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用劳动价值理论看市场经济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1-05-06

  摘要:在对市场经济中的泡沫、通胀、竞争、供求现象进行了劳动价值分析之后,还指出了“一元化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错误所在。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透过现象揭示了市场竞争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地破坏着旧的价值平衡和不断地实现着新的价值平衡的重复,并指出了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得与失的矛盾运动或剥削与被剥削的商品交换。

用劳动价值理论看市场经济

  关键词:劳动价值市场经济社会状态

  当你真正读懂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时——参考《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回归劳动价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厘清商品价值的计算问题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我们不能教条错误地去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劳动价值的视角来看房价》(经济师2019年05期、2020年01、02、03期),才会明白,人的劳动是创造生产力——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一切不耗费生产力劳动的物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同样一切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也是无效的或无价值的劳动,这是其绝对性和统一性的两个方面;而生产力的作用是最积极的,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劳动力和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和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一个具有时间、速度、社会状态的空间相对量,既是必要的劳动时间量也是相对的量,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时间量,)这是其相对性的一个方面;人的劳动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形成的社会状态对劳动力和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又一方面。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基础,撇开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所研究的都是属于社会状态对商品价值或价格影响的表面现象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虚伪性,但研究的社会状态问题对市场经济分析还是有着其具体性和技术实用性的一面。因此,离开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经济学,其对社会的经济问题也只能是片面地、不全面地、不科学地通过表面现象论现象,往往回答的问题也总会使人们有一种魔幻的、深奥的、神秘的、推测的、臆造的感觉,而始终看不到回答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比如当市场某些商品价格被人为地哄抬炒作到天价了,不少所谓的经济学“专家”们仍然神一样的预言呐喊着“还有上升空间、拉动经济的引擎”,却给人们的回答解释上涨的原因总是市场需求拉动,用神秘万能的“供求关系”就堂而皇之地掩盖了剥削的本质,真让人们听了哭笑不得。下面就从劳动价值理论的视角来简单看看市场经济的问题。

  一、用劳动价值理论认识市场经济

  1.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认识。在《厘清商品价值的计算问题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一文中我们明确了商品价值的数学关系式f(s)f(x)f(t)。从这一数学关系式来看待市场经济,你会认识到市场是具有社会状态或上层建筑的属性——反映着制度、分配、税收、法律、政策、规则、治理等生产关系,经济则是基础的属性:反映着一定市场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发展的具体活动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状态,各国的市场也都是有规则的,无规则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完全自由的市场其本身就是一种规则)。市场的社会状态是多姿多态的,各国的市场存在着彼此的差异性,但共同的一点都是通过市场这一模式实现买卖交易的。同一商品价值表现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国家、地区或不同的市场中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示量始终都是由f(s)f(x)f(t)三个变量函数确定的相对变化量——体现着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环境的社会状态的影响作用。所以你会发现,通常我们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看经济增长时,在这个GDP数字变化中哪些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的?哪些是由于社会状态变化了的?哪些是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了的?我们是不清晰的。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看到了GDP的名义数值上升与经济发展的真实性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或不一致性的原因。

  市场经济是商品利益交换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的竞争虽然千姿百态,但市场经济竞争的内容总是包含着劳动价值竞争和利益剥削竞争两个方面。比如:商品的质量、功能、品种、造型、性能、科技、工艺等都属于价值竞争,投机、炒作、哄抬、垄断、操控、假冒、欺诈等都属于利益剥削竞争。因此,市场经济竞争的形式也可归纳为两类——即适度竞争形式(价值竞争)、过度竞争形式(利益剥削竞争)。不论在哪种竞争状态下的市场经济中你都能统计出社会生产的所有商品总价的货币量(用∑MRi表示)、统计出社会所有劳动者的工资总额(用∑Gi表示)、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总消耗额(用∑LRi)、社会平均小时工资额(用Pg表示)。社会必要劳动的总时间量用∑Ti表示(是一个无差别的抽象的劳动时间量),则有:∑Ti=(∑Gi+∑LRi)/Pg(小时)。社会平均劳动生产价值能力(是某一时间点的、一个无差别的、抽象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量)用变量X0表示,则有:X0=∑MRi/∑Ti(货币单位/小时)或∑MRi=X0∑Ti(货币单位)。这一关系式能够说明以下几个问题:(1)不论市场如何竞争变化,社会生产商品的总货币价值量或社会劳动生产的总价值量等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价值能力X0与社会必要劳动的总时间量∑Ti的乘积——即社会有差别的所有具体商品价值量之和总是等于社会平均的、无差别的、抽象的劳动生产的总价值量;(2)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生产商品的物质量总是一定的,而这些物质的货币量总是相对的(比如生产1吨煤的1吨是不变的量,而货币量可能是十几元到几百元或更多变化的相对量);(3)只有作为劳动力和继承劳动的生产资料的货币投入资本才有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一切没有劳动意义的货币投资资本和物价上涨只会产生通货膨胀和剥削而不会创造出任何价值;(4)市场竞争的结果总是以社会平均劳动生产价值能力X0为基线,上方多得的量等于下方失去的量——即劳动生产价值总量不变定律;(5)劳动价值竞争是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有度的具体劳动价值差别(具体劳动的差别体现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适度竞争,超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度竞争是具有剥削掠夺他人劳动价值的竞争(剥削的价值永远等于被剥削的价值,除去了劳动没有从天上丢下来的价值);(6)无差别的社会平均工资Pg是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的标尺依据,无差别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能力X0是计算劳动生产价值量的货币标尺依据,X0-Pg是社会平均剩余价值能力。

