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生产力研究中辩证逻辑思维的科学运用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1-04-29

  【内容提要】由于马克思本人经常在不同的文本中和不同的语境之下,以不同的形式使用生产力这个概念,这使得人们对与生产力相关的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我们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思维路径,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对生产力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我们还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实现实践与生产力理论的辩证发展。

生产力研究中辩证逻辑思维的科学运用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生产力;实践;思维方法。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长期以来,学术界曾有众多的学者参与到对生产力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来,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理论困惑。比如许多学者在生产力有哪些构成要素、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以及生产力决定论是否合理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分歧。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无相关的系统性文本等因素有关,然而究其原因,在于学者们研究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方法存在着差异。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对生产力进行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研究,以适应当代社会实践活动水平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和其中一直处于联系和变动中的万事万物,人们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细节和把握其中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时,最初不得不采用一些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人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绘运动”[1]。

  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人们首先在自己的感觉中将处于各种联系和不断变化中的事物“孤立”出来,并使之“僵化”,以获得一些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材料,尽管这些感性认识材料的获取方式,使得它们无法在完全的意义上反映客观对象。然后,人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对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后,得到一些比较初级的概念。在这些比较初级的概念的基础上,再经过反复地与实践相结合、印证,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运动之后,人们就得到了一些更加抽象、复杂和高级的概念。这就是人们通过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思维中形成各种概念的大体过程。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但是它在人类认识史上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统治着人们的头脑,甚至在今天依然对人们的思维活动产生着一些影响。

  但是,“形而上学的考察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2],因此,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时,就不得不采取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考察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事物所处的各种联系和无限运动变化中去认识和理解事物。只有这样,考察者才能既看到一个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又能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立、不断地生成和消逝,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就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马克思正是运用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在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各种基本概念。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对生产力进行研究时,我们首先要意识到生产力仅仅是思维用来把握人类社会某个方面或属性的一个概念或范畴,它在现实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并没有获得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外观,“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不应该将它看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从它本身出发进行考察,而应该从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本身出发,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人们的历史活动中去考察和说明。在具体的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矛盾分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来探知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研究生产力概念的形成过程、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以及生产力决定论的发生机制等各类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坚持辩证的真理观,理性对待前人已经取得的各种理论成果。自从唯物史观问世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国际国内曾经涌现出许多理论家对有关生产力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异常丰富的理论成果。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普及,使之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熟知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唯物史观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不同的理论家、思想家之间也出现了不少的观念分歧。面对这一状况,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前人在生产力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要承认前人在研究过程中曾经犯过的一些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4]要看到,“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5]。因此,我们应该对前人所取得的有益成果加以肯定并借鉴吸收,对其存在的缺点错误则需要大胆地揭露并努力克服。

  二、遵循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的逻辑起点和思维路径

  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其中的各种基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类文本文献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相关文本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马克思本人文献的收集还存在着一些遗漏,而且就算是在现有的文本之中,马克思对生产力的不同描述和使用情况也已经对学者们造成了一定理论困惑。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在马克思文本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理论成果。他们不仅努力填补了现有文本存在的许多空白,“把版本考证、文本解读、思想阐释与现代意义重估紧密结合”[6],更重要的是他们引发了一股“回到经典文本、回到历史语境、回到马克思”的学术思潮。这无疑将会极大地帮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把握和对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专门研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借鉴马克思文本学研究中主体性自觉和方法论自觉的科研态度,理性地对待和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各种文本。当然,将马克思本人所有涉及到生产力的相关文本一一列举出来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实际解决仍然需要我们准确领会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向世人所传达的真正意图。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恩格斯教导我们,马克思的研究成果绝不是供人们来说明一切历史现象、解决所有历史问题的“万灵药”。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的理论时,绝对不应该机械地、教条地照搬照用马克思的相关文本,而是要从马克思的各类著作中学习领会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文本比较来准确地理解生产力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基本概念。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首先按照唯物主义的逻辑,透过西方抽象理性人的迷雾,寻找到了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的个人。然后马克思从这个前提出发,根据现实的个人的自然属性发现了他们与自然界之间的第一个矛盾——生存的物质需求与先在的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现实的个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在克服这个矛盾的过程之中又产生了新的需求和同自然界之间的新的矛盾。于是只能在原有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一些新的实践活动来克服原来固有的矛盾和新出现的矛盾。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就是遵循着这种基于人们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实践——旧矛盾加新矛盾——原有实践加新型实践”模式的不断发展过程。所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9]。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对象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人与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同时,劳动实践的结果在实践开始时就已经以思维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因此,人的劳动实践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所包含的各种现实关系和矛盾的总根源。马克思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从对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的考察和研究中进行各种理论抽象,概括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基本范畴,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相关期刊推荐:《社会科学论坛》是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主要栏目:学术论衡、学科新探、学术评论、学界人物、学人随笔、学者论坛、学界观察、书林评介。

  可见,生产力的概念只是对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过程的一个方面的抽象反映,它表示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生产能力,并不能用来表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事物。如果将它看作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组合而成的某种物质实体来进行研究的话,就很可能会导致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而陷入历史决定论的泥潭。因此,生产力作为一种抽象能力,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发展的属性,它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或源泉只能到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中去探寻。同理,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发生机制,同样应该从基于“矛盾——实践——旧矛盾加新矛盾——原有实践加新型实践”这种发展模式而不断获得提高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去分析和印证。

  三、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个思维方法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最为根本的思维方法。因为“现实的历史是意识所追随的基础、根据、存在”[10],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应该反映客观实在的历史过程,抽象理论的发展应该与客观实在的历史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11]。

  马克思在主要考察了西欧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之上,概括出了相应的社会历史和经济理论。我们不能将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看作可以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普遍原理,因为这既与马克思本人的意思相背离,也会在说明人类社会各种具体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马克思曾经在批判俄国的米海洛夫斯基的这种做法时声称:“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2]如果我们将马克思得出的一些结论如生产力的相关理论机械地套用到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当中,就会遇到一些与理论并不符合的情况。比如,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能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首先建立并发展起来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用生产力决定论来加以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凝结在各种概念和范畴之中,这些概念和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之网上的一个个扭结。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之上由现象到本质,由不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的发展过程。生产力概念也是马克思在搜集阅读了关于西欧的各种历史文献后所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对西欧社会实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方面的抽象所做的抽象。我们在阅读马克思本人关于生产力的各类著作时,不能只专注于他得出的各种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和运用他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所使用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当我们在研究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一些与生产力相关的问题时,首先必须要掌握关于那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材料,对那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生产力发展史做详细的必要的考察;其次,还要意识到,理论是对人类社会中具体历史发展过程的抽象概括和对其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说明,而不是对其机械地、死板地反映。因此,还要运用矛盾分析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其他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对生产力的相关问题给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提出不能将马克思所得出的结论当作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提议对具体地区的社会历史问题做具体的历史考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认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着客观的普遍规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现实的人是物质世界中发展的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具体物质形态,但是人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概念的范围,因此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所固有的一些自然属性。而作为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社会历史,当然也是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着,因此它必然也遵循着现实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然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遵循着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方面的反映当然也遵循着相应的发展规律。

  在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意义在于:一是要使来源于具体历史发展过程的抽象理论尽可能地具有科学性;二是要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中有关生产力发展的所有现象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统一;三是要求我们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对生产力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最为根本的思维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思维方法。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之中,对待具体的问题时,我们要运用相应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思维方法的选择上要避免机械刻板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文作者:甘志军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