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分类:医学职称论文 时间:2021-03-29

  摘要:目的回顾深圳建市以来的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的发展思路。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对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并筛选文献,结合地方志、年鉴等本地贮备资料等,对深圳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结果深圳市的妇幼健康事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成长阶段以及发展完善阶段。深圳建市以来,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建立了妇幼卫生健康体系,壮大了妇幼健康人才队伍,提高了妇幼健康水平,实现了妇幼信息化建设,发展了社区妇幼保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服务相对不足,妇幼保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充分,事业经费投入不充足。结论应顺应“大健康”理念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深圳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社区妇幼保健的“网底”功能,提高预防意识;改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深圳市;妇幼健康;发展历程

  妇幼健康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深受深圳市政府的重视。深圳市自建市以来,不断加强妇幼健康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妇幼保健事业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由1991年的25.8/10万下降至2018年的3.16/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38‰下降至1.45‰。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也不断提高,服务项目内容不断多样化,妇女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得到了充分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在新时期下,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如何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快速适应新时代下社会与人民的需求,值得人们思考。本研究将回顾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完善不足,以开拓求实、发展务实的理念面对新的挑战。

  1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

  深圳市成立于1979年,原名宝安县。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市前的萌芽阶段(1949-1979年),建市后的成长阶段(1979-2000年)和发展完善阶段(2000年以后)。建国初期,宝安县的妇幼保健事业以推广新法接生,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率为主。1956年,宝安县妇幼保健站成立,内设妇产科、儿科和化验室[1]。1959年,宝安县妇幼保健站开始开展了对子宫脱垂、宫颈炎以及念珠菌性阴道炎等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治工作。此时的妇幼保健事业还处于萌芽阶段。1979年建市后,原宝安县妇幼保健站改为深圳市妇幼保健所,所内职工共16人,负责全市的妇幼保健工作。妇幼保健事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从新法接生逐步延伸到积极开展孕妇产前检查、加强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系统性管理。1982年,深圳市妇幼保健所更名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1985年,深圳市妇幼保健研究所成立,同年,市妇幼保健院对全市5000多名妇女开展了妇科疾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儿童保健方面则开始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模式的试点工作。1986年,市妇幼保健研究所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举办了第一期“深圳市妇幼保健医师培训班”,并且在全市开展了每月一期的孕妇学习班,为深圳市妇幼健康人才的培养以及妇幼知识普及提供了基础。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母婴保健法》,并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纲要》,标志着我国妇幼健康事业步入法制时代。深圳市也积极贯实施“一法两纲”的相关规定,大力开展母婴保健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深圳市颁布实施《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1996-2000年)》和《深圳市儿童发展“九五”规划》。同年,深圳市卫生局及妇幼保健院举办“爱婴健康教育班”,提出力争在2年内把深圳打造成“爱婴城市”[2]。1999年,市政府制定实施《深圳市孕产妇系统保健分级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孕产妇产前产后的保健工作。2000年,全国开始实施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降消”项目,深圳市也积极参与其中,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同年,深圳市荣获“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城市”[1]。为了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深圳市于2001年提出,在1996年颁布制定的《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1996-2000年)》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年)》《广东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及《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深圳市妇女健康的特点,制定并颁布了《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3]。规划中指出,要提升妇女整体素养,进一步保障妇女的各项权益。要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加强性传播疾病,如艾滋、梅毒等疾病的预防控制;注重女性心理疾病;提升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等。同年,深圳市政府还颁布了《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规划就关于如何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提出了几个目标,包括降低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完善儿童医疗保障机制;重视儿童疫苗管理、五官保健;加强儿童心理疾病预防;提高儿童健康素养等。截止到2010年,深圳市已基本实现了妇女儿童发展的规划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规划纲要———《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2020年)》[4]。新的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妇女儿童健康指标参数,指出在2020以前,要将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15/10万,婴儿死亡率降低至4‰。2016年,深圳市启动了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积极推动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配置完善。2017年,深圳市政府发布《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5],计划旨在全方位的提高深圳市市民健康指数,让居民享受更为完善的健康医疗服务,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2019年,中央颁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同年明确了深圳市要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任务,打造“国际标杆”城市,也为深圳市妇幼保健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与要求———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探索国际化医疗人才培养模式[6-7]。

  2取得的成绩

  2.1深圳市妇幼健康网络的建设在深圳市建市之前,原宝安县的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极度落后,1979年,全县仅有一家妇幼卫生机构。建市后,深圳市的妇幼卫生事业得到了极快的发展。深圳市成立仅5年,全市的妇幼卫生机构已发展到5家,截止到2018年底,深圳市已拥有10家妇幼保健院,其中,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四家,妇幼保健机构总床位3662张。形成了一套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区妇幼保健院为纽带,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补充的妇幼健康网络。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及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系统性服务。

