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级会计学”课程为例,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进行案例设计,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做出项目式教学改革,期望提高学生学习过程能更好的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关键词:中级会计学;项目式教学改革;案例设计
“中级会计学”课程是全国所有开设了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均要开设的核心课程(部分高校称其为“中级财务会计”),该课程具有衔接“初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的关键作用,传统教学目标设置上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准则、根据具体经济业务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但在会计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企业对经济业务地处理更多地是依靠软件和系统自动处理,对会计人员则要求利用数据做决策支持。因此高校在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上也应该与时俱进的发生改变,教学方法上同样要随之变革。
一、“中级会计学”教学目标
分析中级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传统会计高等教育中对中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常常定位于:学生熟悉财务报告体系,熟练掌握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近些年来随着“大智移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技能性的会计核算工作逐渐被计算机替代,会计工作的重点由核算转向管理成为必然趋势。程瑶(2019)还指出会计基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变化,虚拟企业、网络公司等新兴企业组织形式与传统会计主体形式完全不同,导致货币计量、持续经营等会计假设都发生了改变,同时“云会计”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社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利用财务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上。因此本门课程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达到使学生既能熟悉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掌握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编制报表,同时也能达到理解各种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对会计报表产生哪些影响、并能结合企业经营现状思考如何改进管理模式。结合中级会计学教学内容及其在整个会计学知识框架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学生就业所需具备的能力,本门课程目标应具体分解为以下三点:(1)理解并掌握核心概念,如会计假设的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及其设置的背景及原由、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如何界定成本、费用与支出?什么是广义的收入和广义的费用等;(2)理解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理解三大报表之间的逻辑勾稽关系;(3)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各种行业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分析业务的实质,对于新兴组织形式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经济业务也能合理判断其业务性质,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并能清晰梳理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自1993年创办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全国各企事业、经济研究机构、全国各类高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宣传与介绍乡镇企业财务会计的政策法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工作方法、实践经验、同工作部署相关的业务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乡镇企业各级领导和财务、会计、统计、审计人员。
二、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分析
目前各个高等院校对“中级会计学”课程基本都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其相关知识点较多,一般以制造业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教授学生制造业中采购业务、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及投资业务等日常循环发生的经济业务做会计处理,及对应总账及明细账的结算,最后做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其课时安排为48至96学时不等,基本属于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中课时最多的课程。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技术不断发展,部分院校对于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变革,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慕课、微课等。不同的高校教学模式上会有些差别,但总体说来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理论部分,或者部分高校进行课堂翻转,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教学视频,课堂上则只针对重难点部分详细讲解,非重难点部分则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自学,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课后学生需完成配套习题,教师批改,并进行习题讲解和答疑。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上都差强人意,不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足够扎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学生自学能力不够强。线下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进行着“填鸭式”教学,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依赖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难以激发其主动思考的效果,而自学能力对于未来学生进入社会接收新生事物,自我不断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需要依靠在线视频课程的讲解,其实质仍然是学生在被动听取知识点,不能主动发现问题,其实质同线下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只是教师从课堂中有所解放;(2)学生对报表的理解比较浅显。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经过学习和反复的习题训练可以达到编制完整报表的能力,但是并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思考这些报表对企业经营意味着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对报表会产生什么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这恰恰是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毕竟编制报表已经可以由软件系统完成,手工编制报表的需求已经大大被弱化;(3)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遗忘。学生在学习中级会计学以后,通常还会在后续的学期内分别学习成本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等系列会计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在参加校外实习时不能很快上手做具体操作,问其原因就是因为学过的知识基本都忘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
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落后,长久以来,我国青少年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整个的教育过程基本都是与社会脱节的,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构建、运作等毫无干系,等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突然让他们理解企业会发生哪些业务,运作流程是什么,确实会让他们感到陌生和抽象。而会计学本身就是一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学生能理解企业这种微观组织的具体业务,再做出技术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构建学生理解企业运营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过程除了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环节以外,也可以体现在课程设计中。
三、对“中级会计学”课程做项目式教学改革设计
项目式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具有明确目标任务的独立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合作或独立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通过项目实施,可以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基本要求,达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技能技巧、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并达到最终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基本以传统制造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而项目式教学则更多的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他们主动去了解各种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行业中企业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等。这样的教学过程非常适合实操性较强的会计学专业,基于这样的特点,可以将“中级会计学”做项目式教学改革设计。“中级会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在会计准则框架下处理经济业务、理解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报表中的数据如何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等。教师在课堂中教的过程中除了传授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外,应加强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应加强自主学习,结合实务扩展思考范围等,教师和学生均不应满足于理解会计准则,及编制会计分录和报表。
具体设计为:在正常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本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分别设计一个案例,以制造业中某一行业为背景,了解行业特征后,虚拟一家企业财务状况,设计其某一会计期间的期初财务报告、本期不少于60笔的合理经济业务,并编制对应会计分录、登记账本、编制期末财务报告及做出相关分析。案例设计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一所示:
教学组织形式为:(1)学生需要分组,教师可根据教学班级人数的多少,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人数应为2至5人不等;(2)各小组需选择制造业中某一行业为案例对象,根据行业特点设计一家企业的期初财务状况(可参考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期不少于60笔的经济业务(要求形成较为完整的供产销及投资等业务链条),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编制总账和明细账,编制期末会计报表及分析报告。(3)各小组需在规定的时间点上汇报本组案例设计的阶段性成果,并计入其项目考核分数。以各小组所设计的整个案例的完整度,经济业务的逻辑相关性、合理性及财务报告是否符合行业特点为标准评判小组案例得分。在一个小组讲授时,其他小组可以对案例设计的合理性及业务的完整性提出有意义的反馈,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并总结相关知识点。项目考核得分点见表二所示:
四、结论
对“中级会计学”课程进行项目式案例教学改革,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工核算已逐步被机器替代,会计人员的培养应更趋向于决策支持型人才的情况下设计的,其中设计案例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会计业务的处理和编制财务报表,更是要求他们主动寻找案例的过程中,关注到案例企业的行业背景,行业特征,企业运作模式及各个经济业务之间的关联等。在了解具体业务有哪些形式的情形下,再做经济业务处理及编制财务报告,并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具体分析,在学生主动寻找案例的过程中,他们会关注到案例企业的行业背景,行业特征等信息。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现代企业财务要求“业财融合”的作用。跟以往教学模式比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和牢固。其他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均应转变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模式,推广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行设计相关案例的形式均可以达到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及自学能力的目的,并且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论文作者:何静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