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学和社会保障等专业中,项目导向法运用于SPSS统计软件课程的实践。引入项目教学法,既能克服教材内容的不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文章分析项目教学法的多种不同形式及其优缺点,探讨如何将课本知识和项目数据结合,怎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数据等问题。
关键词:项目导向法;本科教学;定量研究
目前高校的许多专业开设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这门课程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板块的内容,定量研究避不开问卷统计分析,需要用到相应的分析软件,有条件的专业会开设统计软件课程。在软件教学中,一般选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它是全球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相对于SAS、STATA等软件而言,界面友好,直观易懂,操作简单,非常适合于初学者。笔者授课的对象是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统计软件的相关操作,教学效果并不好,有必要转换思路,采用项目导向法教学。
有学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就是在真实情境中,借助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与同学广泛交流,不断地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1](P56)也有人认为,项目导向型教学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实际参加项目规划、实施和管理,来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的新兴的教学模式。[2](P114)项目导向法的基本内涵是:“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并亲自实施有目的有意义的单元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时,获得成长和发展”。[3](P9)项目教学法已经广泛运用于众多专业的教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统计学、医学的SPSS软件教学课程中,也有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的成果。其实,对于社会科学的软件教学,依然可以引入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项目导向法的必要性
(一)克服教材内容的不足
目前,许多学校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开设了SPSS统计软件课程,但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原因可能出在教学方式上。许多老师按照教材的章节按部就班地教学,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熟悉统计软件的各种操作命令。但是其弊端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统计软件教材主要偏重于软件的菜单分析,通常在给出问题后告诉你可以用哪个菜单或者命令进行分析,告诉学生每一个命令的详细操作,而这些在SPSS软件自带的帮助命令基本上可以获得,教材只是把它翻译成中文,其实如果学生的英文水平足够好,遇到具体操作问题都可以通过软件自带的帮助键解决。
由于SPSS软件适应的专业非常多,教材往往具有普适性,注重的是知识面的完整性,而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例如医学,经常要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经常会用到T检验、F检验,而社会学、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等专业,更多的是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且,市面上的大部分教材都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因此,就算学生非常熟悉书本中各种命令的基本操作,但是让他们单独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一些好的教材也会用到一些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往往过于简单,主要落脚点依然在软件的操作。因此,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上课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的操作,但是却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差异显著。在统计软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学按着指定的教科书一板一眼地讲下去,许多学生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不会很好。笔者在初次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也是采取传统的方法授课,很大一部分学生熟悉了软件的命令操作,但他们不会主动去思考数据分析的其他方法,当我布置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的时候,学生往往急于到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而每个实际问题都有其特殊性,在书本中未必能够找到答案,学生会因此变得茫然,他们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进而对统计软件的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当本人应用项目导向方法进行教学后,学生改变了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打交道最多的是问卷数据的统计。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即便他们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但是当面对稍微复杂一些的问卷数据,依然不知道怎么分析。例如对某一个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我们可以掌握分析命令回归模型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可以对得出的一系列表格做出一些相应的解释。但我们在问卷的回归分析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对自变量如何操作化?如何选取合适的因变量?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因变量而不是把所有相关的因素通通放入统计模型?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传统教学方式学到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学生缺少整体分析的能力。但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他们最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能力。SPSS具有强大的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熟练掌握每一个命令的用法,这些具体的技术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学习。所以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问卷综合分析能力。
二、项目导向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本人在讲授SPSS过程中,改变以往的做法,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用全体学生都参与的项目数据进行教学,效果最好;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全国大型的调查数据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应该培养专业意识,运用最符合本专业的数据模块进行教学。
(一)以学生参与的项目数据做分析
SPSS统计软件是社会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中一门重要的技术性课程,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能开设不同的研究方法课程,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社会学、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学生已经依次开设了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社会统计学主要是让学生打下一定的统计学基础,方便对软件的理解。而社会研究方法则告诉学生怎么样做研究,让学生要清楚如何选题、怎么做研究设计、怎么抽样、怎么做调查得到相应的数据。
笔者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广西民族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参与了问卷的修改。这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式,让社会学所有学生利用假期在广西各地开展调查。数据资料收集上来以后,以这份资料为主,贯穿整个统计软件的教学。例如,关于问卷的输入,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录入自己亲自调查的问卷,接下来数据的合并、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和回归等知识的教学都以这份数据为例,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如何选择变量,如何灵活分析问卷,面对数据不再显得茫然。这是全班同学都参与的项目,这样做的效果最好,但教师并非每年都有可以让全部学生参与的课题。因此,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部分学生参与。总之,如果用学生参与的数据,那么统计软件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因为学生迫切希望知道自己收集上来的数据怎么进行分析,这份热情会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课本中的具体分析技巧。
