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疫情时期温病学教学的思考

分类:医学论文 时间:2021-05-25

  【摘要】中医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从中医学教学的角度就此次突发疫情对温病学教学工作带来的挑战进行思考。通过学情分析,认识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强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整合教材、改善教学方式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促进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化,从而增强学科自信。

疫情时期温病学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温病学;教学,中医学;人才培养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蔓延,中医药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1]。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性质,对临床各科急性外感热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在历史上重大疫情中均有非凡贡献,如1954年石家庄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流感等[2]。面对未知的和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的病毒感染,以温病学及中医药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天然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2],而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更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3]。为此,我们对本科阶段的《温病学》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促进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化,加强温病学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增强学科自信。

  1《温病学》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1.1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温病学》作为古代中医文化体系发展的终末环节,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中医四大经典,从其形成便蕴涵了多种学术思想在内,因此,在学习和理解上,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我们在进行本科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温病学的态度主要存在4个方面问题:其一,相较其他3门学科,尤其是较之《伤寒论》,学生对于温病学的学习热情远远不足,甚至有些轻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其二,相较于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学生普遍反应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理解中存在困难,无法灵活运用;其三,温病学理论体系并非出自一位医家,而是由不同时期多位医家共同形成,并且存在相关概念错乱现象,而所用教材糅合诸家之言,以病统证,知识点分散,这给本科生理解造成困难;其四,基础知识教学与临床运用脱节,学生难以对温病学思想体系形成直观认识,造成温病无用论的认知偏差。

  1.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温病学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且相对其他中医学基础课程学时较少,只能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考察,无法仔细讲授各医家学术思想,且治疗、预防、霍乱等章节多为自主学习,这造成学术体系的缺失;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通过抄笔记、识记来掌握温病学辨证方法及治疗方药,这些对学生全面掌握温病学思想体系造成了极大限制,进而限制了温病学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的转化、迁移。面对此种学情,我们认为现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应当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2《温病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建议

  2.1增强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  

  温病学教学对象多是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大学3年级学生,对枯燥的讲解方式有抵触心理。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经典原文兴趣较高,如果能在教学中重点偏向讲解医家经典,则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也更能体现出温病学理论特色。此外,大学3年级的学生即将奔赴临床实践,对临床诊疗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教学中涉及到温病学理论体系在临床各科应用讲授时,学生能保持较高关注度。同时,温病学重要医家多为明清时期,受现代影视剧影响,学生对该时期的历史人物和社会关系有较浓厚的兴趣,如温热大师叶天士,在授课中如若穿插医家生平、医案、趣闻等,则学生课堂参与度会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从这3方面着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相关知识推荐:副主任医师论文几年有效

  2.2结合原文整合教材将知识系统化  

  温病学中存在与之前学习内容相重复的情况,如温病的病因,常用诊法与《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存在共性,在教学中可以与之整合,对比学习,深化温病体系特色,提高学习效率。温病学理论体系由不同医家共同完善,教材的编写多采用“以病统证,以证统方”的模式,看似全面,但知识点分散于各个章节,缺乏连贯性。教学中可根据经典原文,适当调整章节顺序和内容,增强知识点的连贯性[4]。如讲解卫分证时,在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基础上,引出温病与伤寒在发病、病机和传变上的异同,进而讲解不同治病邪气引发的卫分证证候表现和治疗的差异性,再补充各医家对卫分证的认识及用药特点;或如讲授吴又可“厉气学说”致病特点时可引入新冠肺炎的抗疫经验,引出“急证急攻”的治疗方案“早期疏利达邪”,形成以原文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使知识系统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温病学辨证思维,有利于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迁移。

  2.3结合临床将知识向技能转化 

   温病学理论运用广泛,可适用于临床各科,如内、外、妇、儿、耳鼻喉和眼科等,如湿热辨证常用于代谢性疾病,补益肝肾精血法与子宫藏泄相关的常用于妇科,宣发凉血透斑法常用于皮肤科,血分证常用于脑病科感染性疾病和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等[5-9]。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讲授温病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临床经验,以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临床诊疗中运用温病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科自强和自信。

  2.4“学教相合”以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在温病教学中,要坚持“学教相合”的原则,不定期开展翻转课堂活动,增强学生教学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分组讨论、仿真诊室、角色互换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知识。对实践性强的章节,如温病的常用诊法,可利用附属医院进行实践教学。温病学在防治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方面有独到优势,可将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解,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温病学临床诊疗思维和技能训练。从改善教学方式着手,“学教相合”,构建理论知识向临床技能迁移的教学模式。

  3小结

    《温病学》作为中医经典学科,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对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0]。中医药参与救治了很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如“三方三药”均有温病学理论内涵,其中连花清瘟胶囊汇集三朝名方,采用吴又可“急症急攻”和吴鞠通“辛凉轻解”的治法,临床疗效显著。由此可见,掌握温病学理论体系对诊疗突发性传染性肺炎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要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中医药在新冠肺炎中的贡献被各界所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了中医药委员会助力发展中医药优势,传承经典。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之一,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的桥梁,高校作为中医文化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医发展阶段和时代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医特色。医家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临证经验的精华所在,作为中医学后备力量,更应重视经典的学习,以经典指导临床,博采众方,提高临证能力。后疫情时代,学生对中医学习热情有所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通过介绍抗疫过程中中医优势所在,增强学生对温病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加强医家经典讲授,整合教材,形成以经典为导向的教学大纲,并在基础学习的同时适当增加临床实践课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且应注重医家经典案例及用药经验的讲解,切实提高学生临证能力。同时,还要从改善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如诊室实践配合课堂讲授,开通学生诊室,引入师带徒模式等,为学生打造顺应时代、适合自身的“金课”,传承经典,培养适合现代发展的新温病人才。——论文作者:董红彦 丛洪良 吕国平 王倩倩 吴薇 钟燕春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