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观察

分类:医学职称论文 时间:2021-02-06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方法:实验开展时间:2018年6月-2020年6月,实验资料:本院治疗的9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盲选法分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49例患者,对照组进行西药治疗,实验组进行中医汤剂配合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恢复指标、中医症候积分。结果:实验组临床各指标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医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医汤剂配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进行观察,发现临床各症状缓解时间缩短,中医症候得到改善,可推广普及。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中医;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

  胃痛在西医中是指上腹部接近心窝位置上经常发生的疼痛,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以及胃下垂等引发。中医则将胃痛纳入至胃脘痛范畴,因为气血不畅、胃气郁滞到而导致疾病,在临床发生率较高,疾病具有反复性。脾胃虚寒型胃痛属于一种典型的胃痛类型,其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空腹更甚,进食则缓,神疲纳差、大便溏薄。西医对于该病主要使用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促胃动力药物等进行治疗,可及时缓解胃痛。但是上述治疗作用有限,随着药物使用周期的延长,患者的耐受度下降。传统中医对于胃病的治疗优势显著,结合中医理论实现脾升胃降的作用,同时配合针灸,以提升疾病的综合控制效果[1]。本文对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开展时间:2018年6月-2020年6月,实验资料:本院治疗的9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盲选法分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49例患者。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5:24,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为(44.15±4.65)岁,病程时间10个月-6年,平均病程时间(3.18±1.15)年;实验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6:23,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43.89±4.73)岁。病程时间11个月-6年,平均病程时间(3.31±1.13)年。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西医纳入标准:1)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2)存在近心口处疼痛;3)签署实验同意书。

  中医纳入标准:1)食欲不振,进食少易产生饱腹感,大便稀溏等,四肢发凉、身上怕冷,脉象沉迟,舌苔白滑[2];2)进食寒凉食物后胃脘部发凉,绞痛、冷痛、隐痛,伴有吐酸水、手脚冰凉、大便稀溏。

  排除标准:1)药物不耐受;2)中途退出实验;3)合并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疾病以及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西药治疗:美索拉唑(河南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170)口服,每日清晨口服1次,一次15-30mg;铝碳酸镁咀嚼片(江苏新海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10)咀嚼后咽下,一次1-2片,一日3次。

  观察组-中医汤剂配合温针灸,汤剂选择补中益气汤:黄芪30g、人参、柴胡、炙甘草、陈皮各10g,炒白术15g、升麻5g、刺芫荽9g,同时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如患者出现中焦痰湿则加入半夏、茯苓各8g。如患者肝气不畅则加入香附、延胡索各8g。如胃部淤血,则增加丹参、川穹各6g。如积食则增加枳实、厚朴各8g。药物配置结束之后加清水煎煮,取其中300ml分早晚2次服用;温针灸:穴位选择足三里、双侧天枢、关元、中脘,取0.3*400mm毫针,患者仰卧于针灸床上,对穿刺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将毫针刺入穴位2.5寸位置,在运针得气之后点燃艾柱,置于针柄位置,将热感通过针灸针传递至患者体内,待2柱艾柱点燃结束之后停针10min。

  两组治疗方式均维持14d。

  1.3观察指标

  首先,对比两组临床恢复指标,包括胃痛消失时间、大便正常时间以及胃酸消失时间。

  其次,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症状包括胃部隐痛、反酸嗳气、胃胀、恶心呕吐,使用症候积分法,分值在0-3分之间,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2.1对比两组临床恢复指标

  实验组临床各指标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如表1。

  2.2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

  实验组中医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如表2。

  3讨论

  胃痛在胃肠道疾病中发生率较高,一般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以胃痛为主诉,同时还伴随着嗳气、恶心和胃胀等其他症状。而中医认为胃痛则是因为脾功能失调而导致,造成肝气犯胃,饮食伤胃,导致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通过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甘温通补的方式进行干预[3]。

  相关知识推荐:中医药类审稿快的期刊杂志

  数据分析可见:实验组临床各指标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医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西医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主要以保守治为主,无特效治疗药物,仅能对胃肠平滑肌进行松弛,促进胃部排空,降低胃壁张力、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方式对疾病进行缓解,虽然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该病本虚标实,疾病的根源在脾胃,因长期食生冷、饮食不节、过度劳倦而导致中焦虚寒,胃部失去温养,出现胃痛,因此使用补中益气汤对脾胃进行温补,散寒止痛[4]。汤剂中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升麻、黄芪和人参补气效果显著,柴胡可以益气,陈皮则可调和中气,当归利于脾肾功能恢复,炙甘草则可以调理中气,而刺芫荽粗促进食物消化[5]。同时结合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可对脾胃进行温补,并行气活血;温针灸则是一种新型的针灸方式,通过艾条燃烧将热量传输至穴位,实现温经通络、温中和胃的目的,穴位选择足三里则改善胃痛,双侧天枢、关元、中脘可健脾温中、益气生血,因此进行针灸之后可以对中焦气机进行疏通,与补中益气汤联合使用可更好的对临床症状进行改善,缩短疾病恢复时间,提升干预效果[6]。

  胃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治疗中也主要是以常规西医治疗为主,但采用西医治疗的目的是对病情加以控制,因此在治疗后很容易出现病情反复情况,增加患者痛苦。而且目标胃痛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影响,因而需要亟需改进和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中医辨证治疗中将胃痛归为由于湿寒内侵,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习惯造成的脾胃功能失调,其中胃是主要的病变位置,同时与脾、肝脏等器官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在治疗中还会根据患者病理类型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其中脾胃气虚型胃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空腹痛、舌苔惨白、脉搏虚弱、四肢不温等,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中药材,在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的同时,尽可能的得到根治效果。通过使用焦白术、党参、红木香、白芍、炙黄芪、佛千手、桂枝、炙甘草、茯苓多味中药材,能够直达病灶,起到补脾的功效,同时大肠兴奋程度也有所增强,进而促进胃排空,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7.62%,患者复发几率大大降低,各项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都得到显著改善,而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10%。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综上,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显著,可通过补中益气汤与温针灸联合的方式对胃部功能进行调理,缩短疾病恢复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作用效果突出。——论文作者:苏晓芸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