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理性滋养: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应然视角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21-06-17

  摘要:理性精神蕴含于数学学科素养的培育中,理性滋养是数学学科育人的应然视角。数学理性呈现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超越经验、朝向抽象,系统多联、把握整体,批判质疑、客观评价,问题意识、指向创新的特征。立足理性滋养,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策略路径有:数学实验,求真务实理性获知;学会思维,纵横交互理性回归;系统联结,立足整体理性建构;学习重构,朝向真实问题解决。

理性滋养: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应然视角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性滋养数学理性学科育人

  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哪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数学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1],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2]。这些关于数学素养的表述,无一不蕴含着理性精神的培育,理性滋养是数学学科育人的应然视角。

  一、数学理性的内涵意蕴

  “理性”一词,一般指人们经历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能力。所谓数学理性,是指基于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活动,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的理性认知,同时包括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理性精神。数学理性一般呈现明确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丰富的思维活动、客观的思维结果。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这样解读数学理性: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不感情用事;思辨分析,不混淆是非;严谨推进,不违背逻辑。[3]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数学理性的内涵意蕴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数学知识的探究必须坚持纯客观的立场,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揭示内在的性质与关系。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求真态度是数学研究的必备品格。

  (二)超越经验,朝向抽象

  数学学习往往会经历从具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这是一个追求数学本质特征的过程,是超越先验经验的过程。拨开云雾见明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取向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三)系统多联,把握整体

  结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学科教学必须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新的知识通过理解迁移纳入原有结构,形成新的结构。因此,数学学习必须以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建构的角度入手,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四)批判质疑,客观评价

  数学研究往往需要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等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纠正的过程。数学理性一定包含批判质疑、多角度理解问题、辩证分析问题、客观评价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五)问题意识,指向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促进发展。数学学习中那些稍纵即逝、旁逸斜出的“问题”是数学理性思维的发端,也是创新发现的源头。学生置身问题情境,通过动用多种能力解决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是形成数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二、理性滋养,实现学科育人的策略路径

  (一)数学实验,求真务实理性获知

  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借助实物或者工具,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进而建构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验证数学猜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实验研究,“听数学”变成“做数学”,“机械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被充分激活,在尝试与探索、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把握知识本质内涵,厘清知识关联,并将新知识迁移应用到问题情境中。

  相关期刊推荐:《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正式刊物(月刊)。本着宣传新教育思想,报道课程改革主流声音,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提供最权威的政策与专业支持的宗旨,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人文性,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优势,为教师、教育行政、教研人员与专家、政策决策者间搭建对话的平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刊物。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的练习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一个瓶子的内直径是6厘米,装入8厘米的水后,盖好瓶盖,将瓶子倒过来,量得空余部分的高是2厘米。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毫升?(如图1所示)

  通过看图,一部分空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理解并有效解决问题,但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困难,难点在于瓶子不是规则的圆柱,学生被固化的思维束缚,用常规体积计算的思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如果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动态操作,学生很快会发现瓶1不规则的空白部分与瓶2规则的空白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解决问题,并深刻感受、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实验中找到客观的恒定关系,知道瓶子的体积、水的体积、空白体积三者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不变,变的只是水与空白空间呈现的形状。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求真务实探究的过程,这样的获知是理性、客观、深刻的。

  (二)学会思维,纵横交互理性回归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学会整体地、合乎逻辑地、有条理地、系统地思考问题,形成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主动、健康、全面的成长。小学数学知识简单浅显,却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学科最基本的三大思想,立足三大思想对教材进行有效把握,是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学习“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的关系时,速度是最为抽象的一个量,对速度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三大基本思想,下面的教学片段可窥一斑。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教师问:同学们听说过“速度”吗?在哪儿听说过?

  学生回答:火车速度快、汽车速度慢;我跑得比明明快;爸爸在高速上开车挺快,可以开到120码……

  速度是什么?在学生的眼中,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教师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如果老师和班级里跑得最快的同学比赛,你们认为谁的速度快?可以怎么比?

