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专职工作人员不足等诸多问题。运用朋辈教育理论,尝试建立“2+1”学长制、设置朋辈党员导师、设立朋辈党员工作站、搭建网络信息平台、选树典型发挥榜样力量、创新党支部设置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使“朋辈教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关键词:朋辈教育理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改进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相关期刊推荐:《衡水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8年,由衡水学院主办。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设有: 政治、经济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栏目。
朋辈教育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2]。大学生通常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他们之间的朋辈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1.1基层党建专职人员配置不足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普遍存在着基层专职党建工作者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基层党建工作者除了负责整个院、系的党建工作外,一般还要兼顾教学科研、辅导员等其他工作,导致对学生党员不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教育管理,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基层党建工作者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亟须加强和完善。
1.2系统性教育管理缺乏
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还存在重党员发展,轻教育管理的现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往往十分重视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在发展前根据要求严格履行培养考核、培训考试、层层筛选等程序和环节,但发展后却普遍存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不够的现象。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性措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组织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进取心减退,学习成绩下滑,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3教育方法和形式单一
高校各级党组织都会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学习过程大多采用讲授、观看视频、撰写心得体会等传统方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学习兴趣,始终扮演着“被教育”的角色。在“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表面化、形式化现象。被动的教育方法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的真正内涵,不易入脑入心,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1.4信息获取和交流途径不畅通
由于思想汇报的程式化、群众座谈的浅显化以及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指标结合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党组织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考察过程中出现考察群体不全面、不系统、不细致的问题。党支部的科学设置是支部健康有序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挥党员作用、丰富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主要平台。如果高校简单地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虽然这些支部成员因同专业同年级而开展集体活动相对容易,但也会缺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弱化了通过党支部这个平台获取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甚至会出现党支部在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作用上不够突出、带动作用乏力的情况。
2朋辈教育理论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当主动寻求两个变化:第一,基层党建工作者队伍的变化。学生党建工作者应当主动突破自我,在做好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教育等工作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在队伍人员组成上寻求变化。要全方位吸纳那些有精力、有热情、有能力、有号召力的青年学生党员,使他们作为受教育者的同时也成为教育者,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二,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的变化。改变以往对学生个性化需求重视不够、感知不及时的单一党建工作体制,突出创新和变革,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群众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们尝试在工作中探索运用朋辈教育模式,积极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
2.1建立“2+1”学长制
“2+1”学长制就是从高年级中选拔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党员,经过培训后以“学长”的身份,每2名高年级学生按专业结对帮助1个新生宿舍,“学长”有计划、系统地在学习、生活、角色转变等方面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引导新生迅速进入良好状态。同时积极发掘新生中的优秀分子,协助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做好党员发展教育工作。这些措施可以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使低年级学生从中受益,增强高年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缓解基层专职学生党建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2.2设置朋辈党员导师
高校二级基层党组织可以在学生党员中选聘朋辈党员导师,在理论学习、日常管理、组织发展等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如在党的知识学习培训时,朋辈党员导师全程参与,与学员一起学习研讨,可以采用合作小组学习、小组间探讨交流、经验分享、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大家展开互动。由于朋辈党员导师与青年学生的专业背景相同,学识水平相近,防御性低,互动性高,因而他们之间容易产生共鸣[3],从而增强理论学习和党课培训的学习效果。在党课培训结业考核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朋辈党员导师的意见以一定权重纳入到学员的结业考核成绩中,试卷表现与日常表现相结合,对学员进行更科学、更全面的结业考核,进一步增强党课培训的教育效果和朋辈教育的感召力。
2.3设立朋辈党员工作站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活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区域之一,但往往却成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选拔威望高、群众基础好的正式党员,在公寓内成立朋辈党员工作站,与专职学生工作者共同参与公寓内各类突发事件处理,以及与学生宿舍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管理,不断增加学生党员“曝光率”,凸显学生党员在关键时刻的模范带头作用,用行动教育人、感化人,形成正面的引导和带动效果。
2.4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传播正能量
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QQ、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在网络上打造和树立以优秀学生党员为代表的“草根意见领袖”,占领网络党员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口吻、语言以及思维方式来开展党员教育,形成“领袖”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使党员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年党员和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弘扬主旋律、培育正能量。
2.5选树典型发挥榜样力量
高校各级党组织可采用多种方式,分类树立学生党员先进典型。通过“榜样力量引领”“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开展“优秀学子集中宣讲”、组建“共同成长小组”等形式多样的朋辈教育活动,在思想道德、专业学习、文体活动、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宣传典型、表彰先进,通过网络、橱窗、海报和广播等多种形式,树立身边的榜样,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影响带动作用和朋辈互助互学的促进作用,满足青年学生的个性需求,营造青年学生群体“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深化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