  2.非劳动性生产资料以资本形式假充劳动性生产资料会引起泡沫化经济。生产资料可分为劳动创造性的生产资料和非劳动创造性的生产资料——参考《从劳动价值的视角来看房价》[经济师2020年03期]。例如,工厂建筑、机器设备、电力、热能、原材料等,凡是必须通过耗费劳动力才能获得的生产资料都称之为劳动创造性的生产资料(包括矿产资源等都需要通过劳动开采、精选等);再例如,阳光、土地、空气等,凡是不须通过耗费劳动力获得的生产资料都称之为非劳动创造性的生产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生产资料资本化后,大量的非劳动性生产资料以资本投资(包括资本成本的泛滥)的形式进入到社会的商品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循环,这就必然会引起泡沫化经济。我们从商品价值的计算公:f(s)f(x)f(t)来分析——参考《厘清商品价值的计算问题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经济师2020第1期],比如:假定生产某商品,社会平均劳动者工资是40元/小时、社会平均耗费劳动力工时3小时、劳动创造性的生产资料社会平均耗费700元,该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能力f(x)为86元/小时,社会状态系数取f(s)为1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f(t)是700÷40+3=20.5(小时),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86×20.5=1763(元);现在假定由于社会状态的各种原因(涨价、加大税收、收取额外杂费、融资成本费用等等)造成200元的费用假充生产资料消耗费时,显然这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f(t)也要虚假增加,则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就变成了86×(900÷40+3)=2193(元);在假充200元的非劳动创造性的生产资料的情况下,表面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f(t)由(700÷40+3)=20.5(小时)虚高到(900÷40+3)=25.5(小时),而其实质是社会状态系数f(s)由1上升到了1.244(2193÷1763≈1.244),该商品仅由生产环节产生的泡沫经济就是2193-1763=430(元),如果是该商品是需要经过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则还会造成二次泡沫化。以上分析说明了泡沫经济表现的是:在商品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仅有充当商品价值的货币的量的虚高增长。

  3.各种不良的社会状态会引起经济的通胀或通缩现象。社会状态对商品价值或价格的影响因素是指除生产力之外的一切其它因素(包括资本、政策、信息、资源、税收、供求、垄断、炒作、投机、法律、制度、战争等等影响市场环境一切因素)。虽然自由的市场经济在利益的驱动下暗藏着各种人为的激流、漩涡、风险、剥削、危机、投机等诸多因素会影响着社会状态的不断变化,但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下社会生产的商品总价值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i与社会平均劳动创造价值能力X0的乘积总是一定不变的关系——即社会生产的物(包括服务的劳动创造价值量)的量总是一定的。一切社会状态因素的变动都只会引起社会状态系数f(s)的变动而造成商品货币价值量的通胀或通缩变化。比如:社会生产了200亿件某商品,社会平均劳动创造价值能力X0=100元/小时,社会总必要劳动时间∑Ti=200亿小时,那么社会生产的200亿件商品的总价值是:100元/小时×200亿小时=20000亿元;当社会状态处于投机炒作哄抬物价平均上涨了1.5倍的情况下——即社会状态系数f(s)由1变化成1.5,因为社会生产力一定的水平并没有提高——即按商品不变价格计算的X0=100元/小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即使以可变价格计算也只能使X0的货币数量增加的变化形成新的价值平衡体系罢了),所以社会生产的200亿件商品仍是200亿件,仅仅由于价格的上涨也就只能增加商品货币价值数字量的膨胀——即1.5×20000亿元变成了30000亿元的货币价值量。反之当社会状态处于消费购买力下降失衡物价平均下跌到0.7倍的情况下——即社会状态系数f(s)由1变化成0.7,同样生产的200亿件商品的货币价值数字量将会产生通缩——即0.7×20000亿元变成了14000亿元的货币价值量。

