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学业导师制对制药与化工专业本科生早期科研素养形成的促进与实践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21-03-10

  [摘要]学业导师制最早起源于十四世纪,牛津大学提出建立师生关系更加密切的学习及生活上的全方位指导的-导师。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探索尝试学业导师制,在思想工作、学生学习、继续深造、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学业导师制越来越受到各高等学校的重视,在发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多方面展现优势。本文就基于学业导师背景下,对我院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从入学开始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的萌芽形式,从学术汇报、科研精神等多个板块开展工科专业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对学业导师制在制药与化工专业学生早期科研素养形成的促进方面进行探索,分析不足并提出策略,为学业导师制更加完善提供参考。

学业导师制对制药与化工专业本科生早期科研素养形成的促进与实践

  [关键词]学业导师;科研素养;工科

  学业导师制最早起源于十四世纪,牛津大学率先提出建立师生关系更加密切的学习及生活上的全方位指导的-学业导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学业导师制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探索[1-3],由于我国多年来中小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想要过渡到学生主动学习,并开始科研阶段的训练有一定的难度。高等教育的导师由刚开始的学习导师在向思想工作、学生学习、继续深造、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国内学业导师制越来越受到各高等学校的重视[4-6],在发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的训练等多方面展现优势。

  本科生早期科研素养的培养由来以久,在很多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早期通过实验探索进入课题组学习[7-9],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报道已经越来越普遍,因为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的课题团队较为完善,本科生可以在早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科研训练,但是对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内研究生数量非常少,能接触到的课题组也不多,很多学生有相当的诉求但是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无法满足[10]。而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在就业方面多偏向于化学工业生产、制药企业等,学生的就业升学等需要进一步引导。

  1主要问题

  针对我校的基本情况,主要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方面:

  (1)科研机会少;工科专业本科生接触科研的机会较少,学生入学后没有机会接触到开展科研的教师课题团队,单独的辅导员管理制度无法发现有天赋的学生,并为其开展相关科研知识的介绍;

  (2)时间不完整;受到客观原因的影响,学生的时间不完整,不像研究生可以有完整的时间来从事科研训练,本科生有大量的基础课程及丰富的大学社团活动,留给实验室的时间很难协调统一;

  (3)师生时间不统一;学校老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当量的教学工作,也无法抽出时间和精力再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学生之间的时间阻碍。

  2解决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早期开展科研训练的综合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学业导师负责制度;每个班级配备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计算教学学时,鼓励老师积极申请学业导师。增加学生接触科研的岗位机会。

  (2)科研兴趣小组;在不同班级,通过选拔感兴趣的方向、有科研意向的同学成立科研小组,以定期小组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查阅科学文献资料到具体设计实验、再到撰写论文全链条的训练。在学生们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技巧后,利用实验室的平台,带领学生们进入实验室,亲身实地地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相关知识推荐:化工实验论文投稿指导

  (3)积极参加比赛;依托科研训练的平台,鼓励学生们参加各项学术相关的项目和重要赛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请,挑战杯和“互联网+”等比赛。现已有一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在挑战杯与“互联网+”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生们在这些比赛与训练项目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并且学生自己也在期末的综合测评比拼上有了学分的加成,让学生在其中尝到了甜头。今后如果在各项赛事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如获得省级以至于国家级的奖项,学生们将会获得个人能力上、学分上的奖励。

  3取得成效

  学业导师制度下的早期科研训练计划开展以来,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参加大赛等多方面初见成效:

  3.1教师及学生参与度提升

  该计划在我校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科研小组成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接触到了基础的实验与科研知识,其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并取得奖项,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方向、把握实验进度、决定实验进程,对实验进展有较大的话语权,老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实验思路发现新的突破点和研究思路。教学相长,师生都能充分参与科研流程、获得共同进步。

  3.2难点重点问题得以解决

  本科阶段学生科研经历较少、科研能力薄弱,通过小组的形式凝聚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参观实验室了解科研过程,再通过设计实验、参与实验亲身了解实验,最后通过比赛、文献发表等多种形式展示实验成果,通过闭环的流程使得学生对科研有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各科研小组不断带领新成员,通过师生互助、组内互助、成员互助,以老带新,逐步完成良性循环。

  3.3比赛成绩提升

  通过开展科研训练,我校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成绩显著提升,2019年我校学生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勇夺1银2铜的骄人成绩,在全球舞台上绽放风采。

  通过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并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阶段逐渐体会科学精神及其带来的科学责任。

  我院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大量的实验室积累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在本科生早期锻炼的学生独立开展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这样一个过渡的平台:脱离了之前老师“填鸭式”的教育,独立学习能力应该位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首位,是首先需要掌握的能力。培育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的学生提供帮助。

  4总结与展望

  本科生早期科研素养的培养对其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基础,在大一入学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按照知识训练科研兴趣-科研精神-科研能力等流程,进行系统的科研素养训练,从学生的科研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科研的内容和意义,在本科生阶段,培养学生的早期科研萌芽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同年纪学生之间的科研衔接不够,学生学习进度和时间难控制等劣势,在后面的教育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优化。——论文作者:杨亮,汪洋,郑斌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