2.6创新党支部设置
要根据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之间朋辈互助和提高教育效果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结合实际,丰富支部编排方式,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如可按专业跨年级设置支部、研究生和本科生混编支部、在学生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中设置党支部、在宿舍园区设置党支部、在顶岗实习学生中按区域设置党支部等。通过不同类别党员混编支部,既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又可丰富信息获取渠道、畅通朋辈交流途径,进一步提高朋辈教育效果。
3运用朋辈教育理论开展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与思考
朋辈教育理论多年的应用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觉悟、自觉服务意识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彰显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有利于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达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效果,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无死角、全覆盖和全过程。朋辈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一些与受教育者具有相近价值观念、经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来实施教育过程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高校中这类群体便是那些有意愿、有能力投入教育过程的优秀学生党员,作为普通学生的身边人,他们与专职学生党建工作者相比具有天然的“数量”优势和“时空”优势,他们几乎可以随时出现在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操场等任何一个被人需要的地方。他们以同行者和陪伴者的身份无形中更好地扮演起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可以极大地弥补教师作为学生党建工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劣势,同管理者、服务者、教育者共同努力,成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益补充。
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职学生工作人员与大学生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相差很大,往往以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很难与大学生“零距离”沟通和交流,而学生往往对这种管理和教育模式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抵触,这些现实问题也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朋辈教育就是使那些品质优秀、综合素质好、悟性强、热心助人的学生党员以“朋辈”的身份,走进大学生中间,用他们的有益经验、知识技能和热心奉献的精神,帮助广大同学解决在专业学习、生活、情感、心理、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4],而这些优秀的“朋辈”学长的经验和认知经历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由朋辈党建导师组织的各类党员活动更能够激起普通学生对党组织、对党员活动的向往和热爱,从而使学生党建工作更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
3)更好地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一般的扶贫助困、心理干预、就业指导等帮扶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良好互动。朋辈教育理论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应当以朋辈教育体系的建立来实现,朋辈教育体系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党员教育和管理,而应通过全面整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党团建设、心理健康、入学适应、扶贫助困、就业指导、学习经验交流等各方面,以学长制辅导、心理健康小组、学生工作助理、学生党员接待、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从而整合教育资源和力量,将学生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活动的所有领域、所有过程,使党建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4)更好地发挥网络新媒体的教育作用,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新形势下,随着“两微一端”的广泛普及,每一位青年学生都渴望为自己发声,更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科学的掌握和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可以更便捷、更迅速、更直接地实现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理解认知,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而朋辈教育的优势在新媒体中更是可以大为彰显,不仅朋辈教育者从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上与普通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具体在技术操作、网络语言、网络圈子等诸多网络世界的认同感上都与同龄人没有任何代际差异,与年龄稍长的专职学生党建教师相比,更能够发挥网络新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让学生党建工作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
5)有利于消解各类不良亚文化现象和亚文化群体对学生党建工作产生的腐蚀和冲击。受全球化影响,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发展和变革,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受此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文化心理,如文化心理逆反以及文化选择非此即彼等现象[5]。高校校园文化在整个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下自然衍生出以“读书无用论”为主要代表的厌学现象、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主要表现的“社会化”现象、以攀比为主要表现的非理性消费现象、以“个人主义”为主要表现的“离群”现象、以网络游戏、聊天等为主要表现的“网瘾”现象等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形态,而朋辈教育者因其年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与普通学生的相似性,其对以上不良亚文化现象在时间、程度以及传播范围上的敏感度,要远比专职教育者更为强烈,并可以在第一时间向相关人员寻求帮助,通过个人以及官方组织的努力,有效地消解各类不良亚文化现象和亚文化群体对学生党建工作产生的腐蚀和冲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和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阵地。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入朋辈教育模式,对于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但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不断实践探索和逐步完善。首先,要不断提高朋辈教育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思维方式、经验阅历、观念行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处理问题深度和高度往往不够。学校要对朋辈教育者进行定期的全方位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还要通过座谈会、交流会、沙龙等活动,交流工作体会、分享工作经验、研讨工作方法。其次,要严格管理考核。要加强朋辈党员导师等朋辈教育者的管理,实行多种方式的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预备党员转正、党员评议和评奖评优的依据。再次,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朋辈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朋辈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而与时俱进,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广大党建工作者要不断拓展实现途径、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突出朋辈教育的时代特征,培育朋辈教育的品牌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效果。——论文作者:李春晖a,论海柱b,孟祥文c,尹莎莎d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