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热处理对典型低合金钢棒材力学性能影响的机理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05-14

  摘要:棒材在线淬回火热处理不仅可显著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改善材料性能。通过实验室试验、组织性能检测、有限元模拟等就典型45#钢和40Cr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5#钢和40Cr钢淬硬层深度分别约为4.8,18mm,临界冷速约72,16℃/s;600℃高温回火保温20min后,钢中碳化物分布弥散均匀,强塑性和沿横截面均匀性得到显著改善;有限元仿真表明淬火中热应力变化表层先拉后压,芯部与此相反。

热处理对典型低合金钢棒材力学性能影响的机理

  关键词:棒材淬火;45#钢;40Cr钢

  0前言

  相较传统离线热处理,合金钢棒材(Φ40mm~150mm)在线淬火-回火工艺后,直接省去淬火再加热,可缩短生产流程,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材料学方面,轧后直接淬火时加热温度较高,合金元素均匀固溶,淬透性高,能更好的挖掘材料潜能。有研究指出[2,3],与普通热处理相比,进行淬回火热处理后的材料硬度增幅约10%,抗拉强度增幅约3%~10%,伸长率增幅约10%~40%,冲击韧性增幅约20%~30%,回火抗力好,强化效果可达600℃以上。

  棒材在线热处理主要包括热轧、在线淬火和回火[4,5]。轧前加热制度,开轧温度,轧制工艺,冷却参数,冷却水温度,终冷温度等工艺参数对棒材表面回火索氏体,芯部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轧材最终韧性、塑性和焊接性,淬硬层深度有显著影响。轧材热应力情况及淬火裂纹倾向,是在线淬回火工艺主要关注缺陷。

  为研究淬回火热处理工艺,对低合金钢棒材温度演变、相类别及组织、力学性能影响的机理,本文选用用途广泛的典型低合金钢钢种45#钢和40Cr钢,采用热处理试验、组织性能检测、有限元模拟等,进行了合金(优质)钢棒材(Φ40mm~150mm)在线淬火-回火处理研究。

  1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碳钢45#钢、低合金钢40Cr钢为对象,化学成分如表1和表2所示。

  试验合金钢棒材规格取Φ50mm×100mm,淬火介质取浓度10%NaCl溶液。为获得试样表面到芯部冷却曲线,沿试样径向方向钻出若干个不等间距、直径为2.5mm小孔,深度为试样长度一半,热电偶分别埋在小孔内,记录温度变化曲线。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

  淬回火试验中,试样在如图1(b)中的加热和保温炉中,以5℃/s加热到900℃保温60min全奥氏体化,在设计的水冷装置下以一定压力和流量在不同淬火介质中冷却(图1(c)),取出试样进行一段时间回复后,再快冷到室温。对试样进行硬度和金相组织检测,分析时间-温度曲线,对得到的淬回火试验钢,制成直径80mm试样,按GB/T228.1-2010,用QX-W5502万能拉伸试验机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试验钢淬火金相组织和临界冷速

  根据Φ50mm45钢和40Cr钢在10%NaCl溶液中淬火试验,得到了表-芯不

  同位置处冷却速度,及硬度分布,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a)和图2(b)可见,随着距淬火层表面厚度的增加,45钢和40Cr钢的冷却速度逐渐降低,高碳含量的45钢冷却速度曲线整体更大,曲线更为陡峭,两种试验钢硬度在表-芯不同位置的变化与冷却速度变化曲线类似。

  对应的45#钢淬火后转变产物由表面到芯部分布的金相组织,如图3所示。

  由图2(a)知,随试样表面到中心距离增加,硬度减小,结合图3试验钢淬火后金相组织可见,随着距表面深度增加,由于冷却速度开始显著降低,马氏体含量减少,珠光体和铁素体等增多,距试样表面4.8mm处马氏体组织体积分数约50%。一般45钢淬硬层硬度标准为42.5HRC,通过区域硬度标定,绘制曲线,得出距淬火表面4.8mm处硬度值约为42.5HRC,由此φ50mm45钢10%NaCl溶液中淬火淬硬层深度为4.8mm,对应的淬火临界冷速约为72℃/s。

  相关期刊推荐:《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创刊于1987年,是由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实用性、开发性、信息性兼备的科技期刊。现主要栏目有:地.采.选、冶金.材料、机械.设备、分析.检测、节能.减排等。

  对应的40#钢淬火后转变产物由表面到芯部分布的金相组织,如图4所示。

  由图2(b)和图4知,40Cr钢淬火后硬度的表层到中心分布情况,以及金相组织变化与45#相似。图4可见,随距表面深度增加,冷却速度开始显著降低,导致马氏体含量减少,珠光体和铁素体等增多,距表面18mm处马氏体组织体积分数约50%。取40Cr钢淬硬层硬度标准为42HRC(对应试验中淬火表面18mm处),结合实测温度变化曲线,得出淬火样冷却速度(临界冷速)约16℃/s。

