。

  相关知识推荐:法学正规学术期刊怎么选择

  跨行政区划司法体制改革改变了司法管辖区划的传统标准,有助于普通案件与特殊案件区别管辖格局的形成。“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的设置与四级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将其割裂开来,很可能会因缺乏相关的制度衔接而导致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8]。所以,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改革应当建立在现行检察机构设置和检察管辖体制的基础之上,以求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部分地方司法实践经验

  首先,跨行政区划检察公益诉权与跨行政区划法院审判权的衔接。自2014年起,我国许多地方在试行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模式,如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的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等跨行政区划法院,均以案件类型作为管辖依据。因此,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管辖改革的大力推进,有助于其与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之间的协同配合。

  其次,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试点已取得有益经验。北京、上海以及沿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等各省市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资源案件中加强协作,形成了协作机制,出台了系列文件,探索了跨区域公益诉讼的可行方案,为跨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后,环境公益诉讼专门检察机构的设立及其在各方面的公益诉讼司法实践,为其跨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自2015年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试点方案实施之日起,直至2017年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两大诉讼法修改以来,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且质量不断提高。

  二、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试点考察与分析

  (一)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试点样本考察①

  1.北京市、上海市试点状况考察

  依据《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上海市检察院和北京市检察院依托原铁路运输检察院进行试点,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改革。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以下简称“上海三分检”)与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以下简称“北京四分检”)主要管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易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案件。跨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因影响范围广、涉及主体多、因果关系复杂等原因而位列其中。如上海三分检办理的跨区划进口“洋垃圾”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案,北京四分检办理的跨区划大气污染公益诉讼、跨区划水污染公益诉讼等案件。管辖范围的特殊性呼应了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的设置目的———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分离司法管辖区与行政管辖区。

  相较于传统的检察权,跨行政区域检察公益诉权在目的、形式、管辖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其典型特征在于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确立检察机关的跨区域管辖权。目前,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距离全国推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三分检与北京四分检所辖区域为本市范围内的案件,虽然突破了区县一级的行政区划限制,但其层级仍为市级,尚未达到与其他省市间的跨行政区域管辖协作的程度。

  2.湖北省实践状况考察

  2015年湖北省人民检察院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座谈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了武汉铁路运输分院的环境公益诉权,确定其有权对污染破坏湖北省境内长江、长江支流水域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所跨行政区域可区分为跨省域、跨市域等形式。具体而言,跨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人民检察院跨省协作保护长江合作机制,共同加强了对长江、湘江、赣江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的司法保护力度;跨市域的神农架林区检察院、竹溪县检察院、巫山县检察院等多部门跨区域林业环保协作机制;跨省市域的湖北十堰市检察院与河南南阳市检察院,以及陕西商洛市检察院与安康市检察院,关于汉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域的环境公益诉讼协作机制。[5]61此外,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长江经济带检察机关办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案件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确立了集中管辖跨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机制,要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省(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长江流域环境资源案件时加强协作配合。

  3.河南省实践状况考察

  2018年河南省检察院、公安厅、高级人民法院三部门联合发文,确定郑州铁路检察分院作为跨行政区划环境公益诉讼原告,集中管辖河南省境内与黄河流域有关的公益诉讼案件,包括状告县级以上政府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和重大、疑难、复杂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该规定有针对性地将案件管辖作为突破口,通过多部门联合会签文件的形式确立了跨行政区域公益诉讼管辖规则,统筹推动了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河南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跨行政区划组织优势,已挂牌成立“郑州黄河环境资源保护检察分院”,积极探索跨区划检察机关与地方检察机关协调联动机制,保持生态环保检察力量间的联通合作,以解决跨区划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论文作者:刘军1,秘明杰2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