  相关知识推荐:经济师论文发表问题咨询指导

  在通胀的环境下社会中商品价格上涨的具体情况不同利益的得失也不同。(1)当商品生产的劳动工资、生产资料消耗费用在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仅价格上涨(仅影响商品价值或价格的社会状态系数f(s)>1开始增大),打破了商品原有的价值平衡通过市场交易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剥削他人的剩余价值;(2)当社会所有商品(包括劳动力的工资)都同时、同幅度上涨时,只会改变货币贬值,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f(t)没有变化,唯有囤积居奇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3)当物价普遍上涨而劳动力工资不上涨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f(t)将明显增大,社会将出现严重剥削工人劳动的现象,工薪阶层的生活水平下降、百姓的债务可能会随之增高,社会经济危机、风险也会伴随加大;(4)当物价上涨先后、幅度差别很大时,市场经济在竞争中会出现先涨价的剥削后涨价的、涨幅大的剥削涨幅小的,当剩余价值的诱惑能够引起社会生产失衡紊乱时,一旦剥削程度达到了不能继续维系商品经济正常流通运转的状态时,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会随之发生。

  在通缩的环境下社会中商品的价格会出现下跌现象,社会状态系数f(s)<1开始下降,市场购买力低迷、社会生产企业效益低下或亏损,严重时会发生工人的工资减少和失业人数增加。

  社会状态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的通胀与通缩现象都是不利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现实的市场经济竞争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地破坏着旧的价值平衡和不断地实现着新的价值平衡的重复,但伴随这一过程的却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得与失的矛盾运动或剥削与被剥削的商品交换。在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等价交换的作用下,通胀和通缩的过程都是人为地违背了价值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要得到规律的惩罚。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总是会存在着利益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市场经济的过度竞争是风险、危机产生的根源。市场经济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正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个周期依靠良好的社会状态是可以避免的。例如我国每年根据经济增长幅度不断相应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就是一个避免周期发生或者降低风险的好方法,但一定要注意工资增长速度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良好的社会状态是以适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与治理作保证的,当社会状态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起促进作用,反之当社会状态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起阻碍作用。

  4.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个别与整体不一致的矛盾会引起泡沫化经济。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个别性差别——即个别劳动者、地区、行业、部门之间都存在着生产力发展的先后或快慢的差别,社会各行业、地区、部门、个别劳动者的生产力发展不可能是统一的齐步走。但生产力的社会性总是客观地要求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共享性原则,这就产生了社会发展不平衡与社会共享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会引起泡沫化经济现象。

  现在假定在某一时间点上社会平均劳动创造价值能力X0是90元/小时,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后X0由90元/小时增长到100元/小时,那么相对生产力发展慢的商品价值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知道每一商品的生产都有不同的劳动价值能力f(x)=tanθ·X0的关系式(参考:我们不能教条错误地去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师2020年02期]),所以生产力发展中(生产效率)商品的价值由f(s)f(x)f(t)=f(s)f(t)tanθ·90元/小时变化成f(s)f(x)f(t)=f(s)f(t)tanθ·100元/小时;显然在不考虑社会状态系数f(s)的变化时,生产力发展速度慢的f(t)值相对变化很小或不变时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就必然随着社会平均劳动创造价值能力X0的提升而增大——即形成泡沫化经济(但这是一种价值规律的客观,这里可视为是合理的泡沫化)。事实上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会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发展,生产力发展较慢的行业,如粮食、水果、肉类、手工制品等商品的价格会逐年持续上涨,改革开放以来面粉的价格由0.18元/斤上涨到现在的2~4元/斤、苹果的价格由0.15元/斤上涨到现在4.5~6元/斤、猪肉的价格由1.2元/斤上涨到现在20多元/斤……。——论文作者:胡波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