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经典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中起过重要奠基作用,为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做出过巨大贡献,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根基。分析了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中经典教学的不足,提出通过提高教师自身活用经典的基本功、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经典理论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典理论、激发学生用经典辨治疾病的自信力、强化导师的“引路人”属性、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医妇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中医妇科专业人才灵活运用经典理论于临床的思维能力,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医妇科特色优势。.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中医教学;经典学习;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主干学科,专业性强,中医药特色突出。现今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师带徒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对经典的教学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学生较为注重临床技能和效方的学习,在临床诊治疾病时突出表现为临证辨治能力不足,中医思维定势。经典著作、经典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生加强专科经典理论基础、活化中医辨证思维、训练临证能力,才能提高今后在临床中辨治疾病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另外,熟读经典医籍亦是老一辈医家亲身实践的成才之路,熟能生巧、古为今用,在经典的基础上新一辈中医人方能有所创新。笔者就目前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经典教学运用的不足,探讨加强中医妇科经典教学、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方法,以期建构经典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提高学生临证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1中医妇科学中经典教学的不足
经典存在于基础教学中,经典中很多临床相关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在临床教学与实习中被加强。
1.1课堂教学中经典内容教授不足
历版《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历代名著中的条文内容,现代中医妇科相关文献著作也很丰富。而教材往往是编者对经典内容及现代中医认识梳理后,整理出便于教师教学、学生掌握的“熟饭”,属于抛砖引玉的基本素材。如果教师缺乏引领性,学生缺乏主动性,课堂便是“填鸭”式教学。
妇科经典条文常常罗列在“历史沿革”中,“沿革”的内容根据不同学时教学大纲要求,仅仅为熟悉、了解甚至没有作要求的内容,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中属于不重要的知识点而被忽略。其次,以“沿革”方式罗列的经典内容与教材中大篇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离,特别是青年教师常常在讲解完“沿革”后,少有提及经典在辨证论治中的运用,以至学生掌握知识点片段化、不会贯通,没有综合运用的意识。另外,虽然在本科学程中,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等课程,但本科教学中对中药的讲解、经方的分析、经典条文的阐释与临床实际问题和运用存在距离,导致中医妇科研究生对于辨证施治、中药处方、药物配伍加减缺乏系统认识,也可以说是具体到处理专科疾病时缺乏整体观念,思维局限。
1.2临床实习中经典运用不足
中医妇科学在综合性医院属于大外科范畴,中医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大多偏重学习西医的理论、诊疗规范及外科操作技术;部分教师在带教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过于注重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即中医临床典籍在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目前三甲医院门诊量大,病种繁杂,明显反映出学生所学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情况差异大;门诊时间有限,临床教师在完成门诊量的前提下带教学生,讲解的时间不足,几乎没有给予学生实践的时间;带教老师、学生在床边教学时如果没有准备充分,讲解就容易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势必造成内容浅显、学生不重视、实习效果不佳的情况。
临床教师、学生没有学习经典医案的意识。“中医之成就,医案最著”,医案是医家毕生临床辨治经验、临床思维、学术思想融汇一体的精华,是连接中医理论到临床的桥梁。加强经典医案的教学或者教学中穿插结合经典医案的分析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思辨能力。
1.3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不足
在传统院校教学中,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对教材知识单层次的灌输和指导,缺乏层层演化、引导推理过程,内容枯燥;医学院课程繁多,许多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浅表;学生自身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于医古文、文献典籍理解力有限,也是积极性不强的原因之一。
进入临床学习后,学生面对临床实际与理论差异的茫然,常常表现出重技能、轻思维的状态。临床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很难短期见效。相反,学生非常热衷“熟能生巧”的临床技能,因为技能训练能带来积极的成就感。因此,容易片面追求临床技术训练,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中医临床思辨的训练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经典相关条文、辨治与中医妇科临床疾病有机地结合,制约了妇科临床思辨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2持续改进中医妇科经典教学的措施
中医妇科学实践性强,“读经典,做临床”应注重经典著作的课内外学习与实践,读四大经典,不拘于四大经典[1],加强妇科经典著作学习,教学相长、提高医者中医妇科专业素养。
2.1提高教师自身活用经典的基本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临床教学老师多是兼有教师与医生双重身份,自身的中医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提高自身活用经典的基本功,加强经典医籍的学习与实践,加强中医文化学习、提高文化自信。
凡有利于中医理论创新、有利于临床经验积累的医籍均可拿来研读;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注重自身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时才能使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临床,从而调动学生对经典运用于临床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临床工作中养成收集病例的习惯。教师收集运用经典理论产生良好疗效的病例,不仅能够提高对自身的中医自信,也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结合病例讲经典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我科中医妇科教研室的每月集体备课实践中,结合章节朗读、解析相关经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主持教师分享、教研室讨论及教授点评的方式能够持续提高教师学经典、讲临床的效率和相对同质性。
