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国内塞音的声学格局研究综述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21-04-17

  [摘要]在世界上所有具有辅音的语言当中,塞音是唯一存在于所有语言中的语音类别。因此,有关塞音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国内学术文献的调查可以发现,国内一直不乏对塞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此,本文检索整理了我国有关塞音的声学格局的论文,从论文来源、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四方面加以分析总结,阐述了我国塞音研究的发展状况、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展望了研究前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回顾,有助于把握中国塞音声学格局研究发展的动向,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国内塞音的声学格局研究综述

  [关键词]塞音;声学格局;研究综述

  1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为了在这个村子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国必须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必须培养能够帮助我国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沟通的人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音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底层建筑。平时我们常常感受语音的习得十分困难。其中,在辅音当中,塞音是极其特殊的一类,它是唯一一类存在于所有语言中的辅音。

  语音习得是习得一门语言最困难的部分,一直以来,语言学者也针对语音习得的问题做出广泛的研究,通过分析语音发音位置、发音方式、发音特点等,给出教学意见,以期为外语教学做出贡献。本文尝试检索整理我国有关塞音的声学格局研究的论文,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科研方法,总结了有关塞音习得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从而期望找出有关塞音研究领域的不足及其原因。

  2文献选取

  本研究的文献选取范围为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普通学报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实验语音学报,以“塞音的声学格局”“德语塞音”“第二外语塞音”为主题检索项进行了检索,选取了关于国内塞音的研究论文将近40篇。这些论文涉及我国塞音的声学格局研究的各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3研究成果分析

  3.1论文来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普通学报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实验语音学报进行了文献检索,发现大量研究语音的相关论文,研究的大多是元音、辅音或单独研究某一个语音,符合本研究的关于塞音的声学格局的文章并不多。

  3.2论文的理论基础

  3.2.1语音格局理论

  石锋教授最先提出了语音格局理论。语音格局理论的内容有元音格局、辅音格局、声调格局以及韵律格局。该理论是基于语音实验,针对不同语音的不同性质、不同特点,考察语音的客观属性或者针对某一种语言研究其语音系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语音实验,将关于语音的定性研究进行量化分析,把语音系统中的各种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量化,从而将格局当中的各个语音的相互联系和内部的对应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做了统计图示,形成了该语音的语音格局。

  3.2.2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最早由Selinker提出,其主要内容就是由语言学习者建立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与语言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学习者的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均不同,它展现出了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过渡特征,并且该过渡语言随语言学习者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该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特点。中介语理论被广泛用于外语教学以及三语习得的各个方面,对语言习得的研究很有帮助。

  3.2.3迁移理论迁移

  是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该语言现象是存在于学习者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语言迁移主要分为三种: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系统对学习者所要掌握的另一种语言系统的某些或某个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即产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对将要学习的语言产生阻碍作用,使新语言系统的习得产生困难。零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系统对所要习得的语言系统不产生抑制作用,对其学习不产生任何影响。

  相关期刊推荐:《英语广场》是全国重点知名品牌刊物,中国期刊方阵入选刊物,湖北省优秀期刊。创办于1999年,其系列刊物及图书音像制品在全国发行数千万册,惠及一批又一批大、中、小学生及其他英语爱好者。该刊现为旬刊,分为《英语广场.青少版》、《英语广场.美文版》、《英语广场.学术研究》,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主管、湖北大家报刊社主办。

  以上理论是有关语言习得的研究基础,广泛应用于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本文针对语言习得的语音习得方向展开研究,以上述三个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支撑。

  3.3论文的研究方法

  经过整理发现,此类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声学语音实验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知觉实验方法。彭建国(2016)通过声学语音实验,对两男两女四位本地发音人的中古三类塞音声母的VOT、HNR以及频谱斜率值进行测量与分析。柏茁(2018)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韩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有关塞音的习得情况。张锦玉(2014)基于知觉实验的方法,以母语汉语为研究对象,对被研究者的普通话塞音的知觉进行了分析研究。

  3.4论文的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有关塞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有关汉语(包括各地方言)塞音的声学格局研究。石锋、彭建国、杨春霞等人对苏州话浊塞音、中和水语、岳阳话、吴语全浊塞音声母、苗瑶语以及北京话等塞音格局进行了研究。如:通过对北京话、苏州话、太原话以及水语的塞音声学格局进行分析,石锋、冉启斌探讨了嗓音起始时间(VOT)以及闭塞段时长(GAP)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两个参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补偿关系,即VOT越大,GAP越小,反之亦然;彭建国的研究使用了三种声学参数嗓音起始时间(VOT)、斜噪比(HNR)以及元音频谱斜率区分了岳阳话的两套声母;杨春霞、张琦使用了同样的声学参数嗓音起始时间(VOT)以及闭塞段时长(GAP),分别研究了北京密云区及北京大兴方言的塞音声学格局特点;谭晓平从语音类型学的角度,将苗瑶语塞音系统及其分布状况进行了梳理,探讨其塞音系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以期追踪其社会演变。

  第二类,有关母语与第一外语之间塞音格局的对比研究。晁保通、罗伟较系统地描述了汉、德语音位的构成。温宝莹等(2009)研究发现,德国学生对于汉语塞音的掌握情况明显体现出送气好于不送气。顾晓微(2017)以字母词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汉语普通话塞音的声学特征,同时也对比研究了两种样本的VOT之间的差异。

  第三类,三种语言之间的塞音格局对比研究。此类研究,现阶段只有郑彧(2015)通过比较确定上海方言与普通话发音上的差异后,引入德语语音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普通话、上海方言与德语语音的共同点和区别,并对语言学习者提出了在语音学习阶段的一些可行性意见。

  4讨论

  4.1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

  现阶段国内针对塞音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虽然针对汉语塞音的研究,国内学者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外国人习得汉语塞音的文章并不多见,同样,将母语与第一外语塞音两种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声学格局的相关研究也很少,将母语、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三者的语音系统进行对比的研究少之甚少。第二,研究的角度多是从偏误分析和迁移理论出发,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来追踪记录语言学习者塞音习得的大致情况,并对其中的习得偏误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相应的语言教学建议。第三,国内大多数研究是单向的习得研究。众所周知,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多数学习者同时学习或者已经掌握了不止一门语言,这些语言或类似或完全不同,但是它们会构建一定的联系。因此,想要从事关于语言的任何方面的习得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某个单一的语言系统层面。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数未建立语言系统之间的联系,并不能给出系统性的建议。

  4.2研究展望

  我国有关塞音声学格局的相关研究,21世纪以来不断地发展变化,并不断进行研究领域的扩展,但仍存在局限性。其研究多数仍停留在对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习得的相关研究,未涉及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比较。另外,我国现阶段关于塞音的研究缺乏发展性研究。发展性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以同一个或同一组被试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一段时间内不同阶段的发展进程特点。第二,研究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分组研究,研究不同水平的被试者各自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有塞音的声学研究少有出现发展性研究,但有关语言语音格局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实验语音学受到广泛关注并深受欢迎,大量研究涌现出来。

  5结语

  现阶段我国有关塞音的声学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信息的大爆炸、“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都为不同语言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为语言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学术观念的不断提升,使得语音学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论文作者:高铭谣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