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意识”巧渗透

分类:教育职称论文 时间:2021-01-15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学生生活,引领学生产生法治意识,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案例研讨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在故事中、情景中、案例中,能够更深刻地认知抽象的法治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意识”巧渗透

  关键词:法治意识;课堂教学策略;课例研究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已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下文以“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选择了几个课例进行研究,从中感受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故事教学”巧感知

  故事教学法是以故事为主要教学素材,以故事的搜集、选择、呈现、分析、评价为主要环节,组织、设计、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些相关的简明短小的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其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含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识技术,是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易于接受和理解直观的感性知识,而法治教育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选取能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故事。并用好新版教材中充滿童趣的歌谣和绘本故事,以及学生身边的小故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故事中得到启发,并将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提高法治素养。

  相关知识推荐:道德与法治论文有什么合适投稿的刊物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在课堂上设计了“漫游水滴王国”的故事情境,用故事引起教育话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水资源保护问题,感受小水滴的无处不在与其作用。教师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主人公小水滴,先让学生戴上小水滴头饰,扮成小水滴开始自我介绍,再以“找朋友”的活动,让学生找到生活中水出现的地方,给他们奖励小水滴的头饰,再让他们为本组没加入的小朋友们戴上头饰,使全班每个小朋友都变成小水滴王国的公民。这样的活动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进入了更真实有趣的故事情境。然后开展“比本领”的活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山里、河流、草原、稻田、人体、家中”等不同区域,创编故事,通过故事讲述、表演的形式介绍水在这些地方的作用。化身为“小水滴”的学生十分积极,与他人交流有关水的资料与信息,合作表演小水滴的故事。在故事情境中,学生充分锻炼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思考的能力,资料整理与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施展,最重要的是能从讲故事中认识到水的作用是很大的。

  最后,出现了“黑魔法”,地球上再也没有水了,让学生取下头饰,走出故事角色,再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子。这既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也是对本课主题的又一次升华,能够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都离不开水。一定要保护水资源,就成了学生内心自发的呼声。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保护水资源法律法规的呈现就顺理成章,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水资源不但是道德上的义务,也是法律要求的责任。此刻的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更是保证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条件。

  二、“情景模拟”巧体验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是指通过对事件发生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儿童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深刻。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儿童对法治内容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借助情景模拟的手段,创建法治内容情境,使学生在深刻体验中领悟法治教育的价值,建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法进行教学,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模拟法。其次,要根据确定的模拟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再次,在课堂实践中,要关注课堂模拟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问题的答疑。

  三、“案例研讨”巧践行

  案例研讨法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在必要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案例,适当地呈现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事半功倍。在课堂上运用案例研讨法进行教学,首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应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进行精挑细选。其次,要保证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案例的探讨。再次,历经前几环节的学习之后,教师还应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总结,针对此次案例討论和教学中的优缺点以及问题的疑难点等,教师应做好客观的总结和分析。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善待我们的‘朋友’”一课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公共设施的作用,认识到公共设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后,教师设计了“倾听‘朋友’的委屈”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汇报了各小组课前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公共设施情况,学生认识到了公共设施被破坏的现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破坏公共设施带来的严重后果,教师运用案例研讨法展开教学。教师播放了“小男孩猛踹电梯导致电梯门变形”的真实案例视频,请学生当小小评论员,说说想法。学生纷纷说:“这样太危险了,太没有安全意识了!”“这样做不仅破坏了公共设施,还会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学生此时还仅仅停留在个人安全意识层面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再出示“偷走窨井盖的悲剧”这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剖析。看到偷走窨井盖带来的无辜路人死亡的惨痛教训,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谈道:“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竟然不顾他人的安危,这样的人真是太可耻了!”“对有这样行为的人应该严惩!”“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管管这些人和事。”于是教者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读一读,告诉学生这些人会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罚,再补充国家针对保护公共设施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这样,学生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交流、探讨,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案例的解读分享中深化对德育内容的把握,同时学生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必要性。而这种互动参与的案例学习法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热情,学生在互动中意识到德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自然形成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

  四、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认识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大部分课堂教学只是为了重视知识内容的灌输,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以法治意识提升。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贯彻落实好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与理想价值观念、专业能力共同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论文作者:徐华芳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