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严格“三审三校”制度推动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21-06-10

  摘要研究《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落实“三审三校”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探讨从期刊出版单位层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内容导向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强化“三审三校”制度,推动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严格“三审三校”制度推动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期刊;质量管理;审核;监管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如何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助力期刊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期刊出版单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既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又是推动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聚焦高质量出版,就要用“三审三校”制度筑牢期刊质量的“防火墙”。

  1“三审三校”制度要求和落实日益强化

  1.1“三审三校”制度要求不断细化

  “三审三校”是我国出版工作的基本制度,通过履行各环节职责,严把关口,对于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内容导向和价值取向,提升出版质量意义重大。为保障“三审三校”制度落实,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每年都会开展出版物质检、监督、抽查等工作,如2017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保障图书质量。[1]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印发,检查范围扩展至图书、报纸、期刊,明确提出严格履行“三审”,认真执行“三校”,严把人员资质要求,包括自查自纠、抽查督查等工作环节。2020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明确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应当落实“三审三校”等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出版质量。从要求图书出版单位全面履行“三审三校”制度,到聚焦期刊质量,强化“三审三校”制度的落实,足以看出“三审三校”制度作为加强出版管理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2“三审三校”制度在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中的把关作用不断强化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新闻出版署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的通知》等相关规定,期刊出版单位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严格履行“三审”,确保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均由出版单位在职在岗或在编人员负责。认真执行“三校”,全部稿件应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次。严把人员资质要求,初审应由出版单位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注册责任编辑),复审应由出版单位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中层及以上负责人担任,终审应由出版单位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报刊编辑部主编担任。“三审”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校对工作应由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其中终校工作必须由本单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

  可见,作为期刊出版工作的基本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的关键作用在于:第一,通过层层把关、协作配合,从不同侧重点入手,对文章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第二,规避了同一个人连续参与同一篇稿件的多个审读环节所带来的失误叠加造成的质量事故,突出了风险防控意识。第三,要求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人员担任审校人员,强化终审、终校人员的资质要求,更有利于将质控责任落实到关键岗位,落实到重要环节,并切实强化编校人员梯队建设,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2期刊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落实的现实挑战

  2.1思想上存在忽视、漠视倾向

  “三审三校”是期刊出版的中心工作,对于保障期刊质量具有关键作用。[2]多年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出版物质量,建立了一系列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然而,近年来在检查工作中发现,部分期刊单位还存在忽视、漠视“三审三校”制度落实的倾向:将文章仅仅看作文字稿,认为专业期刊探讨的是学术问题,不涉及政治属性;部分期刊出版人的责任意识淡漠,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期刊的政治属性认识不到位,阵地意识薄弱,忽视出版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

  由于思想上重视不足,疏于管理,导致部分期刊社内部“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并未充分发挥三级责任制的重要作用,“没有从人员、机构、工作流程、奖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把编校成败都放在责任编辑或专职校对身上,甚至把‘三审三校’制度边缘化,致使不少出版物‘险象环生’”。[3]个别期刊出版单位在经营发展中为了控制成本、压缩人力,盲目减少审校环节或安排同一人员身兼数职,内部管理失范,导致无法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不能按要求对期刊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期刊质量问题严重。

  2.2制度执行有“偏差”

  有的期刊出版单位不及时传达、布置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期刊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政策缺乏准确理解,在制度执行的具体环节上出现“偏差”。例如,由于缺少符合条件的复审、终审、校对人员,有的期刊出版单位便以审代编、以编代校,致使审校制度流于形式,差错率较高。有的期刊出版单位在审稿程序中外聘人员,让其承担相应职责,甚至将业务外包,“与企业签订合作经营协议,违规转让出版权并存在收费行为”[4],违背了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也违反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地购买书号、刊号、版号,并参与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活动”的规定。

  此外,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自2017年起[5]明确提出,报刊单位所办新媒体也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期刊出版单位新媒体工作人员的审校能力瓶颈日益凸显,亟待给予强化引导,夯实其政治素养和采编基础,进一步构建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织密监管之网。

  3推动期刊出版单位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的探讨

  解决“三审三校”制度落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既需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扩大对政策制度的宣传解读,增强监督管理力度,又需要期刊出版单位强化行业自律与自我约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强化制度管理、健全组织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予以改进。

