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和医院日门诊量的关系,为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5家监测医院的每日门诊量及其分病种日门诊量数据,并收集同期6个站点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比较空气污染物浓度和医院日门诊量的关系。结果SO2、NO2、CO、PM10、PM2.5、O3均对医院总门诊量有影响(rSO2=0.989,rNO2=0.999,rCO=0.774,rPM10=1.000,rPM2.5=1.003,rO3=0.997,P<0.05),其中PM10、PM2.5为危险因素。分病种分析结果表明,NO2、PM10、PM2.5为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危险因素(rNO2=1.004,rPM10=1.000,rPM2.5=1.004,P<0.05),超额风险度分别为0.353%、0.032%、0.377%;PM10、PM2.5为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危险因素(rPM10=1.000,rPM2.5=1.003,P<0.05),超额风险度分别为0.038%、0.286%。结论乌鲁木齐空气污染增加可能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增加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空气污染,门诊量,PM2.5
近年来,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空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和季节特征,雾霾天气日趋增加,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因此空气污染成为热点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4]。已有研究指出,医院日门诊量用于研究空气污染较死亡和住院数据更为敏感[5],因此本研究欲通过长期、连续的空气污染(雾霾)特征污染物监测,掌握新疆乌鲁木齐市大气中PM2.5及其共存组分的污染特征、人群的暴露水平,探索空气污染健康危害的评价模式,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空气污染健康危害事件行预测、预警,提高对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1.1监测点的选择乌鲁木齐设置2个监测点,分别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米东区,监测点类型均为城市监测点。其中天山区监测点为轻污染区,设置3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和解放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甲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设立儿童专科医院为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米东区监测点为重污染区,设置2家医院,米东区中医院(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和米东区卡子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甲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2空气污染资料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来源于乌鲁木齐市环保局市环境监测总站,包括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该城市共有6个国控(省控合一)环保监测站点,能收集6个站点数据;气象监测数据来源于乌鲁木齐市气象局,包括平均气压、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数据收集时间均为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
1.1.3门诊量资料分别在各监测点所在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及综合性医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调取门诊资料,分别收集本院/中心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分病种日门诊量及日门诊总量,分设儿科的,儿科日门诊量及日门诊总量单独统计;汇总量按人次计算,病种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方法,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及其他疾病(以上4类编码范围之外)。
1.2质量控制配备专门的数据管理人员,数据管理人员熟悉监测资料收集内容、质量控制及网络上传等相关工作程序。检查资料要求的地区覆盖是否全面,要求的项目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完整,核查是否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缺失数据,统计缺失率。检查上报资料是否准确。数据在上传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避免重报、多报及误报。按照规定时间及时收集资料,整理、检查、审核后及时上报。对上报后的数据进行修改时,必须填写调查资料修改记录表,保留修改记录,说明修改内容,修改人签字并且注明修改日期,以备数据溯源。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别分析大气污染物、气象因素与医院日门诊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拟合单因素广义相加模型控制时间滞后效应、周末效应及气象学相关因素后单个污染物对日门诊量的影响,通过多因素分析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P<0.05定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日门诊量情况乌鲁木齐市2018年日门诊总量为2756766人次,内科和儿科日门诊总量为1990737人次,除其他病种(不包括呼吸、循环、皮肤和皮下组织、眼和附器疾病)外,以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最大,为551860人次,占27.70%。轻度污染区与重度污染区门诊量分别为1603361人次、387376人次,重度污染区各病种日门诊量构成中呼吸系统疾病高于循坏系统疾病。见表1。
