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扎染艺术的跨界与延伸设计探究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21-04-16

  摘要:该文从扎染的源流入手,分析当下传统手工艺复兴、学科融合动向及扎染艺术与时尚设计对接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实际的扎染设计教学案例,探讨扎染艺术跨界与延伸设计的意义:完整人格的塑造意义、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意义及原创精神的启发意义。

扎染艺术的跨界与延伸设计探究

  关键词:扎染手工艺艺术设计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①,是在将织物染色时把织物局部扎结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传统而独特的染色技术之一[1]。扎染的偶然性、不可复制性及其变化无穷的晕染效果彰显的独特韵味,是机械工艺难以实现的。

  一、扎染的源与流

  扎染最早在中国形成一种染色工艺体系并在民间大规模普及。国外关于扎染的最早记录是前哥伦布时期的文明遗物,该物品大约处于500年到810年之间,当时的扎染图案以红、黄、蓝、绿四色为基调,并且拥有小圆圈图形。而据我国史料记载,408年的东晋时期就有扎染作品遗留。因此,扎染有可能是中国文明与印第安文明差不多在同时期发明的古老技艺。我国的扎染工艺在东晋时期便已成熟。到了南北朝时期,扎染纺织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唐代,扎染纺织品是较为流行的服装面料,“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一段时期为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扎染纺织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较为流行。

  二、研究背景

  1.传统手工艺复兴与创新发展的时代热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传统手工艺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振兴传统手工艺的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手工艺”等成为热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转化、衍生成为热门的话题。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扎染艺术家、传统手工艺爱好者对扎染技艺的传承、扎染艺术及其衍生品的创新探索一直是“现在进行时”。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造物活动,不难发现,往往越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造物活动越活跃、文化特征越明显。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脉络如思想、风俗、智慧、技术等,是非常宝贵的遗产和财富,赋予我们文化特征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力量,这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打破旧的观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拓展、整合、跨界、融合、延伸。

  2.艺术、设计与科学融合的发展动向

  艺术的跨界已不是新鲜事物,从香奈儿与立体派的合作、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到路易威登携手艺术家村上隆、草间弥生设计的手袋,艺术向设计领域的延伸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当代设计与艺术、艺术品与产品的概念和界定日益呈现出模糊、混沌的状态,艺术领域越来越凸显出跨界、破界、越域、多元整合、多媒体交叉的时代特征。而要实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打破一切既成的规则和定律,扩延各领域的边界。跨界就是一种连接的能力,意味着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可以胜任更多的角色,可以将不同阶段的经验、不同领域的成果融汇贯通地组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创新力与竞争力。2019年末,在上海黄浦江西岸,一个以“未来实验室”为标志的跨界展览活动——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吸引了艺术界、教育界、产业界、科学界、思想界等多方人士的关注。这个博览会揭示了艺术、设计与科学融合的发展趋势,而正在孕育与发展中的新科学更显现了学科大融合的发展动向。

  3.传统手工艺对接当下流行的业态趋势

  扎染是在民间传承了千百年的染色工艺,在一些人印象中与“老”“旧”相联系,谈不上是“时髦的关键词”。但近年来,扎染已经成为各大国际时尚品牌争相追捧的元素,时装周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在迪奥发布的2019春夏系列里,有以芭蕾舞为灵感设计的优雅而具有女性力量的扎染长裙;MSGM和Jour/Ne(乔尔内)的秀场里采用了饱和度较高的橙色调,赋予了扎染年轻、自我的个性美。普罗恩萨·施罗、约翰·艾略特注重扎染淡雅、漠然方面的表达,简单朴实的黑白色系不强调服装的过分华丽,反而表现出一种随意的质感;R13则切切实实地证明了扎染工艺也可以带来自由而不失酷感的硬朗气息,一系列的工装意味十足,用廓形赋予了扎染全新的定义。传统手工艺与时尚潮流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并融入现代生活,这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条件。一些传统手工艺消失,除了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一些人对传统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审美的变迁、生活载体的消失,也是导致其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今扎染艺术流行,究其根本,是其形式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三、扎染课程跨界与延伸教学实践

  1.专业跨界教学

  扎染课程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开设。面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这门课的性质显然不同于染织服装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更倾向于是一门审美素养课和艺术实验课。手工艺的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只讲解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际操作是课程的重头戏。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面料和工具的认识与准备;二是扎染技法的传授。对基本的扎染技法有了初步体验之后,学生对一些扎染的效果就有了基本的把握。接下来,学生就可以自由发挥了,如各种扎法染法的组合、各种新的工具的探索,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学生在课程前期学习的各种技法手法是前人的经验,也就是传统扎染的固定范式,这是创新的基础。而后期的自由发挥,尝试各种扎染方法的组合和各种新工具的运用,是探索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在后期阶段,学生充分尝试各种扎法染法,积累经验,对各种效果做大量的实验,为下一步衍生品的创作做好铺垫。

  2.扎染衍生品跨界设计

  由于扎染教学模糊了专业性,衍生品的种类就更为丰富,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装及配饰类——T恤、围巾、手帕、发带、包等;家居类——茶席、桌旗、餐巾、门帘、抱枕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想象,自由拓展。这个阶段,学生可以依据前期操作完成的扎染作品完成衍生品,即了解原来的扎染作品适合做什么,这与传统手艺人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都是源于生产和生活的,人们往往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从身边的材料入手,创作为生产生活所用的东西。这使课程更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状态,回到手工艺的初衷与本源。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要扎染的品类,自行设计如何扎、如何染。如,要染一件T恤,需要构思要染出怎样的效果、用哪种扎法染法、借助什么工具、色彩如何搭配等。由于扎染的偶然性和不完全可预知性,作品的效果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为学生带来很多意外和惊喜。

