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河北民歌文化影响力不断下降,阻碍了河北高校对省内民歌教学的创新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强化对河北民歌人类学田野调查和采风摄录”、“在线下打造河北民歌主题精品剧目推动艺术实践创新”、“录制河北民歌音画MV开拓线上文娱市场”等举措,探讨在信息时代通过积极艺术实践反向驱动河北民歌教学创新与变革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河北民歌教学;艺术实践;创新变革;方法
河北省是一个民间音乐资源大省,受传统时期交通便捷、商旅辐辏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内孕育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歌音乐曲目。比如,作为“昌黎三花”之一的“昌黎民歌”,以及流传于魏巍太行脚下的平山尤家庄民歌等,均已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其他诸如流传于冀中南一带的民歌《放风筝》《小白菜》《回娘家》以及南皮民歌《茉莉花》等,更是脍炙人口,传唱不衰。而张家口民歌《红彩妹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凭借美籍俄裔钢琴家齐尔品的艺术改编而名播海外。由此可见,河北民歌堪称“历史悠久,名曲辈出,群星璀璨,荟萃一堂”。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网络传媒的蔚然勃兴,在通俗流行音乐的强劲冲击之下,河北民歌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老一辈人“记忆中的歌曲”。既然文娱消费对河北民歌的“需求”不振,那么自然也就无怪乎河北民歌的创作与教学“不兴”了。当前,纵观河北省内高校,只有河北师范大学等少数院校的音乐院系开展了常态化的民歌教学活动。而对于其他大量省内高校来说,地方民歌进课堂的美好愿景却是难以实现的。作为培养高级音乐人才的高校尚且如此,就更遑论河北民歌在中小学校中的教学情况了。有鉴于此,下文将主要从创新河北民歌文娱生产的实践角度切入,来分析当前推动河北高校民歌教学创新改革的方法与策略,为河北民歌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承工作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一、深入河北民歌流传地区开展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及采风活动
河北民歌要保护,要传承,更要创新。然而,创新与保护传承之间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河北民歌的艺术创新,不能走了神,变了样,反而要“遗貌取神”,在保留传统审美风格韵味的基础上,对其艺术形式展开适应当前观众审美趣味的大胆创新,方有望收获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河北民歌的艺术创新,是建立在对其“活态传承”基础之上的。
相关期刊推荐:《戏剧之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艺术类专业优秀理论期刊。艺术类: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含舞蹈、设计、雕塑、摄影、书法)等方面论文以及剧本创作。文艺评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鉴赏评论,电影、电视等文艺形式评论。教育前沿:各类院校教学经验、教学艺术交流、技巧和经验总结等。群众文化:群众艺术、文化馆、工会、文化宫、博物馆等文宣工作者的管理理论、方法、经验交流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管理经验、学术论文等。
有鉴于此,笔者呼吁河北省内各高校音乐院系,应通过自身的日常教学及科研活动,主动承担起河北民歌的活态传承之责任,从而为其艺术实践中有的放矢的创新活动积蓄“内劲”。具体来说,河北省高校音乐院系应组织专人接受民族音乐学与影视人类学的培训活动,掌握相应的摄录技能,然后组队深入到河北民歌的流传地,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要求开展田野调查和采风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摄录河北民歌原生态的表演场景,而且可以忠实记录河北民歌赖以起源、传承的文化生活背景,从而为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地探究、把握河北民歌艺术神髓和风韵提供一手资料的支持。做到了这一点,就有望为河北民歌的创新式的艺术生产和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保驾护航”,从而达成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从艺术实践端反向驱动河北民歌的教学创新
如前文所述,当前高校河北民间歌曲教学普及程度以及教学成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艺术实践的驱动。如果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发现河北民歌在文艺团体的日常演出当中、中小学校以及社会性音乐教育机构的日常教学当中都难以找到较为充裕的用武之地,那么无论是学校方面开展河北民歌教学还是学生方面参与河北民歌教学,其积极性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河北省内高校要推动河北民歌的教学创新,就必须从“应用”这一端来优化其艺术实践,拓展河北民歌的文化影响力,赋予河北民歌更为强劲的文化市场竞争力。这样,把“应用端”的“市场需求”开拓出来、提升上去之后,再同步强化及创新发展高校河北民歌的日常教学活动,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要创新开拓河北民歌的艺术实践形式与路径,可以从“线下”和“线上”两个角度来切入开展相关工作:
