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中国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研究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1-02-25

  摘要:中国的农村老人即使已经进入退休年龄,仍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严重地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老人劳动时间供给模型分析影响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建立交互效应模型分析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属于缺乏弹性型,当劳动报酬增加时,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时间不会增加很多,因为他们的劳动供给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显著降低了老人劳动供给时间,这说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主要受贫困驱动,直接的经济保障对劳动供给时间产生“挤出作用”。最后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提出改善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建议。

中国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研究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模型;劳动收入;经济支持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从事收入更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作,导致农村地区剩下大量的留守老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优质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双重压力下,农村老人一方面要进行繁重的田间劳作;另一方面还要照料未成年的孙辈。与城市老人的养老方式不同,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没有储蓄可以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所以很多农村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在生活来源无保障以及家庭收益最大化的现实面前,不得不继续从事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直到身体状况不允许为止。中国农村老人无休止的劳动供给导致了老年人福利的损失,因此研究影响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对于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提高农村老人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一)主要变量选取

  运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水平,根据CHARLS调查问卷的工作、退休和养老金模块,把农村老人的劳动分为农业打工、自家农业生产劳动、受雇劳动和个体经营劳动几个方面。本文研究的劳动类型主要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劳动供给行为,对于没有收入的劳动类型,如在自己家庭进行的家务劳动则不包含在内。

  很多因素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周围的环境特征变量。本文以劳动供给理论为基础,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健康状况、是否参加养老保险作为农村老年人个人特征的影响因素;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是家庭分工的结果,以家庭成员收入、家庭人口、耕地面积、6岁以下儿童数、恩格尔系数、农业机械作为衡量农村老年人家庭特征的变量;处于不同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也不同,选取道路情况、东中西部地区作为环境特征变量。因变量为一年中从事劳动的供给时间,劳动报酬是主要解释变量。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HealthandRetirementLongitudinalSur⁃vey,CHARLS)的基线调查数据。各变量赋值及其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从样本的个体特征来看,男性占49%,女性占51%。在年龄方面,最小的为60岁,最大的为86岁,平均年龄大约是66岁。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到80%,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仅占6%。婚姻方面,已婚的占89%,单身或丧偶的为11%。平均自评健康水平是3.55。农村老年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只占19%。从子女经济支持来看,14%的农村老人获得了子女的经济支持,但是大部分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收入养老。

  从样本的家庭特征来看,家庭人口规模平均约为4人,大多数是2口之家,占样本总数的25%。恩格尔系数的平均值较高为47%,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47%。这反映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较低,收入主要是维持生活需求。小孩数量方面,42%的农村老年人家中有15岁以下小孩,其中,15岁以下小孩数量为1个的样本占27%,为2个的样本占11%,为3个的样本占4%。农村老年人家庭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偏小,平均为7亩/户,人均经营耕地面积2.2亩。拥有农业机械的农村老年人家庭所占比例为47%。

  从周围环境特征来看,农村老年人居住的村庄主干道为水泥路或柏油路的样本占51%,所居住村庄的交通主干道为土路的占33%。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占29%,中部地区为30%,西部地区为41%,总体上看样本的分布比较均衡。

  1.劳动报酬对农村老人劳动时间的影响。首先来看劳动报酬的系数。回归分析过程中,对劳动供给时间和劳动报酬进行取对数处理,所以劳动报酬的估计系数本质上就是劳动供给弹性,这是劳动供给模型实证分析最重要的一个参数。从表2可知,模型估计的劳动报酬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即农村老人劳动供给弹性为正,其中劳动报酬系数是0.47,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报酬的上升,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时间将显著增加。从劳动供给弹性绝对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属于缺乏弹性型,劳动供给弹性小于1,表示当劳动报酬增加时,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时间不会提高很多,这与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特点相符合,因为对农村老人来说参与劳动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和养老,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2.个体特征变量对农村老人劳动时间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性别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农村男性老人要比女性老人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因为在农业等体力劳动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先天的体能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逐渐减少。受教育程度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呈负向变化的关系,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村老人,劳动强度越大,劳动时间更长。因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报酬就更低,年轻时的财富积累就越少,因此到了中老年时期迫于生活的压力,就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从而增加收入。婚姻情况与农村老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供给呈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因为一旦结婚,养家的经济重担就落在农村劳动者身上,就必须通过劳动供给的增加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健康状况与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变化关系。养老保险系数为正,但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对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没有明显的影响。子女经济支持的回归估计系数为负,说明有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所提供的劳动时间显著减少。