  2.2深圳市妇幼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深圳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妇幼卫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妇幼保健院卫生技术人员合计5964人,执业医师数达到2208人,注册护士2585人,其他技术人员377人,管理人与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为220人和539人,见表1。自2013年以来,医护卫生技术人员人数基本都保持逐年稳步上升。深圳市全市妇幼保健院卫生技术人员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66%左右,其中执业医师年均增长率为8.36%,注册护士年均增长率为6.67%。

  2.3深圳市妇幼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深圳市自成立以来,当地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1991年深圳市孕产妇死亡率高达25.8/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19.38‰,截止到2018年,深圳市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有大幅下降,分别为3.16/10万和1.4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为6.1‰),见图1。已提前完成深圳市政府提出的《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的目标。妇保方面,产妇建卡率在2018年已达到99.71%,产后视访率达95.7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6.6%和94%[8]。儿保方面,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89.93%,同比增长3.59%[8-9]。见图1。

  2.4深圳市妇幼保健信息化的建设为了实现对卫生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采集、分析和储存等功能,深圳市于2003年启动了全市的区域信息建设工程,并开始了对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MCIS的探索。2011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以建立一套实现省内不同地区间的妇幼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的电子系统[10]。深圳市也于此期间开始进行对深圳市妇幼信息系统的设计升级。目前,深圳市妇幼信息系统覆盖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妇幼保健相关业务活动,基层卫生业务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600多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业务活动统一高效管理的目标,充分满足了妇幼保健领域信息采集的需要,并已实现与省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11]。妇幼信息系统的建立使深圳市的妇幼卫生事业走上信息化时代,为妇幼保健机构提供了数据管理平台,同时也为相关卫生部门提供了数据监测平台。

  2.5社区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充分保障了妇女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加了服务对象的就医便利性,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研究表明,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有助于提高早孕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以及7岁以下儿童管理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并且有助于促进孕产妇及儿童心理健康建设[12-13]。截止到2016年,全市社康中心共630家,年诊疗人次达3201.12万次。社康中心作为妇幼健康网络中的“网底”部分,不仅帮助落实了孕产妇分级管理制度,完善了妇幼保健网络的建设,在保障基层居民对妇幼健康需求的同时,也分担了妇幼保健医院的业务压力,提高了妇幼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14]。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妇幼保健》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调查研究等。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不平衡深圳市妇幼保健事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二是区域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速过快,妇幼卫生技术人员的增速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人口需要。深圳市人口年均增速为10.2%,而妇幼卫生技术人员的年平均增速为7.66%,明显低于人口增速[8]。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老年人口占比仅1.76%,人口数量以青壮年居多。已婚孕龄期妇女的数量持续增长,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占全市已婚育龄妇女的77.69%,将进一步加剧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各个区属妇幼保健院之间的发展规模不一,服务能力有一定差距。以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为例,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共开放床位800张,全院工作人员多达600人,而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仅开放床位121张,全院工作人员也只有263人,同为二级妇幼保健院,两院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可接纳的患者人数都相距较远。虽然大鹏新区人口密度低于福田区,但由于其流动人口占比大,导致其妇幼保健的工作难度更大。因此,如何让全市各个区之间的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平衡,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全市妇幼健康事业的统筹规划值得我们思考。

  3.2深圳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相对不足深圳市的流动人口居全国首位,截止到2017年,非户籍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为65.30%,户籍人口年均增速为7.1%,而非户籍人口年均增速高达为25.4%,约为户籍人口增速的4倍。非户籍已婚育龄期妇女占全市已婚育龄期妇女比例高达77.69%[11]。预计到2020年,深圳市流动人口将达到1077.66万人。流动人口由于人口流动性大,所以难以集中管理,且普遍学历不高,妇幼保健意识薄弱,导致其寻求妇幼保健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意识较差[17-18]。张艳等[17-18]研究显示,坪山新区常住孕产妇平均系统管理率为82.34%,而流动孕产妇平均系统管理率仅为41.72%,新区报告接受过生殖健康服务的外来女工仅占21.08%。要保障流动人口妇幼健康状况,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妇幼医疗资源,增加对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的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意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普及妇幼健康教育,让他们从主观上了解妇幼保健的重要性,以带动提高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水平。

  3.3妇幼健康人才的缺乏深圳市的妇幼事业呈现出“起步晚、基础差、需求高”的发展特点。由于深圳市建市较晚,其本身的医疗教育资源相较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是比较落后的。这也导致了深圳市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大量本地妇幼专业人才。长久以来,深圳市都是靠向外吸引,向内引进来填补人才不足的短板。从人才队伍结构上来看,截止到2018年,妇幼健康人才的医护比为1∶1.17,仍未达到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的1∶1.25的标准,说明人员配置方面仍有待提高。从人员稳定性来看,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实行聘用制,且工作强度大,薪资差距大,导致这部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足[19-20]。从人才培养机制上来看,部分医院忙于业务,注重人才的使用,忽视人才培养,未能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训体系,影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能力,进而导致医院服务水平的止步不前。从人员质量上看,社康中心工作人员在妇幼专业能力上较为欠缺,导致其妇幼服务能力较弱,居民信任度较差,进而影响社康中心妇幼工作的展开。

