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渔业产业发展及十四五产量预测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04-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其产业发展与结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是新时代渔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根据1978—2017年我国渔业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国家渔业政策,对中国渔业发展划分不同发展阶段,利用灰色关联对中国渔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建立多种灰色预测模型GM(1,1),并利用最优模型对十四五中国渔业产量进行预测。研究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发展期(1978—1984年)、快速发展期(1985—1994年)、扩量发展期(1995—2005年)、稳步发展期(2006—2011年)和转型发展期(2012年以来),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不同渔业产业对渔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总产量将稳定在6600万~7100万t,其中近海捕捞在1000万~1080万t,海水养殖为2120万~2370万t,淡水养殖为3040万~3260万t;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渔业坚持了生态与渔业协调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广大渔民的主体地位,制定了与不同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产业政策,建立了与产业现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开发了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兴技术,这些经验和政策为中国渔业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研究也提出了未来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渔业产业发展及十四五产量预测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中国渔业产业发展;十四五产量预测;灰色系统理论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渔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世界渔业发展奇迹。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国渔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绩给予了高度关注,许多学者[1-9]对中国渔业发展与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例如,卓友瞻[1]认为我国渔业取得高速发展,其最根本原因和最大动力就是明确并坚持“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放开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放宽水产品购销政策,开拓远洋渔业、增殖放流和休闲渔业3个渔业发展空间。徐杰等[3]基于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操建华等[8]对中国渔业政策演变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周洪霞等[9]对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其产业发展与结构演变过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研究系统阐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渔业发展历程及其经验,科学划分发展时期,分析主要产业的渔业发展特征和趋势,以及渔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分析其产业结构组成并预测十四五中国渔业产量发展趋势,为未来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FAO渔业统计数据。时间为1978—2017年,内容包括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等产量。

  1.2研究方法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对中国渔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同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未来中国渔业产量进行预测[10]。

  1.2.1灰色关联分析

  以中国渔业总产量为母序列,以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等产量为子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获得影响渔业总产量的主要产业。分辨系数取0.5,采用均值化进行数据预处理。

  1.2.2灰色预测模型GM(1,1)

  为科学预测十四五中国渔业产量发展趋势,选择了2组预测模型数据,分别是2006—2017年和2012—2017年。预测的产量包括了近海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海水养殖产量、淡水捕捞产量和淡水养殖产量以及渔业总产量。

  2结果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综合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中国渔业发展状况,并结合国家渔业产业政策,初步将40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发展期(1978—1984年)、快速发展期(1985—1994年)、扩量发展期(1995—2005年)、稳步发展期(2006—2011年)和转型发展期(2012年以来)。各阶段的渔业发展特征分析如下:

  2.1.1恢复发展期(1978—1984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纪元,极大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水产总局于1979年2月召开了改革开放第一次全国水产工作会议,提出水产工作重点的转移,要从调整入手,集中力量,积极发展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

  据统计,1978—1984年中国渔业总产量从465.35万t增加到619.34万t,年均增长4.8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从44.95万t增加到63.15万t,年均增长5.83%;淡水养殖产量从76.23万t增加到181.11万t,年均增长15.51%;海洋捕捞产量从314.52万t增加到394.37万t,年均增长3.84%;淡水捕捞产量从29.64万t增加到43.86万t,年均增长6.75%。该阶段中国渔业总产量、捕捞产量、养殖产量在全世界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7.21%、5.94%和18.38%增加到1984年的8.00%、6.52%和23.97%。见图1。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渔业总产量与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119、0.8190、0.7850和0.5905,由此可看出:在这一发展阶段,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的年增长趋势与渔业总产量基本一致,其灰色关联度值处在前二位;而淡水养殖的年增长趋势与渔业总产量差异较大,其灰色关联度为最低。

  本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由于国家鼓励渔业生产,水产品产量逐步恢复,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淡水捕捞产量都出现一定程度增长,特别是淡水养殖增速较快。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对水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价格被限定,销售被限制,市场不活跃,供不应求,制约了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水产品生产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吃鱼难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2.1.2快速发展期(1985—1994年)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专门就加速发展水产业发出的指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指导我国渔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之一。该文件确立了水产品率先实行市场放开的一项根本性变革,渔民可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也可以长途运销,不受行政区域约束,并从战略性高度提出把发展水产工作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粮食转化的一个战略措施来部署,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1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渔业的基本制度,为渔业发展和渔民权益维护提供法律保障。

