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梗阻原因金融论文发表

分类:工程师职称论文 时间:2014-03-26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梗阻,中美对比,金融论文发表

  内容摘要:美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我国货币政策则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作为中介目标,并分别作用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是一种并列传导模式。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美国货币政策较为有效,而我国由于并列传导模式的不协调,各个中介目标效果逐渐减弱,并受到未完全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缺乏敏感性,由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干扰等原因,货币政策出现了一定梗阻,为此,需要继续深化经济金融的改革。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弄清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和机制,对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非常重要;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弄清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的原因,对于我国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控至关重要,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论文发表《经济研究》是1955年创办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2000年获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和首届“国家期刊奖”两项大奖,是唯一入选的经济理论刊物。2002年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凯恩斯主义渐渐不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欧洲一些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日本、巴西等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也是备受瞩目。2008年11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联储QE1开始,经过一次降息后,于2010年4月结束。2010年11月,QE2启动,至2011年6月结束。2012年9月,美联储采取扭曲操作,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QE3正式推出。2012年12月12日,为支持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美联储宣布推出QE4(也有人称之为QE3二代),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进一步延长超低利率期限。当前世界很多国家认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会迫使他们也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因为本币升值将给本国经济带来损失;同时,美国的量化宽松可能会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系再次带来通胀和资产价格的压力。可以说,美国的QE1、QE2、QE3都牵动着世界各个国家的神经。

  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即货币政策的传导。因为货币政策一般是通过间接方式对经济产生作用的,传导过程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单从物价稳定这一最终目标来看,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直交替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通货膨胀,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货紧缩;此后十年又经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2003年开始出现局部通货膨胀,至今一直备受CPI震荡运行的困扰。但这并不是因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不合理,从最近十多年情况来看,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是正确且及时的。1996-2002年间明显的扩张性货币政策,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明显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都运用了多重工具,而且力度很大,但是都未能实现目标。原因只能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梗阻。

  中美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对比

  (一)美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

  从图1可以看出,央行以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必要的中介目标,再影响到最终目标。美国货币政策三大工具是改变法定准备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称之为传导工具,可直接影响储备基数和短期利率(传导目标),短期利率主要是联邦资金利率等。传导目标作用于间接目标,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长短期利率等。间接目标最终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影响,达到最终目标,最终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金融目标包括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等。从以上所述美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重要的中介目标,依靠二者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单一路径的。

  美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可以称为短期目标,最终目标可以称为长期目标。中间目标一般维持一月左右,其中货币供应量可视为数量指标,利率则是价格指标。美联储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及时获取大量金融经济信息,重点监测两类中介指标,及时、灵活操作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长期货币政策目标。

  美国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除了因为传导机制比较合理外,还因为美国有较为健全的约束机制。首先,美国对其金融机构有一套严格的、健全的、合理的监管体系。其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法制环境,如有系统而完备的《金融法》。再次,美国货币政策是经科学民主决策后做出的。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遵循一套非常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还有,美国货币政策注重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紧密相连,当然应协调配合,除此以外,美国还注重与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的协调配合。这些保证了美国货币政策传导不会或者很难发生梗阻。

  (二)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

  美国货币政策是通过间接方式进行的,而在我国, 1998年以前,货币调控采用直接方式,直接以行政命令对信贷进行分配。1998年以后,开始采用间接方式调控货币,并宣布以货币供应量为唯一的中介目标。按照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观点,无论是以货币供应量还是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实际最终都是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作用中枢。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跟美国一致,但是存在两个中介目标,并且两个中介目标各自指向一个调控对象,是一种并列传导模式。其特点如下:

  首先,利率没有成为中介目标。这是由盛松成、吴培新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论文证明了的。他们认为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回购利率对实体经济基本没有传导功能,按照市场化的规律,不同层次利率间难以形成传导链条,货币政策当然就不能靠利率渠道来进行传导。经过研究检验,我国国债回购利率、实际的同业拆借利率以及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等指标对宏观经济基本没有解释能力。因而利率没能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次,货币供应量M2和信贷规模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美国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研究证实,信贷规模在1998年后,一直发挥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原因有:一是单纯依靠货币供应量难以有效调节我国实体经济运行,必须要有可控性更好的中介目标;二是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而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中介目标具有一定同质性,因而单独依靠货币供应量是难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的;三是大量的顺差及外汇占款导致我国基础货币大量被动发行,流动性处于过剩状态,需要依靠信贷规模指标来进行约束;四是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减弱,需要采取更为严厉的信贷规模控制做法。

  再次,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对应于调控金融市场,信贷规模中介目标对应于调控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既相辅相成又各自分离。而且在我国目前未完全实现市场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还不够高,需要由不同的指标对两者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与美国对比,除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外,我国相关的配套制度设计也尚存缺陷。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梗阻原因探析

  第一,在我国这一经济体中,货币政策传导存在两个中介目标、两个调控对象,将导致两者运行的目标产生不一致。很显然为了实现对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的调节,应该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段,以影响中介目标,这就导致两者的割裂,失去货币政策的整体性、协调性。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两条腿走路的作用方式正在失去有效性,因为我国改革将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走向成熟,最终与美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趋同。

  第二,央行对信贷规模的管理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在当前背景下,为实现较强的可控性,央行在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上采用了一些行政方式。而按照市场经济理论,行政方式不能长期使用。随着商业银行逐利动机的日益增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以信贷规模调控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做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央行会经征求各商业银行意见后,拟定每年的信贷规模总量,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后,央行还会采用窗口指导方式,必要时会发行惩罚性的差别准备金、央行票据、特种存款等控制信贷规模及放贷进度。一般情况下,央行会采取在价格上和数量上对信贷规模进行调整,对贷款的利率和数量进行控制,两者同时进行又适时有所侧重。

  第三,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减弱。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是巨大的,对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具有非常灵敏的影响;根据供给对价格影响的机制,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也很大。货币供应量也可通过金融渠道流入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第四,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未完全市场化。美国经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制度,因此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明显。而我国处在未完全市场化的阶段,货币政策在此阶段表现得较不稳定。不管是采取什么中介目标,利率都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而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

  第五,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缺乏敏感性。由于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很不完善合理,经营缺乏理性,在经济偏热时一哄而上,在偏冷时消极等待,使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提振过冷经济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得不到响应。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导体,但是因为商业银行是经营性单位,与央行的追求目标不一致,在利润的驱使和风险回避的态度下,商业银行可能未必能够严格执行央行的货币政策,即使执行也可能在结构上不尽合理。所以,才出现求着大国企贷款,而中小企业却缺乏资金等问题。

  第六,我国货币政策受到其他国家的严重干扰。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同时,使货币政策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扰。我国的大量外汇储备和世界汇率的波动已经深刻影响着我国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固然,通过放松资本管制和汇率自由浮动可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也为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提供了便利,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面临两难局面。

  建议和启示

  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跟美国有较大差别,显然美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更有效,但不能就此否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

  为此,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建立一个中介目标包含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改变目前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的并列传导模式;改进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尽量减少行政性手段,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有效应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使货币供应量等中介目标更为有效;推进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市场化运行,增强其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使货币政策能够顺畅作用于最终目标;在开放经济背景下,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少国外宏观经济等因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干扰。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