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画的设色分为水墨和彩色两种。本文介绍了国画设色中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没骨山水的衍变历程,对现代设计的色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通过例证法从对国画青绿山水的设色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别列举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创新,在标志、包装和首饰设计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传统艺术正是设计创新取之不竭的源泉。
关键词:国画;设色;青绿山水;现代设计;情感
一、国画设色艺术的衍变与特征
(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脉络
自然界的色彩千变万化,中国古代先人的视觉体验,也是数千年来集成了文化、认识和观念的产物。中国古代色彩观认识和使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综合史料及现代科技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可知中国古代的色彩成长是由一色到二色(黑白)、到三色(黑白赤)、四色(黑白赤黄)、五色(黑白赤黄青),以及玄色统辖下的五色系统,其间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又从“相克”到“相生”发展为系统性色彩架构,色彩和其他各种文化元素共同成为统治阶级建构社会权力的政治和伦理观念的关键。
(二)国画设色艺术的衍变
国画的设色有别于西方绘画的光源和环境色等技法,是以表现物象的固有色为主旨,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中国绘画设色艺术分为水墨和彩色两种。绘画重视墨的应用,古人的“墨分五色”,为焦、浓、淡、干、湿五色,其本质是墨色由黑至白变化的色阶,有着万千层次的变化。山水画的发展可分为“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三大类别,色彩的设色艺术与这些绘画艺术风格紧密依存。“绛”来自植物绛草之名,也指色彩中的深红色,浅绛最初是指用于衣料染色的深浅,后被指绘画的设色之法。现代学者研究普遍将黄公望作为浅绛山水画的开端者,宋代画家钱选的浅绛山水画作品中保留一些青绿山水的痕迹,表现为明显的过渡性质。此时墨在绘画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浅绛绘画调节了画面墨与色的比重,可使本来鲜丽的重色颜料达到隐而不彰的画面效果。古典绘画的设色山水发展中,青绿山水比绛色山水发展的要早,青绿山水的发展以晋唐为原型,钩后无皴,直接以石青和石绿等重色进行渲染,青绿的概念至唐代兴盛。金碧青绿山水是在前代基础上,以金泥勾勒山石等主要物象的主要轮廓,或以金泥钩点绘制山、朝霞、楼阁、天空等,表现其明丽亮泽、陆离光耀的效果。金碧这一风格是对前代绘画的伟大探索与进步。没骨山水的绘制形式较为多样,没骨是指轮廓线较淡,不下重笔,甚至不要轮廓线,也不要求皴擦笔迹,物象靠颜色渲染而成,一是以大块面的彩色描绘景物,二是只有墨色或青绿进行描绘。
二、现代设计中的色彩发展
19世纪有关色彩的科学研究开始出现,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商业的高速发展,色彩美学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完善。色彩在科学理性研究下可从“形、质、色、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颜色是可视形象,但是又从来不会孤立存在,它总是依附于物质,与世界上各种形体、光、质地共同成为永恒的存在。从色彩的基本规律来看,国画与西方绘画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如冷色和暖色的对比规律,对比与调和的矛盾统一规律等,但是国画也有着其特有的认知,如国画更着重于物象的固有色,忽视了外光的约束等。现代设计理论认为,形是理性的,色彩则富于感情,形与色的结合是一种艺术语言,跨越了赋产品于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现代设计所创造出独特的产品形象,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三、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国画设色应用 色彩是现代设计最具文化意义的视觉美感表达,它是科学系统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美学层面的问题,也是设计在整个消费环境中的概念和表象展示。本文仅以国画中青绿山水的绘画设色艺术为例,进行国画设色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一)国画调色艺术在绘画中的传承
谢赫在六法谈到色彩的“随类赋彩”准则,是师法自然的体现,也是对事物美感的解析,符合青绿山水色彩明丽、表达强烈的特点。青绿山水设色艺术的绘画技艺传承,如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容生教授,在精研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法的突破,他的作品造型借鉴了西方现代设计的构成形式,把山和房等处理为几何造型,纵横相间的直线和弧线线条,简洁且趣味横生。色彩方面,他本人曾表示喜爱敦煌壁画中的青色和绿色,它们沉着、冷静,有一种璞玉般的光彩,令人触目而心生欢喜。因此他作品的色彩为了表现高古的意境,临摹的作品常在画面先铺上赭石作为底色,创作的作品则用充满生机活力的苍翠石和石绿表现。
(二)国画设色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青绿山水的设色艺术也被现代建筑和标志领域广泛借鉴,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美术学院王澍的作品,这是国内最大的夯土建筑,其品牌标志设计就取材于青绿山水的原图。图1所示,素材为青绿山水的巅峰代表作《千里江山图》中的三座山峰,巧妙地将汉字中的横向笔划融入其中,使用山石的质感替换原图的青绿。为适应建筑的风格,标志也经过提炼加工成低明度和低纯度的表现,温婉素雅的色彩因极具识别的造型符号而引发人们对于青绿山水作品的遐想。在视觉活动中,观看活动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观看主体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创造性源于艺术的视知觉,伴随了人的心智所参与的思维活动,因此标志设计中虽然没有出现青绿色,但是所提炼造型的创造性已经体现在对视觉对象的把握上,会引发有欣赏体验的观众读懂图形背后的历史和审美。
(三)国画设色艺术在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青绿山水的设色还被应用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好的设计不会被动地等待发现,需要主动引起消费者的参与并创造,顺利地完成商品信息传达的过程。眼睛对于设计对象主动出击包含了对于包装商品的颜色、形状、材质和触感、味道等方面,这些附加的审美经验同产品自身的功能一起构成了产品的文化性与传播性。如图2所示的粽子产品包装,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的特色食品,为唤醒客户精神深处对于中国文化的记忆与感受,包装采用了青绿山水的常用设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烫金文字正是青绿山水金碧的原色展示,爨宝子碑帖的字体古拙厚重。粽子食品的包装从造型、色彩到字体、字色,整体传递着中国哲学与美学的形态,各种设计元素之间融合着时令、物候、人情、世事,伴着同一气韵节奏,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怀念,传达着悠远的历史厚重与时尚健康的感觉。
(四)国画调色艺术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国画调色艺术中青绿山水的色彩与造型在首饰设计领域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国画作品可以描绘意象来寄寓情怀,中国审美讲究道不可形迹,不可以感官致诘,不可以语言追求。首饰作为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意境的美学创作体现在造型、色彩和结构及材质等几个方面,披形入神,以有形的饰品来展现文字语言都难以描述的诗意,其工艺与材质对于空间结构及表面肌理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尤其是审美境界对于作品整个格调有着重要影响。如图3所示“禅悟山水”链牌设计,使用了青绿山水绘画中平远的视角进行作品塑造,檀木雕琢成连绵的山脉,银质抽象的线条完成“水”的形象极为妥帖,曲折密集的水波,明朗而清雅,镂空形式形成的三小段水纹极为透彻,充满了传统美学的灵动韵味。山与水,木与银之间的材质对比,符合现代审美,凝练概括并继承了传统山水画风,彰显了厚重古朴意味。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包装》杂志是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包装总公司主管,中国包装联合会主办的包装行业权威学术期刊。设有:专家论坛、协会工作、经济分析、市场纵横、商海泛舟、绿色浪潮、七彩世界、本期星座等栏目。
结语
中国哲学和美学讲求天人合一,因此也有着以物喻人和借物抒情的艺术创作。现代设计关注消费、泛生活方式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国画设色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极强的技法语言表现力,成为现代设计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论文作者:何敬刚、李洪贺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