2.2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经典的主动性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同时可与学生发生情感的共鸣和浸染。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对于学生影响深远,如果教师对学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使学生对该学科兴趣盎然[2]。教师自身必须从内心深刻认识到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性意义,对经典理论有强烈认同感。
大班集中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注意利用“目的—相关性—强化—总结”这一经典教学模式,结合运用自身积累的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意识地结合经典条文阐述所讲解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做到辨证论治讲解不仅只是理法方药的堆砌,而是经典理论在临床病证中的灵活运用。
教师设计教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所讲解的中医经典全面、系统地分析患者的病情。设计中医临床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经典条文结合病例,从现象到本质,由四诊到辨治,加深对经典条文运用于辨证论治的理解[3]。例如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布置学生背诵《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关女子生长发育的原文,结合“七七天癸竭”讨论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深入讨论肾阴虚-肾阳虚至肾阴阳两虚的病机过程,结合《景岳全书》条文分析“左归丸、右归丸”用于不同时机、症候的辨治;讲到“带下病”引用《傅青主女科》的方剂时,直接引用“五色带下”原文并结合临床病例图片阐释。教师也可以通过列书单的方式,优选与章节配套的中医妇科典籍,指导学生背诵和习读部分经典内容,课堂中予以讨论、讲解。
研究表明,将临床案例带入课堂中进行互动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一病一医案”,理论结合经典医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将经典运用于临床诊疗的积极性。
2.3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典理论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其专业素质,提高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医妇科教学的重点。中医妇科门诊具有中医特色优势,如盆腔炎性疾病、月经病、绝经前后诸证、胎漏、胎动不安病、不孕症等,特色病种的中医诊治是门诊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
设置中医妇科教学门诊有利于教师门诊时给与学生机会、让学生体验临床真实诊疗过程,教师做总结、结合经典条文或医案讲解。
相关知识推荐:医生发表哪些sci
妇科病房适合小组化教学查房,通过基于病例/问题的小组化查询资料、研读经典,讨论分析病情转归,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意结合教材理论,引入经典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强化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与此同时,布置学生结合病证查阅现代文献、加强信息检索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再回到临床实际运用,促进学生具备终身学习中医经典、现代文献和临床实践的能力。
2.4激发学生运用经典辨治疾病的自信力
从学生心理方面看,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医师掌握了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但对于临床问题还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此时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较为强烈,但能力和自信不足。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例如痛经病章节,很多学生深有体会,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讨论各自不同的痛经表现及相关的经典条文;再由教师主导,层层深入对《医林改错》“逐瘀汤”条文、《金匮》“温经汤”条文及教科书方药辨治应用的分析、比较。这样的讲授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经典理论的吸收和掌握,有利于其构筑理论体系和辨治思维,更利于其增强运用经典的自信。另外,教师对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重技能轻思维的状态要予以纠正,引领学生加强中医妇科经典的学习和中医妇科临床思辨能力。
2.5发挥师带徒作用,强化导师的“引路人”属性
师生一对一交流是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理想状态,“为人师表”的含义在于导师不仅是带教指导学习,更需要成为学生的行为榜样。南京中医药大学有硕、博导制,还有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的优点在于,导师在门诊、床边可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更有机会让学生尝试诊查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进行点评分析。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密,通过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习得导师学习经典的方法、临床辨证思维模式和流派思想特点等。如果有幸跟随名医名师做临床、做学问,收获的不仅是名中医几十年积累的经验、验方,更能习得大医者对于中医经典、古典文化的传承,为将来融合创新打牢基础。
2.6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医妇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特别是文献检索是现代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中医药文献检索课主要讲解文献检索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整合信息以及再创新的能力。目前的文献检索课程在设计中偏重计算机检索和现代中医药期刊论文的检索,缺乏对中医经典文献的挖掘。因此,在研究生教学阶段,可开设中医妇科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教给学生运用软件对古籍、经典横向纵向收集整理的方法;同时也可教给学生中医妇科古籍手工检索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文献馆查询相关工具书,在丰富的经典书籍中寻找某一章节、某一病症等的中医妇科经典理论与各家学说,授之学生以中医妇科经典学习之“渔”[5]。
历代名家所著中医药经典著作是中医药理法方药在其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成果总结,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需要丰富的经典储备为基础,是进行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条件。因此,培养优秀的中医妇科学医、教、研人才,需要加强引导医学生去研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识整体窥全貌。通过中医经典习读为中医妇科的学习打牢专业知识基础、提升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再立于专攻,举一反三,继承古今妇科经典精髓,发扬中医妇科特色优势。——论文作者:陈赟任青玲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