  3.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村老人劳动时间的影响。家庭总收入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家庭收入越高,家庭整体经济状况越好,老年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供给时间会减少。家庭总人数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有着显著的负影响,随着家庭人口总数的增加,老人劳动供给将会下降,家庭规模越大,家庭中会有更多的青壮年成员进城务工养家,所以子女有较好的经济收入,会增加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从而减少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少儿负担系数、恩格尔系数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家庭少儿负担越重,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农村老人将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供给。人均耕地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土地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人均耕地越少,说明家庭收入越差,为了生计,农村老人不得不寻找其他的工作来增加收入。家庭机械化变量对老人劳动供给有着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

  4.外部环境特征变量对农村老人劳动时间的影响。反映村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道路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村级的交通道路情况越好,说明这个区域经济发展得越好,农村的家庭收入会比较高,所以对老人的劳动供给有负向的影响作用。东部地区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为30%,中部地区最少为8%,而西部地区最高,达62%。这也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就业机会比中、西部地区更多,收入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老年人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劳动以维持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全部样本的性别交互效应表现显著的变量是:劳动报酬、人均耕地面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婚姻,说明农村老人劳动供给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征变量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有:劳动收入、年龄、初中文化水平、健康、家庭人口、农业机械、人均耕地面积、道路和东部地区。

  劳动收入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当收入增加时,不管是男女性老人都会显著增加劳动供给时间;但是劳动报酬对老人劳动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当劳动收入增加相同的比例时,男性老人的劳动时间供给增量小于女性老人,或者说女性老人愿意供给的劳动时间会更多。

  从控制变量来看,受教育程度与农村老人劳动时间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变化关系,老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劳动供给时间会减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教育变量对老人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交互效应变量系数为-0.81,说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男性老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劳动时间减少得越多。可能是因为老人文化程度越高,年轻时从事的工作获得的收入就越高,所以有一定的积蓄养老,或者有退休金、保险金等养老保障,年纪大了就不需要再出去工作。性别、婚姻的交互效应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婚姻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婚姻对于女性老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影响不大,但对已婚男性劳动者影响较大,已婚男性老人平均劳动供给时间将会增加,说明男性在婚姻中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耕地面积和机械对农村男性老人的劳动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女性老人的劳动时间有负向影响,说明田间耕种之类的农活主要由农村老年男性承担,因此男性的劳动强度比女性更重。交通道路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减少农村男女性老人的劳动供给时间。东、中部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所以男性老人劳动供给时间增多,而女性老人的劳动时间反而减少。

  相关期刊推荐:《当代经济研究杂志》创刊于1990年,本刊为月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经济学建设、农业经济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等。

  总体上看,女性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时间少于男性,在农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比较普遍,女性一般在家从事家务劳动,做饭、洗衣和照顾小孩等,所以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其它体力劳动,而男性作为家庭经济的支柱,只要身体状况尚可,仍然会坚持参加劳动。

  三、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第一,尽管步入老年,农村老人仍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表明,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劳动者的年平均劳动时间高达2200小时左右,折算成每天平均就是8小时左右,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每年劳动时间也达到800小时。农村老年人普遍的劳动供给反映出我国老年人福利欠缺、生活贫困的困境。

  第二,在该安享晚年生活的年龄,农村老年人仍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并不是为了实现老年价值,而是生活贫困下的无奈选择,虽然劳动收入与农村老人劳动时间供给呈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但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属于缺乏弹性型,劳动供给弹性小于1,当劳动报酬增加时,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时间不会增加很多,因为对农村老人来说,他们参与劳动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和养老,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第三,子女的经济支持或家庭经济收入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产生“挤出效应”。家庭整体经济状况越好,所在地区经济越发达,越有利于农村老人劳动供给时间的降低;有子女经济支持或赡养保障的老人,所提供的劳动供给时间明显减少。第四,农村女性老人与男性老人相比,劳动时间相对更少,传统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导致了这种性别差异。

  (二)启示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背道而驰,适度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将其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释放出来,成为提高老年福利的重要举措。对此,可以从家庭和社会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倡导子女对老年人的孝敬和赡养责任,继续发挥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另一方面,加大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完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作者:贺青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