  3.教学延伸实践

  扎染课程虽然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课程,但手工艺的体验,匠人精神的传递,手工艺亲和、感性的特质,是当今高效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难以取代的。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兴趣,将扎染这一手工技艺融入后续的设计课程。综观当代设计,不乏手工艺设计与工业设计相结合的典范。如,北欧设计与自然深刻联结,延续着对材料的研究和珍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日本将工业设计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形成了颇具东方审美意韵和设计哲学支撑的设计风格。如日本工业设计的老一代代表人物柳宗理,他的作品体现出民艺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交融。他强调民艺可以让人们从中汲取美的源泉,寻觅到人性化的养料,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的真正意义[2]。巴西、印度、以色列等过去在世界设计领域处于相对边缘位置的国家,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方式、地域经济和文化资源中汲取创新的养分,在设计领域异军突起。在西方一些设计发达的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转向与发展中国家、地区民间工匠合作设计的新趋势[3]。这些探索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扎染课程教学活动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源。如图1、2、3的“繁花”系列,是学生充分挖掘帆布的特性,用多色套染的晕染效果与真皮、金属、棉线等材料结合做成的包、首饰、书插等系列作品。如此绚烂的色彩,正是设计者年轻生命的写照。图4、5、6的“蓝色地表”系列皮具,则是学生发现扎染过程中形成的皱褶之美,再造面料,结合雾蜡皮制作而成的。随着物品的使用,靛蓝的色彩会越来越暗淡,雾蜡皮的色泽会越来越深邃,这使物品在使用者身边显现出时光磨砺的痕迹。图7为结合扎染元素的插画,这使人联想到毕加索的绘画。学生将不同的元素重新组合成全新的事物,探索审美创造的种种可能。在这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感悟生命,与物进行心灵层面上的对话,这是手工艺创作独有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启发意义

  1.完整人格的塑造意义

  手工艺通过手创造,促进了人的综合感知能力的提升。人是多种感官的综合体,如果把视觉、听觉、语言、形体、味觉、思想等分割,就等于将一个完整的人碎片化,人们就不得不学习更多的东西整合零碎的感受和破碎的经验。优秀的作品源于创作者丰富而细腻的体验和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在手工艺的创作过程中,手将视觉、触觉及思维相协调,创作者用手领会造物之妙,通过手认知事物并打开思想的屏障,把没有思想的物质升华为精神的图腾[4],心手相应、身心合一,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就手工艺而言,美便是隐藏在材料、色彩、造型、技艺背后的心灵观照。其意义不止于匠人技艺的体验,更在于开启了人的心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

  2.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意义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传统手工艺转化的契机,也是现代设计发展的源泉。当代不少领域在面临发展瓶颈时,往往会寻根溯源。于设计而言,传统手工艺就是“源头活水”。目前,许多专业与学科经历多年发展之后,其范畴、边界、领域、类型等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设计界纷纷探讨和反思对当今时代变革和趋势引发的设计关系与系统建构的变革。设计专业的细分、知识的壁垒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单一的专业技能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同样,传统手工艺唯有与现代设计交叉融合,才有可能实现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只有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当代设计才能被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传统手工艺与各设计学科的融合交叉,对各专业学科的品质塑造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原创精神的启发意义

  传统手工艺的特性决定了作品的个性化,催生了原创作品的产生。扎染的过程由不同的人共同完成,这使扎染作品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创作本身就是人性化的,也更容易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又由于其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作品充满变数,激发了人的好奇心,而有好奇才去探索,有探索才能够创新。就扎染艺术本身来说是如此,而扎染艺术与服装服饰、家居、文创等领域联结的可能性更有待于探索和发现,这必然引领相关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促进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人们了解的领域越广,创新可利用的因素就越多,多领域的交叉交融能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创新就是综合各种知识、资源、手段颠覆传统,构建世间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这正是当代创意产业的灵魂——原创。人类文明中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值得人们发现和探索,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既不固守在各自的特色里,又不被任何范式限制,用原创精神创造新的经典[5]。

  相关期刊推荐:《美术教育研究》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主办,是一本集美术、教育、研究为一体的学术期刊,以文化交流、美术教育、学术研究为主旨,倡导科学、自然、人文相结合。本刊的创办为美术、教育、研究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结语

  今天谈论传承、创新,不应该为传统而传统、为创新而创新、为设计而设计。传统的东西和外来的事物一样,都是可供设计利用的资源,关键是设计者的思维和观念能否将其驾驭和安放。真正优秀的设计必然是跨越东方与西方、融合传统与现代,是民族与国际、手工与机械、个性与共性等多重复杂因素的综合。扎染是世界的扎染,今天的文明是属于各个民族的,更是属于世界的,没有传统,就无所谓现代。扎染艺术的边界与外延、与其他事物碰撞的可能性等,许多未知的事物值得人们探索。

  每种文明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色,先进的文明并不一味被动地固守差异,而更注重为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开创新的价值[6]。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用自己的文明创造属于世界和人类的价值,值得文化创意从业者思考。——论文作者:王嘉辉王靖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