  3.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三审三校”制度管理

  期刊出版单位要基于内控风险的角度重视审校管理,及时查漏补缺,把好关口、杜绝风险。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好政治方向。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作为期刊编校规范和出版质量的“把关人”,是本单位“三审三校”制度的牵头者、领导者、监管者,负责指导本单位内部将审校制度落到实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决守好“责任田”。作为党的重要意识形态阵地,期刊出版单位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压实审校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通过甄别稿件的意识形态倾向,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相关知识推荐:个人出书三审三校要多长时间

  二是加大宣传,凝心聚力。要以出版单位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为契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实现上至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员,下至一线审校人员,人人重视编校质量管理的局面。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在业务管理中,要熟悉政策法规,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加强内控宣传教育,在期刊出版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通过有效的内控手段,强化期刊审校管理效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决贯彻党性原则,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6],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尤其要提高政治站位,避免思想偏差。

  3.2健全审校组织管理体系,确保环节衔接有效

  编校质量是期刊出版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出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统一管理、权责明晰的审校组织管理体系。期刊出版单位应根据内控要求,结合岗位分工实际情况,建立由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任组长的出版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完善监督体系,制定合理的约束机制,定期检查出版物的内容导向和质量水平,公布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与责任编辑、责任校对等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提高社会效益、编校质量与编辑团队、个人的关联度,将“三审三校”执行效果与收入分配挂钩。

  二是建立全流程控制,实现全过程监督。强化发稿手续“齐清定”机制,对出版物加强跟踪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审校单作用,在出版物送印前,如缺少完整的三审会签意见、三校审核记录,则不予发稿,防范内容导向风险,关口前移,加强文稿准入管理。实施期刊出版后的阅评制度,撰写阅评报告,对“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自查,未达到规定要求者纠偏立改。落实精品出版战略,强化优秀选题激励制度,完善专家反馈和读者监督机制,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人和校对人。

  以主题出版工作为例,主题出版(宣传)是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出版内容和出版重点的出版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体来说,主题出版工作就是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其基本作用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动员全社会团结一心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7]能否策划出优秀的、高质量的主题出版(宣传)作品是检验出版单位业务能力的试金石,既要强化导向把关——将内容导向要求落实到主题出版(宣传)全过程,加强选题、内容把关,加强作品整体基调、格调、品味把关;又要提高出版质量——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做好编辑、校对等各环节质量控制。

  “打铁还需自身硬”,期刊出版单位要加强审校全流程管理,减少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将日常审校环节打上主题出版(宣传)高规格、严要求的烙印,并扩展应用到全部出版工作。以工匠精神提高编校质量,以精品意识提升审校品质,方能推出记录时代全貌、讴歌奋斗征程的精品期刊,以点带面,推动精品出版工作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发表的阵地,期刊出版单位还积极参加相关专业会议,融入最新学术探讨;跟踪专业领域业界动态,掌握学术研究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重点约稿并策划特色专栏,不断丰富刊物内容;做好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等编辑加工工作,全方位提升期刊质量。

  3.3提升审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出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成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提出的最具根本性的要求,也成为包括出版单位在内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共识。[8]期刊出版单位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完善技术手段,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

  一是以信息化促进审校动态管理。为提高出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期刊出版单位应强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出版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稿件采编、实时跟踪、信息查阅、归档共享等日常管理需要。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出版物质控成效。

  二是利用技术手段推动导向管理全覆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标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并贯彻落实到期刊采编各环节之中,特别是在期刊出版单位所办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领域,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因为其电子化的新兴表现形式就“放松警惕”。此外,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审校管理与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期刊审读等政府监管要求相挂钩,通过信息互联互通,规范“三审三校”制度的落地执行,进一步完善出版工作动态管理流程和监督评价体系。

  通过信息化手段集成政府监管反馈和专项检查情况,形成可供查阅分享的工作记录及随时参照的档案资料,能够推动期刊出版单位进一步健全“三审三校”内容把关流程,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将审校流程规范与社会效益考核等管理要求同推进、同落实,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期刊出版质量,严防稿件中的错误思潮及歪曲事实、迎合低级趣味的倾向,坚定文化自信,使期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4结语

  总之,“三审三校”制度对于保障期刊出版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只有基于政策要求,克服现实困难,多措并举扎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牢政治方向、内容导向、价值取向,才能在新形势下做好期刊出版工作、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推动更多期刊出版单位去思考和行动。——论文作者:孙馨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