2.2医院日门诊量与气象学指标相关性在未控制空气污染物时,日门诊总量与平均气压、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均无相关性,见表2。控制空气污染物相关指标后,日门诊总量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分病种日门诊量与气象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呼吸系统接诊量与平均温度呈负相关(P<0.05),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呈正相关(P<0.05);循环系统接诊量与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与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呈负相关(P<0.05);其他系统疾病(除呼吸、循环系统之外)日门诊量与平均温度呈正相关(P<0.05,表3)。
2.3医院日门诊量与空气污染物相关分析在未控制气象学相关指标时,日门诊接诊量与PM10呈负相关(P<0.05,表4)。控制气象学相关指标后,日门诊接诊量与NO2呈正相关(P<0.05),与O3-8h呈负相关(P<0.05);分病种接诊量与空气污染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呼吸系统接诊量与SO2呈负相关(P<0.05);循环系统接诊量与SO2、O3、CO呈正相关(P<0.05);其他系统疾病(除呼吸、循环系统之外)接诊量与NO2呈正相关(P<0.05,表5)。
2.4单污染物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时间滞后效应、周末效应及气象学相关因素后,单污染物对医院日门诊量的影响如下:SO2、NO2、PM10、PM2.5、CO及O3对医院总门诊量有影响(P<0.01),其中PM10为危险因素,超额风险度为0.041%。分病种分析结果表明:SO2、PM10、PM2.5、CO及O3对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有影响(P<0.01),且PM10为危险因素,超额风险度为0.052%;SO2、NO2、PM10、PM2.5、CO及O3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有影响(P<0.01),除PM10外均为保护因素,PM10超额风险度为0.064%,见表6。
相关知识推荐:比较好投的医学类杂志有哪些
2.5多污染物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时间滞后效应、周末效应及气象学相关因素后,多污染物综合对门诊接诊量的影响如下:SO2、NO2、CO、PM10、PM2.5、O3均对医院总门诊量有影响(P<0.01),其中PM10、PM2.5为危险因素。分病种分析结果表明:SO2、NO2、CO、PM10、PM2.5、O3对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有影响(P<0.01),其中NO2、PM10、PM2.5为危险因素,超额风险度分别为0.353%、0.032%、0.377%;SO2、NO2、CO、PM2.5、PM10、O3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有影响(P<0.01),PM10、PM2.5为危险因素,超额风险度分别为0.038%、0.286%,见表7。
3讨论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乌鲁木齐已形成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工业产业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日趋显现,影响乌鲁木齐空气污染的主要工业类型有煤炭、钢铁、水泥、火力发电等。本地区卫生部门通过长期、连续的监测,逐步开展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揭示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提示,乌鲁木齐市医院日门诊量与空气污染物有关,这也与其他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8]。结果显示:SO2、NO2、CO、PM10、PM2.5、O3均对医院总门诊量有影响(P<0.05),其中PM10、PM2.5为危险因素。分病种分析结果表明SO2、NO2、CO、PM10、PM2.5、O3对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有影响(P<0.05),其中NO2、PM10、PM2.5为危险因素;SO2、NO2、CO、PM2.5、PM10、O3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有影响(P<0.05),PM10、PM2.5为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有研究显示[9],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越容易进入肺部,特别是PM2.5,不仅可以沉积于支气管与肺泡内,刺激肺巨噬细胞释放细胞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而且可以诱导炎症反应,造成循环系统损伤[10]。WHO诸多国际机构评价大气污染健康危害时,均选择PM2.5作为代表性的大气污染物,本次研究提示PM10也是其中重要指标之一,可能由于它表面积较大而易成为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运载体或反应体,可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易通过呼吸道沉积在人体肺部,并进入血液,从而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影响[11]。呼吸系统疾病从感染到发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导致发病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次NO2对循环系统的急性作用,可能与NO2对微血管有损伤作用并且可以使NO2介导的交感神经兴奋相关[12]。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生态学研究无法避免生态学谬误,同时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没有分析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但是本研究发现PM2.5、PM10及NO2与循环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关联,空气污染增加可能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增加有一定影响,提示政府应加强环境治理,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状况下,提示群众注意防护,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从而减少对健康的危害。——论文作者:潘凯1,黄佳1,2,林勤1,李小虎1,张玲1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