  2.2淬火钢回火过程中的金相组织

  对淬火样进行600℃高温不同时间回火,经取样—抛光—腐蚀,得到45#钢的金相组织如图5,40Cr钢的如图6示。

  由图5和图6可见,两种试验钢在600℃回火保温过程中板条、位错、碳化物析出尺度上发生明显变化,从宏观金相组织上可见,5min和10min保温时间,显微组织中的碳化物和组织分布都不均匀,到20min后,碳化物弥散度显著,组织也较均匀。淬火后合金钢回火过程,宏观金相的变化,源自微观组织如板条马氏体、位错、碳化物析出尺寸的演变,这对材料力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6]。研究表明,高温回火中,渗碳体将逐渐聚集长大,回火温度越高,渗碳体颗粒也越大,450℃以上,铁素体回复作用增强,马氏体板条形态逐渐变成为多边形。对于40Cr这类添加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低合金钢中,合金元素获得了足够扩散能力,以细小碳化物析出,渗碳体需部分回溶为其提供碳元素[3]。随回复程度的进行,板条内位错组态也有明显变化,原来的位错胞状亚结构通过胞壁规整发展成铁素体亚晶,一些紊乱缠绕的位错也逐渐有序化,排列成网络状或半网络状态,这种组态使位错有最低的能量,稳定性高[5],降低了淬火钢材料强度,而提高了韧性。

  2.3淬火/回火后试验钢的性能分析

  为得到淬火、淬火—回火后钢的综合机械性能,找出热处理后的硬度与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面收缩率和延伸率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进行了拉伸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左图曲线1(2)和曲线3(4)对比可见,淬火样强度远大于回火。棒材淬火后的截面,在沿径向不同深度处的抗拉及屈服强度波动较大,回火后试样强度明显降低,内外强度更加均匀,主要是试验钢棒材淬火过程时间短,表面的冷却条件在紊流冲击下差别较大,导致沿径向同截面深度各区冷却速度不均,而回火过程时间长,相和组织转变充分所致。塑性指标方面(图7右图曲线1(2)和曲线3(4)对比),回火后断面收缩率与断后伸长率显著增加,均匀性强。

  2.4合金钢淬/回火过程中温度和热应力演变的有限元分析

  合金钢棒材淬火中,棒材截面上冷却和相变过程有不均匀和不同时性,棒材不同部位体积和形状上变化差异,引起相互束缚,产生不同的应力场,导致的淬火应力,是使得棒材在淬火中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7,8]。随冷速增加,棒材内主要有两种内应力,一是温差引起的热应力,一是组织转变不均匀、不同时形成的组织应力。这两种应力在淬火过中相互叠加、消除,最终形成残余应力。

  棒材在线淬火时的内应力,属热弹性问题。本文通过Marc建立合金钢温度场模型,水冷换热系数取自试验中表层温度变化曲线数据反算得到,得到温度演变的有限元模型后再耦合应力场,典型的45#钢淬火热应力结果如图8,图9示。

  结合图8、图9可知,刚开始淬火时,表面冷速大,芯部冷速由于热阻作用,远低于表面。由于热胀冷缩,表面收缩为拉应力,芯部为压应力。随淬火进行,表面温度急速下降使表层部分温度差急速扩大[9-12]。图9表明,沿X轴表面切向应力迅速上升到400MPa,轴向应力迅速上升达到600MPa,处于拉应力;芯部径向应力迅速下降到100MPa,轴向应力下降到60MPa,使芯部处压应力。随着表面温度接近冷却水温度,表层温差逐渐缩小,靠近表面冷速降低,棒材表面拉应力减小,当棒材淬火时间达到18s时,表面拉应力下降为0,成为由拉应力转变成压应力的转折点[13-16]。随后由于淬火的继续,表面压应力迅速增大,淬火时间到60s时,棒材内外温度接近冷却水温度,冷速趋同,应力变化趋缓。棒材芯部应力变化与表面相反,由淬火开始时的压应力向拉应力转变[17-20]。淬火结束后,由于主要受淬火温差影响,最终棒材表面受压应力,芯部受拉应力。不同钢种和规格规律相似[21-24]。

  3结语

  合金钢棒材的在线淬火-回火工艺,有缩短生产流程,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显著优势。本文针对典型的45#钢和40Cr钢棒材,采用热处理试验、组织性能检测、有限元模拟等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按42.5HRC标准,45#钢淬硬层深度约4.8mm,临界冷速约72℃/s,按42HRC标准,40Cr钢淬硬层深度约18mm,临界冷速约16℃/s;

  2)淬火钢高温回火中,组织变化显著,600℃高温回火保温20min后,钢中碳化物分布较为弥散,强塑性和沿横截面均匀性得到显著改善;

  3)不同合金钢和规格棒材淬火中热应力变化情况相似,由于表面冷速和材料内部热阻的共同影响,受力状态表层先拉后压,心部与此相反。——论文作者:陈志强1,林银河2,蒲春雷1,田野1,尹国亮3,赵贵州1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