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依托学校冶金、材料及医学优势学科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方向,在功能材料化学领域具有“中南效应”特色。本文从学科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保障等方面,介绍了本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及成效,凸显了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并提出了下一步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推进规划。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特色;一流专业;专业建设
结合国家需求及学校特色,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是高校持续探索的时代命题[1]。教育部发出了“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号召,并于2019年4月启动实施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3]。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支撑一流专业。特色与优势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双万计划”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包括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对标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要求[4],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立足自身定位,强化特色与优势,近年来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推出了诸多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规划。
1明确专业定位,凸显特色优势
本专业源于20世纪50年代陈新民院士建立的中南矿冶学院基础化学教研室,创办于1984年,是全国首批应用化学专业之一。2000年获省重点专业,2009年获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获湖南省“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获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0年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包括“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锰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与农产品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微纳材料界面科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矿冶工程化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等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以及“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生培养创新基地”等3个化学创新训练中心。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弘扬“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秉承“宽口径、厚基础、凸特色、重创新”的办学方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一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爱国敬业之才;二是注重学科交叉,依托学校冶金、材料及医学优势学科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为主要特色,以资源化学、储能化学、环境化学、生物传感等为基础的多学科方向;三是重视科教融合,着力推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竞赛促进教学和实践夯实教学等方式,着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结合,构建了以“思想政治引领、核心价值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
2.1立德树人,强化思政,培养爱国敬业之才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爱国敬业之才。按照国家一流专业要求,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5],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引领有效结合,实现智育与德育双重育人,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立足课堂教学,结合化学发展史、化学名人、化工安全等案例,潜移默化地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想教育。例如,在有机化学碳正离子的讲解中,引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案例;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讲授专业创始人陈新民院士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在特色课程材料化学中,讲授师昌绪先生排除万难从美国求学回来报效祖国,成为“中国材料科学之父”,体现了我国老一代科学家拼搏、艰苦奋斗、务实、爱国敬业的精神。
同时,有机融入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实现学校坚持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慧启迪”的教育理念,设立扶贫∙红旅专项资助项目,面向革命老区和学校扶贫点、对口支援地区,支持学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研究与实践,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利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2.2学科传承,凸显特色,推进新工科建设
本专业依托中南大学的冶金、材料及医学等优势学科群,发挥有色金属、医药卫生等传统学科特色,结合机械、信息等学科综合优势,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方向:环境与生物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资源化学、能源与催化材料化学、分离分析与化学信息学、生物传感与表面分析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等(图1)。同时,遵循新工科理念,探索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新工科专业方向,实现传统应用化学专业的改造升级,在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环境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能源材料方向,形成了“中南特色”。
2.3夯实基础,学科交叉,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以专业特色方向为导向,模块化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和专业选修课,打造“金字塔”型专业课程群(图2)。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合成化学、物质分离原理、化合物表征方法等为专业核心课,以材料化学、应用电化学、结构化学、计算机与设计实验、能源化学、资源与环境化学、传感与表面分析等作为专业特色课程,专业特色课凸显有色金属资源化学的特色,将化学与资源、冶金、材料、生物医药等交叉融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创业为纽带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在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专业特色背景下,设立专门资助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基金——业翔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校课外创新研究基金。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资料、联系导师与实验室、填写申报书等过程,进入科研室进行实验研究,强化创新创业素质特色培养。例如,17级学生获得“微瑞-欧倍尔杯”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15级学生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16级学生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7],以“基本要求+特色”为出发点,重组了“三层次一体化”实验教学,如表1所示。在注重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依托本专业的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将教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或学生带创新创业项目到教师科研实验室进行开放式教学,以项目为依托,学生直接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及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人才。
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搭建了中南大学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南大学-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习基地,初步实现按有色金属资源化学特色专业方向进行的“精准”生产实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2.4科教融合,教材精品,建设优质课程群
通过精选教材和新编特色教材,出版教材30余部,如主编了《无机化学》《新型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名侦探之化学探秘系列教材》(2部)、《化工系统工程》等特色教材,将学科前沿知识和应用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整合升级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现代前言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微课、慕课和精品共享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和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升级教学内容,建设了多元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优质课程,如表2所示,建设国家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国家“金课”)1门,国家线上课程(国家“金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
