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方式以及具体思政元素的渗透点进行举证说明,并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进行初步总结。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的内涵是以课程为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1-2],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育人和成人,即立德树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理念、基本思维以及基本理论的课程,是中医药学专业主干课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授课班种多、课程量大、听课学生多的特点。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对象基本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所以,课程教学对学生中医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总体和根本任务要求下,如何真正有效地从全方位促进育人成人目标的实现?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有效的途径,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渗透
第一,“课程思政”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节,强调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其具体内容。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自信、主动传承等,这一内容旨在教育学生坚定信念,要有社会历史的责任感和担当。二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包括唯物辩证法、创新思维和精神、敬业精神、学术道德等。科学观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做事、做好事。三是个人品德,包括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健全的心智等。个人品德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第二,如何挖掘中医基础理论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内涵,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学知识。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5]以及医疗实践中反映出的整体观、恒动观、生命观、疾病观、职业观等不仅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高度相通,这些都将成为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的重要元素和思想源泉。
第三,如何实现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匹配与对接?我们认为,应当结合不同课程、学科、专业、对象等进行各具特色的思政教育设计和规划,使之与专业知识的讲授做到无缝衔接。我们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梳理,立足于教学中的各个内容和环节,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开展全过程、多样化、覆盖广的“课程思政”教育,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渗透的设计,具体见表1。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方式
(1)坚持“一贯制”的教育理念。所谓“一贯制”是指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全程设计,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细化,并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一以贯之”。此外,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论证、修改、实践、再修正和检验,紧跟社会热点,并随着思政理论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2)在“课程思政”设计中,基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梳理出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以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进行串联,暗线则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通过明暗交织、相互推进的办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3)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设计要避免出现生拉硬拽的情况,要让思政元素自然流畅地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同时,运用“星火法”[4]将思政元素以点(星火)的形式渗透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具体落实,最终形成燎原之势。这样既能避免思政理论过多的输出,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思政课程的元素。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避免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广泛采用了课堂讲授、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以案例为基础学习(CBL)、团队式学习(TBL)以及启发式、比较归纳式等多种教学方法[5];同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视频和图片,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开展多途径的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要重视课堂外的教育。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目前,互联网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驱动力。借助互联网,一方面可以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课程思政”的长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同时,通过互联网关注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加强“课程思政”的时效性。我们会在慕课(MOOC)平台的讨论区,组织学生将社会热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与中医哲学基础理论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如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建设谈中医“形神合一”思想和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这种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同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命观发挥了很好的隐性思政教育作用。此外,借助MOOC讨论平台,开展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切实开展专业和思政教育。②丰富第二课堂。包括开展专业课知识竞赛、鼓励学生跟师出诊、教师课外开设学术讲座等。此外,教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使学生深刻体会社会竞争的激烈,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以及面对挫折、困难的正确处理态度,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知识、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初步成效
如何判断专业课堂的思政效果,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我们认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根据评价主体而有所侧重并体现出不同视角,以保证其全面性和科学性。近期效果要着重考虑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6],对专业的忠诚度、对专业的认知、专业的操守(伦理)以及对与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远期效果则要对学生学业理想、学业价值、未来的职业选择、个人学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知等思考。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学效果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体现在考勤、日常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MOOC学习成绩以及期末闭卷考试等方面。课程结束闭卷考试占50%。通过上述考核和成绩评定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相关期刊推荐:《卫生职业教育》(半月刊)由卫生部科教司和甘肃省卫生厅共同主管,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全国中等医学教育。反映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高、中级卫生职业教育领域惟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期刊。
我们在中医学专业2019级大一新生中选取本科五年制6个班和本硕博八九年制2个班共584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思政教育。为了评估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经过改进的“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SEEQ)对58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自己对中医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了解、更深的热爱以及更多的自信,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得到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对服务国家、社会和全民健康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此外,学生普遍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格塑造以及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等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和培养。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多名学生参加省级和校级“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
4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体现了“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论内涵[7],也是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的有效途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专业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以及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长期实践活动,我们目前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如何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等,是每一位高校教师今后需要积极思考并不断创新的重要课题。——论文作者:严灿,吴丽丽*,骆欢欢,祝鹏辉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