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芪地化浊通络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分类:医学职称论文 时间:2021-05-25

  摘要:目的:观察芪地化浊通络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共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9例),两组均采用饮食、运动和口服替米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芪地化浊通络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总有效率78.3%优于对照组61.2%,在降低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抑光素(Cys-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地化浊通络汤能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芪地化浊通络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芪地化浊通络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认为可能为多因素所致,主要包括代谢紊乱、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遗传易感性等[1]。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笔者采用健脾益肾、化瘀泄浊通络法则配合西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所有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100例入选患者共有5例退出实验,其中2例失访,3例自动退出,改用其他治疗措施,最终纳入统计95例。治疗组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43~74岁,平均(63.52±9.37)岁;糖尿病病程3~19年,平均(10.33±6.48)年。对照组49例,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45~73岁,平均(64.86±8.95)岁;糖尿病病程4~20年,平均(11.02±5.97)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中提出的DM诊断标准。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参照Mogensen分期标准[2],选择3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和《中医内科学》[4]中有关内容,结合临床制定脾肾亏虚、瘀浊阻络辨证标准: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咽干口燥,舌紫黯或有瘀斑、或见舌下静脉怒张,脉沉细涩。

  1.2.3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予替米沙坦(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号:21017262)40mg,qd,口服,同时加服中药芪地化浊通络汤(中药颗粒剂,药用:熟地、黄芪各30g,山药20g,茯苓15g,山萸肉、川芎各10g,肉桂8g,大黄4g),300mL开水冲服,分早晚两次。

  1.3.2 对照组:替米沙坦40mg,qd,口服。

  两组患者均配合饮食、运动治疗,彩用常规治疗方法控制血糖(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为其制定合理的个体化降糖方案,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4.4~10.0mmoL/L)后进入观察期并保持到研究结束。两组疗程为3个月。

  相关期刊推荐:《山西中医》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主要刊登医学教育、科研、临床的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医学、民族医药、护理、检验、医技、药学、管理等与医学相关的学术论文。

  1.4 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压(BP)、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抑光素(Cys-C)。另外,监测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以监测药物毒副作用。

  1.5 疗效标准:根据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4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10%,<4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无减少或减少未达到有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组的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抑光素(Cys-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见表3。

  两组治疗前后FPG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HbA1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UAER、Cys-C、hs-CRP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

  3 讨论

  随着临床和科研工作的进展,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糖脂代谢紊乱学说、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学说、细胞因子学说以及遗传基因学说[6]。近年来,炎症学说的研究备受关注,以超敏C反应蛋(hsCRP)水平变化为切入点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和防治成为新的热点[7]。无论何种病因,随着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肾功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但是早期肾功能受损较为隐匿,临床经常检测的尿素氮、血肌酐,只能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70%以上时才能显示异常,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变化的评价指标。近几年的研究显示,血清抑光素(Cys-C)比尿素氮、血肌酐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在肾脏出现轻度损伤时,Cys-C浓度就开始升高,并且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是早期肾功能变化较为准确的检测指标[8]。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多从消渴论治,待损伤及肾出现水肿、尿浊则从肾论治,课题组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糖尿病肾病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特点,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认识,既不能抛开肾病单论消渴,亦不能抛开消渴单论水肿、尿浊,提出脾肾亏虚、肾络受损为糖尿病肾病独特的病机特点,在损伤肾络的病理产物中,又以瘀浊为主,而瘀浊之邪的产生又主要责之于脾肾亏虚所致的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尿浊范畴,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伤,阴损及阳,终致脾肾亏虚。脾肾亏虚是本,瘀浊阻络为标,肾不藏精,脾不摄精或脾虚运化无权,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不足,进而造成精气、津血的代谢失常,脾失升清,统摄无力,清气下陷,肾失固摄,精微物质泄漏,久病肾络瘀阻,精气不能流畅,壅而浊阻。可见本病病机特点为脾化失职,机体精气的升降出入失常以及肾司开阖、气化失其常度,精微物质不循常道。

  依据以上病机特点,确立健脾补肾、化瘀泄浊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组方芪地化浊通络汤,全方药物由熟地黄、黄芪、山药、山萸肉、肉桂、大黄、川芎、茯苓组成。方中熟地黄入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张景岳言其“禀至阴之德,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该方用为君药,取其脾肾双补之功;黄芪归脾肺经,入气分,可升可降,其味甘性温,补气升阳,使清阳得升,其升发之性可“助脾之升清,复其散精达肺之功”。黄芪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两药合用,健脾而不温燥,益肾养阴而不滋腻,共奏健脾益肾之功;山萸肉酸温补肾,补而不峻,平补肾之阴阳,肾阴阳得补,五脏则安;山药性平,为脾肾共补之品,与熟地合用加强其益肾之功,与黄芪合用共主健脾之效,况黄芪补气升阳,使清阳得升,山药善补脾阴,脾之阴阳得固,则生机无限;肉桂性大热纯阳,守而不走,专入于肾,补命门之火,既防熟地等滋腻太过,又能助其通行脉络,犹如炉中有火,雾露焉能不溉。黄芪、山萸肉、山药、肉桂共为臣药。川芎行气活血,为血中之气药,行血而不伤正,更兼有调畅气机之妙,气机运行通畅,则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输布,瘀浊之邪自去;大黄逐瘀泄浊,推陈致新,《本经》谓之能“推陈致新”,化瘀泄浊,使络脉通;茯苓淡渗利湿泄浊,“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使津液运行循于常道,则浊邪无以化生。三药合用为佐药,共凑化瘀泄浊通络之功。

  该研究证实,通过替米沙坦联合芪地化浊通络汤治疗,能有效降低Cys-C和hs-CRP,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目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文作者:王体敬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