(二)以大型项目调查数据做分析
受到条件的限制,授课教师并非每年都有项目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数据进行教学。近几年我国大型综合调查数据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教育基线调查等数据都在网上共享,并且数据逐年更新。本人在教学中,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为主进行教学,这份数据自2003年开始,基本上每2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抽样调查。这些数据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非常适合社会科学各专业进行教学。本人重视以最新的数据进行教学,在数字中探索中国社会的变化。由于问卷是综合性的调查,所用的变量非常多,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数据进行简化,选择最有价值和学生最有兴趣的变量进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本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表达自己最想分析的变量关系,然后马上操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解答学生的疑惑。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能力会大大增强。
相关期刊推荐:《百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7月。长期开设的固定栏目有“文学人类学”“民族学与人类学”“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原“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等特色栏目,以弘扬中国智慧和民族文化为使命,通过以专栏组稿、专题讨论的方式对一些社会焦点和学术前沿兼具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对话,不断提升学报的学术品质。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库的开放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学者所收集的数据将会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而不是束之高阁。全国层面的大型的调查经过精心的设计,进行严格的抽样,花费很高昂,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参与到其中,但我们却有机会获得调查数据,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和教学。
(三)以各自专业的项目数据做分析
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不一样,大学教学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在SPSS教学的数据选择中,也应该选择最适合授课对象的数据。本人在社会学专业中,运用不同年份的CGSS数据进行教学,探讨环境、诚信、教育分层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社会保障专业中,用CGSS数据中的养老问题,以及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我国基本保险参保意愿等问题;在社会工作的教学中,同样用CGSS以及社会服务需求方面的数据,分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用关于公共管理基本需求问卷,探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用全国市长信息数据库,比较不同地域市长特征的人口特征差异。针对专业特征采用不同的数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SPSS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项目导向法运用中的经验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统计软件分析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它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各种分析技巧,而且要掌握专业知识。以社会学专业为例,我们做定量研究,往往通过问卷来收集工具,而问卷设计不是茫然的,它需要根据研究假设来设计问题,而这些研究假设又源于教师对理论的把握,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有一定难度,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运用SPSS统计软件,而是要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问卷分析能力。社会现象本身十分复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科研能力和生活体验,才可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
(二)让学生预习课本知识
课本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因为课程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以项目数据来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统计技术,在上课的课程中就缩短了讲授基本知识点的时间。因此,课前应该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本知识,按照课本的操作要求事先了解软件命令的基本操作步骤,通过预习,学生在进行问卷分析时,对这些操作命令才不会陌生,从而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SPSS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析比具体操作更加重要。对于一些对基本操作掌握不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到机房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SPSS的具体操作过程比较容易遗忘,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
(三)将课本知识和项目数据结合
如何将项目数据与具体知识点结合是项目导向法的一个难点。要掌握具体知识,就必须按照教科书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教材并不能清晰地告诉学生怎么分析问卷。因此,教师要以项目数据作为载体,把上课内容变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我们打开数据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选择一个主题,对选择的部分变量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再对数据进行参数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相关和因子分析等操作。在每一次课程过后,利用问卷数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操作,在下一次课程再进行讲解。将项目数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促进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把握。
(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数据和问题
在社会调查数据选择中,如果不能选择学生参与的调查数据,最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他们比较有兴趣的数据,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本人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讲授对比分析时,以全国大城市市长数据库(包含近10年所有大城市市长的基本信息)为操作数据,分析中东部地区市长在性别、学科背景以及任职年限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对社会学专业学生讲解相关关系时,用CGSS数据探讨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学生感慨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但从抽样数据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相应越高。但在分析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时必须谨慎,因为收入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变量,例如家庭经济地位、性别、所在地域等,从而将教学引入一个新的问题:回归方程的分析。在做多重折线图时,比较不同性别的人在不同学历层次的收入分布,这些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会乐于接受所学的知识,学习过程显得比较轻松。
当然,项目教学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有研究者指出:“一个项目无法关联课程所有内容,所以教学后学生可能会做这个项目,也可能学会了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无法保证能完成另外一个项目,一定程度上讲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太完整,这显然会影响将来的可持续发展。”[4](P28)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但对于SPSS这门课程而言,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种能力比学习具体的知识点显得更加重要。在社会科学专业的SPSS教学中,很难保证大家能够参与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这对授课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假如达不到这个要求,我们可以用大型的项目数据进行教学,如果能够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衔接,教学效果也会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论文作者:赵锦山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