  据统计,1985—1994年我国渔业总产量从705.18万t增加到2515.69万t,年均增长15.17%,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从71.23万t增长到604.8万t,年均增长26.83%;淡水养殖产量从237.92万t增加到789.66万t,年均增长14.26%;海洋捕捞产量从419.75万t增加到994.44万t,年均增长10.06%;淡水捕捞产量从47.51万t增加到126.79万t,年均增长15.32%。其间,中国渔业总产量、捕捞产量、养殖产量占全世界的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8.78%、6.78%和27.23%增加到1994年的20.79%、12.03%和50.16%。见图2。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渔业总产量与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741、0.8908、0.5144、0.8741和0.9457,由此可看出:在这一快速发展阶段,淡水养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灰色关联度处在第一位;其次为近海捕捞、淡水捕捞和海水养殖,其灰色关联度都在0.82以上;而远洋渔业由于刚刚起步,对渔业总产量的贡献度不大,其灰色关联度为最低。

  本阶段主要特征:一方面,调动了广大渔民从事水产品生产积极性,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淡水捕捞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91年,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海洋捕捞产量,标志着中国渔业发展成功实现了从狩猎型向养殖型转变,初步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近海捕捞产量由400多万t增加到近900万t,捕捞能力快速增长,捕捞强度超过渔业资源承载能力。此外,1985年我国远洋渔业正式拉开序幕。

  2.1.3扩量发展期(1995—2005年)

  1997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要牢固树立大农业、大粮食概念,把渔业作为农业中的一个大产业,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文件要求,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淡水和近海养殖,加强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从而推动我国渔业和渔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据统计,1995—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2953.04万t增加到4419.86万t,年均增长4.1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从721.51万t增加到1210.81万t,年均增长5.31%;淡水养殖产量从940.76万t增加到1733万t,年均增长6.3%;海洋捕捞产量从1139.75万t增加到1255.09万t,年均增长1.21%;淡水捕捞产量从151.02万t增加到220.97万t,年均增长3.88%。见图3。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渔业总产量与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619、0.5329、0.6231、0.7615和0.7121,由此可看出:在这一扩量发展阶段,淡水养殖、淡水捕捞的灰色关联度处在前两位,增长趋势与渔业总产量的基本一致;其次为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其灰色关联度都在0.62以上;而近海捕捞对渔业总产量的关联度最低,其灰色关联度只有0.5329。

  本阶段主要特征:一是水产养殖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水产养殖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水产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从1995年的56.29%上升到2006年的66.60%,其中淡水养殖比重从1995年31.86%上升到2006年39.21%。二是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国家先后启动实施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和海洋捕捞渔船控制等保护管理制度,实施减船转产。捕捞产量快速增长趋势不断减缓,海洋捕捞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从1995年的38.6%下降到2006年的28.4%,淡水捕捞产量比重下降到5%以下。

  2.1.4稳步发展期(2006—2011年)

  2006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保护措施,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全面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水平,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水产收入各项税收全面取消,减轻了渔民生产生活负担,再次调动了广大农渔民生产积极性。2007年,《物权法》“用益物权篇”规定了“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的权利”,为保护渔民水域滩涂使用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统计,2006—201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4583.6万t增加到5603.21万t,年均增长4.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从1264.16万t增加到1551.33万t,年均增长4.17%;淡水养殖产量从1853.59万t增加到2471.93万t,年均增长5.93%;海洋捕捞产量从1245.47万t增加到1356.72万t,年均增长1.08%;淡水捕捞产量从220.38万t增加到223.23万t,年均增长0.26%。见图4。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渔业总产量与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508、0.6592、0.4991、0.4965和0.6941,由此可看出:在这一稳步发展阶段,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灰色关联度处在前两位,养殖对渔业总产量的贡献度最大;其次为近海捕捞;而远洋渔业和淡水捕捞对渔业总产量的关联度为最低,其灰色关联度均处在0.50以下。

  本阶段主要特征:一是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成为国家战略,渔业资源养护力度空前加强,海洋捕捞强度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海洋捕捞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4.21%。二是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超过70%,是世界唯一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渔业捕捞产量的国家。

  2.1.5转型发展期(2012年以来)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的生产方针,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捕捞业方面,坚持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严格控制并逐步减轻捕捞强度,积极推进从事捕捞作业渔民转产转业。在养殖业方面,制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发展海水养殖。

  相关期刊推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双月刊)1992年创刊,是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反映学校各学科科学研究的同时,兼收国内外水产行业最新科学研究动态和成果,促进了学术与教学研究的交流与繁荣。主要刊载渔业资源、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捕捞、水产品保鲜与综合利用,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渔业经济与技术管理以及水产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评述、简讯等。