其一,河北高校音乐院系在“线下”积极参与河北民歌的文艺汇演活动,力求打造河北民歌精品节目。这里所说的“线下”,实际上就是指网络之外、现实当中的传统文艺表演路径。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实施,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艺产品和节目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流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这也就为河北民歌的艺术实践创新开拓了全新的方向。而河北省内高校音乐院系就应抓住这一契机,以河北民歌作为一项基本素材,连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打造一些精品舞台节目,力求在京津冀三地文化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为河北民歌艺术争得一席之地。比如,自2015年“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机制创立以来,河北、北京、天津三地每年都会选拔优秀舞台节目分赴对方主要城市院线展开互动交流式的演出活动。六年以来,河北省赴京津两地的舞台剧目多为河北梆子《李保国》、蔚县秧歌剧《魏象枢》等新编地方现代戏。而京津两地推送至河北的舞台节目除戏曲作品之外,还包括诸如《津津有味》等交响歌舞剧、《古城暗战》等章回鼓书,其在演艺形式的丰富程度上要胜过河北。这提示我们,除了戏曲之外,以包括河北民歌在内的省内民间音乐、曲艺为主要素材来打造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精品舞台节目,不仅是大有可为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河北高校音乐院系应紧紧盯住“戏曲之外的河北省舞台精品节目”这块“价值洼地”,以河北民歌为素材,大胆创新,积极创作、排演以河北民歌为主题元素的舞台精品剧目,力图在未来的“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活动中推出能够一炮打响的河北民歌主题精品节目。这样就有望大幅度提升河北民歌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其在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中争取到有利的发展态势,也就能反向强劲驱动高校河北民歌教学的大幅度创新与变革了。
其二,就是在“线上”开拓属于河北民歌的“音画MV”艺术实践形式。当前,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型社交分享平台的大规模普及,“音画MV”正成为当前这个“视觉为王”时代的文娱“新宠”。所以,河北省高校音乐院系应瞄准这一新的动向,不等不靠,主动地把实践舞台搭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广阔“虚拟空间”中,以期推动河北民歌占领新时代网络文娱的“制高点”。具体来说,高校音乐院系可与影视院系联手,打造融入Flash动画的“音画MV”推向新媒体平台端,先以免费的形式吸引市场关注,提升河北民歌影响力。
在这方面,山西民歌的网络化推广给我们带来了良多的启示。董立荣在《地域文化的再生——山西民歌动画创作解析》一文中,阐述了作者为《走西口》《大红公鸡毛腿腿》等山西民歌编配Flash动画进行宣传推广而获得成功的心得经验。此后,山西民歌就在Flash“音画MV”式的推广之路上愈走愈远,越创越新。比如,2020年8月唱响网络的《左权民歌汇》,其主角其实就是两个动画人物“小亲”和“疙蛋”。在这两个动画形象的协调之下,“音画MV”促使原汁原味的左权民歌借着网络传播走进了万千网民的文娱视野和娱乐生活之中,有效提升了山西民歌的文化竞争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况且相邻兄弟省份的民歌艺术生产和传播活动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更值得我们汲取有益经验,为我所用。所以,河北省高校音乐院系也应在改良河北民歌唱法的同时,大力加强“音画MV”的创作与开发,帮助河北民歌在“分众文娱”的今天争取到一席之地。而河北民歌中确实也不乏适宜改编的作品,比如大名县的这首《摔西瓜》:“姐在呀房中正描花,情人得病我去瞧他哟,思想着没有啥的拿,哎哟,思想着没有啥的拿。丁字呀烟来大叶儿茶,四两螃蟹二两虾哟,怀抱着大西瓜,哎哟,怀抱着大西瓜。天上哎下雨地一滑,失足跌在泥水洼哟,摔一个扑楂楂,哎哟,摔一个扑楂楂。撒了哎烟来撂下了茶,跑了螃蟹蹦了虾哟,摔破了大西瓜,哎哟,摔破了大西瓜。”这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民歌作品,若改编成Flash“音画MV”,定能在新媒体平台端大放异彩,赢得万千年轻粉丝的关注。所以,河北省高校音乐院系应抓住新媒体文娱蔚然兴起的契机,积极联手其他院系创作音画俱佳的“河北民歌MV”作品,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为河北民歌赢得受众,打开市场,争取文化企业针对河北民歌创新的“校企合作”式投资发展。这样,当“需求端”被打开之后,再顺势推动高校河北民歌教学的创新发展,自然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河北高校音乐院系对于省内民歌教学创新的“瓶颈”因素,实际在于当前文娱市场对河北民歌的“需求不振”。对此,河北省高校不能坐等文娱市场兴起“河北民歌热”后再去强化教学活动,而应积极承担责任,汲取国内外类似项目的宝贵经验,积极开展对于河北民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与采风摄录活动,以“活态传承”促进教学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主动从线下和线上两个角度切入,首先推动河北民歌艺术实践形式的创新,为河北民歌重新赢得受众、市场和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待艺术实践端一炮打响之后,再回过头来反向驱动河北民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开发河北民歌校本课程,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故本文基于上述思考提出若干策略,谨以此与同仁共享探讨,兼向方家请教。——论文作者:宋永全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