  学生踊跃积极地回答:相同的距离,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相同的时间,谁跑的路程长谁就快。

  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清晰表达与速度相关的两个量——路程、时间。

  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时间不同、路程不同,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比速度了?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可以通过计算,算出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此时,速度的概念呼之欲出:速度表示快慢,也就是相同时间里走过的路程。速度与长度、质量单位不同,它是一个复合单位。

  为此,教师继续出示问题情境:老师与班级里跑得最快的明明同学比赛跑步,老师的速度是5米,明明的速度是200米,明明更快。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速度的单位不能是米,除了表达路程还要表达时间,应该是5米/秒,200米/分。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基于学生认知经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序抽象地形成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模型在多层次的推理中得以清晰、丰盈、深入建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学会有逻辑地表达思维结果,有理有据。

  (三)系统联结,立足整体理性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应该用结构性观念、联通性视角来理解学生、理解教材、理解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特点,围绕核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建构与实施。我们有必要站位高视域、高观点、大概念,对数学知识的本源、发展与联系做整体认识与分析,用系统联结的观点,立足整体进行理性建构。具体而言,包括横向数学化以充实广度,纵向数学化以夯实深度,双向数学化以扩充关联度。横向数学化指生活世界与数学学习生活融合,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指导学生进入知识产生的本源,理解知识生长的来龙去脉,进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纵向数学化指向知识体系的纵深联结,有利于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迈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双向数学化关注知识产生的文化背景、个体先验经验与同类型相关知识的纵横贯通。

  例如,“分数的认识”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与飞跃,它既继承了整数的“数量”功能,也超越了“数量”功能而更加凸显“关系”功能,即分数的无量纲性。因此,在分数的认识过程中,儿童的整体认知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分数概念直接从关系入手,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冲突,若教师只是一味“教教材”,容易使学生徘徊在“数量”的路口,又迷失于“关系”的思维抽象中。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对教材进行解构,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重新建立“数量”在前、“关系”在后的知识网络:先从具体数量入手去“分”出分数,让学生体会它是一种有大小的数,是在度量中分出来的新的数;然后从具体数量中抽象出分数,让学生体会无量纲性;最后通过比较,深化理解。同时,把分数意义的理解置于整个数的认识的体系中,即单位“1”的叠加形成整数,单位“1”的平均分就形成了分数。这样,对分数意义的深度理解以整体眼光进行观察,以整体思维进行认知,实现了数学核心概念的“再创造”与“再发展”。

  (四)学习重构,朝向真实问题解决

  贾斯珀系列的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基于学习情境性与主体建构性的综合学习。这种基于案例、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立足真实问题情境的数学是将“书本中的数学”“学校中的数学”放归到社会、生活、活动与实践中,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理解、解释、获取和运用数学。因此,我们可以立足课程视野,根据学生的认知现实,引导学生围绕数学主题,创设数学情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在充分的实践与体验中发展学生思维,落实完整育人理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教学板块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例如,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大型文化节目的热播,故宫成了“网红”,于是我们对“网红故宫”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挖掘,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学生在前期充分了解故宫的相关资料之后,教师要求大家从数学的角度梳理想法、疑问,充分交流后凝练几个核心问题:①故宫为什么每天限流8万人,不是7万,也不是9万?②单霁翔院长带领团队用三年时间清点文物1862690件,这么多文物是如何清点和区分的?③男、女厕所比例是1∶2.6最为合适,这个比例是如何得来的?有什么依据?……结合问题,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学生呈现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生动样态,这里综合关涉统计分布问题、集合对应问题、统筹应用问题等,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指向人的发展、指向真实的问题解决的理念。

  总之,理性滋养是促进人的发展性的应然路径,当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实现由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转化与升华,学科育人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实落地。——论文作者:施惠芳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