  3.4经费投入的不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深圳市卫生事业的经费的投入体现为每年逐步增加,但投入占比仍然不足的特点。截止到2018年,深圳市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仅为4.46%[8]。现行的公共卫生服务年均补助标准仅70元/人,远远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21]。除此之外,各个区之间的妇幼卫生经费的划拨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以妇幼安康工程项目为例,龙岗区的妇幼安康工程投入仅为80万元/年,同南山区的795.22万元的年投入相比差距甚远。且龙岗区降低贫血患病率专项行动的经费几乎缺失,在预防艾滋病、乙肝等重大项目上的资金上存在缺口,导致项目难以推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个区之间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22]。

  4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4.1进一步加强对妇女儿童主要健康疾病以及新型疾病的预防控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曾经严重影响妇女儿童身心的健康的疾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疾病的出现和流行,主要包括艾滋病、乙肝、梅毒、宫颈癌及乳腺癌,以及妇幼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产前产后抑郁、儿童孤独症等[23-27]。加之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高龄产妇群体的孕期保健及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如何加强对新型妇幼健康疾病的预防监测,满足群众对妇幼保健的新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政府应大力推进孕产期疾病筛查,为感染了艾滋病、乙肝或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及时全面的干预措施,预防阻止此类疾病的母婴传播发生。应加大对母婴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使民众,尤其是流动人口提高相关预防保健意识。应加快推进对宫颈癌及乳腺癌的预防筛检及早诊早疗项目,降低妇女宫颈癌及乳腺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加大对孕产妇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从社会支持,家庭帮扶入手,保障妇女儿童的心理健康建设;加强高龄孕产妇群体的保健服务,整合妇幼保健资源,提升深圳市整体的妇幼保健水平[23]。

  4.2进一步加强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社区妇幼保健是妇幼保健网络系统中的基础及“网底”部分,承担了基层妇幼保健的职能。社区妇女保健涵盖了妇女青春期、新婚期、孕期、产褥期以及围生期保健。并负责常规疾病诊疗、双向转诊、孕产妇的产后视察等服务工作。社区儿童保健则涵盖了预防接种、新生儿家庭视访、儿童健康检查等项目[11]。社区妇幼保健项目的良好开展能进一步推动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普惠性。目前,大部分社康中心由于规模较小,专业人员设备等配备不足,导致整体服务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深圳市应认真贯彻落实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社区健康中心的资源配置。应加大对社区健康中心的财政投入,根据其服务需求建立合理的服务设备配置标准[24]。加快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调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人才结构,进一步提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增加居民信任度。建立合理的职称晋升机制,保证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大型医疗机构应发挥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人才设备优势,不断下沉资源,协助社区健康中心妇幼保健服务的建设发展,让社康中心在妇幼保健领域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使民众享受到更为便捷的妇幼保健服务。

  4.3保障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平衡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深圳市本身的人口特点,导致深圳市各区之间,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状况有较大差异。流动人口在孕产期保健参与度明显低于户籍产妇,并且其在乙肝、艾滋病及宫颈癌等疾病感染率上明显高于户籍产妇[25-28]。因此,应加大对流动人口、贫困人群以及弱势群体的妇幼保障力度。坚持国际人口大会上提出的“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目标,为所有人提供同质均等化的妇幼保健服务。积极开展妇幼健康教育,培养妇幼保健意识,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应根据各个区的人群结构与妇幼保健需求,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保障各个区之间的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平衡。各个妇幼保健机构之间应加强相关的合作培训活动,努力提升深圳市全市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水平。

  4.4改进妇幼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妇幼专业人才是保障深圳市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2014年,深圳市开展了“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29]。截止到2016年,共引进398名医疗高端人才来深工作。同年深圳市政府积极推动包括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校区在深的建设项目,并鼓励支持与国内外著名医学中心开展合作项目。这些措施都大大改善了深圳市妇幼保健学科基础薄弱的状况。但是,引进人才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发展壮大深圳市本地的教育资源,保证深圳市妇幼保健学科的建设发展,培养本地妇幼专业人才才是更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如今,深圳市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该把握机遇,积极展开与国内外高端医疗教育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优势,鼓励他们来深办学,发展深圳妇幼保健学科;联合培养,塑造国际化优秀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鼓励已就业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不断优化全市妇幼保健机构的医护比,建立一支与国际标杆城市相匹配的妇幼专业人才队伍。——论文作者:任佳静,谢立春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