对高危、高能耗实验环节,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氯化氢催化氧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高硫高砷金精矿的氧化焙烧-氰化浸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火法炼铜虚拟仿真实验、合成氨3D虚拟仿真实践与应用、矿冶工程化学虚拟仿真、资源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与应用等有色金属资源化学特色专业项目,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国家“金课”)2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
2.5精心设计,强化特色,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
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等方法,构建开放、灵活、互动的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拓展课程广度,适当提高课程难度,课外让学生忙起来。以过程考核为抓手,建立多元化柔性评价体系。利用智慧教室和信息网络,将课堂教学与微课、慕课有机结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虚实互补”的实践教学。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和学术引导,助力学生成长。与课程教学相比,科研更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以“厚基础、重创新、提升综合素质”为原则,引导、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向本科生“三开放”(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开放),鼓励学生低年级就参与导师课题、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覆盖育人全过程。近3年,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50余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学生部分调研报告被“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报道。
中南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重中之重。遵循研究型人才成长规律,在已有“化学升华班”的基础上,创建“化学拔尖班”2.0版(“强基”班、“陈新民”班和“本-博”计划),培养化学拔尖人才。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总目标,提供多样化课程套餐,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近3年,学生升学深造率年均43.0%,就业率年均98.0%。学生就业单位主要包括比亚迪、万华化学等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涌现了一批国家杰出人才,如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黎书华;建功基层、扎根南疆的金冠华;挂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瑾。
2.6名师领衔,团队协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着力培养校内教师、严格培训新进教师、积极引入外籍教师、长期聘用企业导师“五措并举”(表3),建设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乐教善教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61人,其中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高端人才计划3人,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国家优青、科技部万人计划各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国家教学名师各1人。
树牢教学为本意识,建立“师德为先、教学为本”的教师综合考评制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通过教学会议、教学沙龙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年来,获省教学奉献奖1项,宝钢教育奖7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5项,省教学能手4人次。
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拓展党建工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同频共振”,促成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学院党委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3保障教学,规划管理,健全教学质量机制
为保障专业教学质量,建立了学校-学院-专业系-教学团队的“四级”教学组织,实时开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了“四级三线多维度”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体系(图4),实现教学质量评价全覆盖。
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明确“教师是第一身份,教学是第一工作”,让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树牢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担当起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改革津贴分配、职务晋升晋级和人才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提升教学艺术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加强教学过程督导,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和教学委员会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督导,将评估结果运用于专业评估、教师考评和教学持续改进,并与学院年终业绩挂钩。学院实施优课优酬,并纳入年终业绩考核,与职务晋升晋级挂钩。近3年专家听课286次,评价优良率94.6%,学生满意率93.2%。
建立产出评价机制,促进专业办学持续改进。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每年组织专业教学评估和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外部评价,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持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改进教学方式,突出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4下一步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推进规划
4.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想教育
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引领有效结合,实现智育与德育双重育人。依托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潜移默化地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爱国情怀和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2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深化专业建设内涵
坚持改革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以“化学拔尖班”2.0为生长点,进一步营造理科人才培养环境,夯实专业基础、凸显科研潜质、注重学术创新,为解决国家卡脖子工程不拘一格培养化学拔尖人才,加快形成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深化专业建设内涵[8],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提供多样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从同质化向多样化转变。
4.3遵循新工科建设理念,深入推进专业改造升级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对现有专业改造升级,强化理科基础,加强与前沿学科交叉,催生原创性成果,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依托本专业在有色金属资源化学方向的特色,寻求化学与能源的交叉融合,结合大数据、过程控制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创建新兴专业,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人才。
4.4加强教育国际化,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
面向国家对外发展战略,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材料、资源等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1–2门全英文课程。引进1–2名专业外教进行全英文教学或短期专题讲座。选派3–4名教师去国外一流大学观摩教学,提高英文授课水平。通过短期研学、学术会议等方式,支持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同时,树立国际权威,让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教育中心,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对接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贡献中国方案。——论文作者:黄健涵,陈立妙,李亚娟,王海燕,唐俊涛,桑商斌,潘春跃,宋相志,罗一鸣,刘又年*
相关期刊推荐:《大学化学》(双月刊)由哈尔滨理工大学主办,主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开展与教学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研讨,交流教学改革经验。报道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动向,介绍化学前沿领域的研究状况及今后展望,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扩大学生知识面,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设有:今日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知识介绍、计算机与化学、化学实验、师生笔谈、自学之友、国外化学教育、化学史及书评等栏目。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