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高职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其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依据示范校课程模式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组织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实训教学条件,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差测量课程;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随着企业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始终要把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放在教学过程的首要位置。对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要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机械类人才,进行高职机械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本文结合公差课程教学的特点,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从学生的学情、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项目式的任务驱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背景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包括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测量技术等内容。该课程专业技术性、实用性较强,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机械制图等基础性课程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前提。该课程具有“四多一广”的特点,即术语、符号、概念、标准多,知识覆盖面广。另外,其较强的生产实践性对于缺乏生产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更为困难。
(二)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是讲授法依然是该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虽将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但大多数课件内容仍是教材内容的重复。理论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操作内容较少,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应用中,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2]。
二是传统的考核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的考核只以学生的作业及考试成绩来作为评定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考核,导致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不能及时加以指导。长此以往,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容易被教师忽略,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基于以上问题,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对零件进行精度识读、设计及检测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优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实际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甄选适合的教学案例,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去除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且较难的概念原理型“陈述性知识”,增加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及技能型“过程性知识”。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以通俗易懂“少而精”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校企合作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导向,通过现场教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形成“教、学、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3];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将以“学科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协作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型学习模式,将“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实施“任务教学”,以学生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全程参与从任务的确定、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计划的实施到质量的控制与检测、评估与反馈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作为理论课一直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不利于零件精度测量这种“过程性知识”的讲授。长期采用上述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又不清楚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逐渐地就会缺乏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不好学,不愿学”的心理,教师也会产生“学生不好教、知识不好讲”的畏难情绪,使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由于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及信息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对“过程性知识”进行直观、逼真地展示,还可以使抽象的“陈述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4]。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限于课上学习,还可以应用到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复习,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教学考评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考评体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打造一支基础理论强、技能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融多种考核手段于一体,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平时考核,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过程
(一)团队建设
教师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作用,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注重师资培养,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培训、企业岗位锻炼、聘请校外专家到校讲学指导等方式,形成“派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培养新渠道,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二)教材建设
1.教材的开发理念
第一,突出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组织教学,依据“职业岗位→岗位能力需求→选取企业真实工作案例→确定教学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构建。
第二,教材内容对学生要适用、够用。适用是指“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学边用”。够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弹性化,可实现分层教学;二是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
2.教材的开发思路
教材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按照难易程度重新编排章节,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国标融入其中。为了使课程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贴近工作实际,训练载体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结合前置的实训课程内容,所选的测量零件及需进行精度设计的零件都是CA6140车床上的相关部件,并且这些零件在机械系机床拆装和夹具实训室里一应俱全,可使学生在拥有体验经验的基础上有能力完成零件精度的检测及设计。
设置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6],每个项目都是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在项目中设置子任务,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完成任务。项目中配有技能训练,针对每个项目不同类别的零件精度进行检测训练。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也就可以完成企业当中的一个工作任务。
(三)教学模式改革
1.现场教学,学做合一
该课程以CA6140车床中典型零件为载体,将实训室和教室合二为一。通过对企业和一些高校调研,并结合高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要求,我们重新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和管理。具体做法是:侧重了尺寸误差、几何误差、表面粗糙度和螺纹检测的实践教学;建设一体化综合教室,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室既是课堂又是工厂车间,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徒弟,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
2.以项目任务驱动开展教学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7],将校企合作项目任务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根据项目设计任务,将任务的问题场景真实展现。按照企业产品图纸、被测零件或产品、检测环境的重设教学内容,突出测量操作的真实性和职业性。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的实践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能力贴近岗位需求。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用到的教学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布置任务并对任务知识点进行分解,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知识点,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内探讨;其次,进行学习汇报并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难点及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引导和总结。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可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再次指导总结,教会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资源建设
将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8]。多媒体课件并不是教材内容的重复,而是将图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微课及微视频等资源有机整合到课件中,可以将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对几何公差带进行释意,可做成二维动画进行演示,学生可直观地看到公差带的形状和公差数值限定的公差带方向或位置,较易理解掌握。
(五)开展多种教学评价
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方法[9],注重学生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性考核,杜绝了轻视理论知识记忆和平时放松、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发生。本课程采用阶段测试、平时作业、日常表现、实践操作、终结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性条件
(一)实验实训教学条件
根据学生人数,为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足够数量的检测长度、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项目的常用量具及CA6140车床中的典型零件。
(二)经费投入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及理实一体实训室建设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具体金额需根据教学资源类型及数量、购置的量具及仪器种类数量而定。
五、课程改革的成果及成效
(一)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任务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点和操作能力,实现学做合一,从而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二)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结构合理、以项目和工作过程为主体导向、便于实施的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最新要求,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
(三)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依据课程性质,进行了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我们将重点难点内容根据知识点类型进行划分,分别制作了微课、视频、动画、图片及课程网站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上传到网络及移动设备终端。结合项目驱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后,通过课程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由“不会学、学不会”转变为“自主学、学会用”,基本具备岗位要求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六、课程改革的经验启示
一是在开始讲授该课程之前,应完成学生对企业环境、企业设备及企业产品的认识实习,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是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开展观摩教学,推广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10]。
三是保持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以使授课内容与企业所需同步,从而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学生。
四是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开展相应的测量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用于教学中[11],不断完善和扩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种类,改进教学资源制作方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以使这些教学资源能更好地满足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论文作者:刘爽
相关期刊推荐:《辽宁高职学报》(月刊)创刊于1999年,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由抚顺职业技术学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职业艺术学院、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和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设有:教师教、研训案、教育与教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等栏目。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