  据统计,2012—2017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5502.14万t增加到6445.33万t,年均增长3.21%,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从1575.2万t增加到2000.7万t,年均增长4.9%;淡水养殖产量从2408.51万t增加到2905.3万t,年均增长3.82%;海洋捕捞产量从1314.42万t增加到1321.04万t,年均增长0.1%;淡水捕捞产量从204.02万t增加到218.3万t,年均增长1.36%。见图5。

  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渔业总产量与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194、0.6974、0.4773、0.7512和0.9272,由此可看出:在这一稳步发展阶段,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的灰色关联度处在前二位,养殖对渔业总产量的贡献度最大;其次为近海捕捞和淡水捕捞处,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69以上;而远洋渔业对渔业总产量的关联度最低,其灰色关联度处在0.50以下。

  本阶段主要特征: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持续推进,一方面加大减船转产力度,海洋捕捞产量稳中有降,海洋捕捞产量占总产量比重下降到20%,另一方面推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养殖产量平稳上升,水产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上升到75%以上。

  2.2十四五中国渔业产量的趋势预测

  2.2.1基于2006—2017年产量建立GM(1,1)模型

  利用2006—2017年渔业总产量,以及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分类产量,分原始数据和一阶弱化数据,分别建立GM(1,1)模型,其相对误差和灰色预测统计参数见表1。由表1可知,渔业总产量、海水养殖产量、淡水养殖产量的GM(1,1)模型的C值均很低(P=1),其建立模型都很好。淡水捕捞、近海捕捞产量的GM(1,1)模型均表现不佳。远洋渔业产量的GM(1,1)模型则是一阶弱化数据建立的模型优于原始数据建立的模型。

  2.2.2基于2012—2017年产量建立GM(1,1)模型

  利用2012—2017年渔业总产量,以及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分类产量,分原始数据和一阶弱化数据,分别建立GM(1,1)模型,其相对误差和灰色预测统计参数见表2。由表2可知,渔业总产量、海水养殖产量、淡水养殖产量的GM(1,1)模型的C值均很低(P=1),其建立模型均很好。基于原始数据建立的淡水捕捞、近海捕捞和远洋渔业产量的GM(1,1)模型均表现不佳,而基于一阶弱化数据建立的GM(1,1)模型较优,可以用于预测。

  2.2.32018—2019年实际渔业产量与预测值比较及十四五产量预测

  利用上述建立的GM(1,1)预测2018年和2019年渔业总产量及其各类产量,并与实际生产产量进行对比发现,渔业总产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数据经过一阶弱化后建立的模型为最优,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36%和2.17%,其预测模型表达式为x(t+1)=532893.18exp(0.011528t)-526845.84。

  海水养殖产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06—2017年数据经过一阶弱化后建立的模型为最优,其相对误差分别为0.18%和0.66%,其预测模型表达式为x(t+1)=74282.95exp(0.021415t)-72696.66。

  近海捕捞产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数据经过一阶弱化后建立的模型为最优,其相对误差分别为6.26%和9.38%,其预测模型表达式为x(t+1)=-83515.90exp(-0.014383t)+84699.00

  远洋渔业产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06—2017年数据经过一阶弱化后建立的模型为最优,其相对误差分别为0.33%和8.40%,其预测模型表达式为x(t+1)=3852.92exp(0.037978t)-3707.99

  淡水捕捞产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数据经过一阶弱化后建立的模型为最优,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1.14%和20.31%,其预测模型表达式为x(t+1)=13448.75exp(0.014948t)-13243.95。

  淡水养殖产量的GM(1,1)模型以基于2012—2017年数据经过一阶弱化后建立的模型为最优,其相对误差分别为-0.002%和-0.45%,其预测模型表达式为x(t+1)=202709.40exp(0.013552t)-200012.42。

  上述预测模型中,除了淡水捕捞的预测产量(2018和2019年)存在较大误差之外,其他模型的误差均相对较小。为此,可以利用上述模型预测2020—2025年渔业总产量、海水养殖产量、近海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和淡水养殖产量。十四五期间中国渔业总产量将稳定在6600万~7100万t,其中近海捕捞在1000万~1080万t,海水养殖为2120万~2370万t,淡水养殖为3040万~3260万t。到2025年,中国渔业总产量将达到7095.43万t,其中海水养殖2364.09万t,近海捕捞1003.56万t,淡水养殖3254.33万t。——论文作者:鲁泉1,2,陈新军1,3,4,5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