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护的研究进展

分类:医学论文 时间:2021-01-07

  【摘要】输血反应是患者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对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从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护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水平也在与时俱进,临床输血技术也不断提高,但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功能都不同,虽然经过成功的交叉配血试验,但在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机率仍然存在[1]。作为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必须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因此,本研究对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输血反应的预防

  1.1输血前

  输血前,如有必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以及特殊血液匹配情况。询问患者有关疾病,是否有心脏,脑血管和肝脏和肾脏疾病。做好配血工作,特别是ABO血型和Rh(O)血型。输血时优选使用洗涤的红细胞以避免输血反应。输血前做好核对工作,首先,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病历号、血型、供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相容试验结果;二,核对血液库存日期,超过3周禁止使用;三是检查血液是否有变质污染,是否有溶血现象,如血浆颜色是红色还是混浊,或红细胞是否是紫色玫瑰,血细胞和血浆界限是否清楚[2]。全部匹配,合格才能提取。在输血之前,再次进行双人核对血型,交叉相容性测试结果,以及患者的信息后,方可输入。

  1.2输血

  当进行输血时,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感染。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禁止在血制品中添加其它药物,避免破坏血制品的质量,使其变性或发生溶血反应;患者在输血过程中需其它药物进行补液,则开放其它的静脉通路;患者在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等其它类似的血制品时,在输注两袋以上血制品之间要用0.9%氯化钠溶液用于管道冲洗,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从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严格控制滴速,先慢后快,前15分钟,每分钟滴数不超过20滴[3],一般比较严重的输血反应都出现在输血的前5分钟,需放慢滴速,从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无异常出现,适当调整滴速。在输血时,有必要积极检查病房,与病人沟通,巡逻和观察更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及时检查患者情况。

  1.3输血后

  输血后4小时内,嘱患者卧床休息,随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的改变,同时嘱家属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呼叫。

  2输血反应的护理

  2.1输血反应的紧急预案

  ①一旦发现患者有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向报告医生,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以维持静脉通路。妥善保存余血、输血装置准备;②密切监测和舒适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评估反应程度;③保暖,吸氧及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措施,并根据医生的建议;④如果患者有溶血反应或严重的细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应迅速准备应急设备药物,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同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医务科进行报告说明[4]。通知输血科抽取患者血样与剩余血液及输血器分别送输血科、检验科进行检测;⑤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⑥根据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向输血部门报告;报告不良事件;⑦患者或其家属对输血反应原因有疑问,报告医务科,进行协调解决。

  2.2发热反应

  2.2.1病因及临床表现

  发热反应是输血期间或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超过1℃的症状。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致热原和细菌污染。致热原是指可能引起发烧的各种微量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产生的杂质,血液收集过程或输血设备上的残留蛋白质等[5]。它引起的发烧通常伴有寒战,发冷和高烧,通常在输血开始后几分钟到一小时内发生。细菌污染是由于操作者在输血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而导致的[6]。

  相关知识推荐:哪里有医学专利服务

  在临床上,发热反应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随后体温升高,最高可达38~41℃;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重者可持续数个小时也无法缓解。

  2.2.2护理措施

  当患者出现头疼、恶心时,症状轻的病人可减慢输血速度,如不能自己缓解,给予用25%~50%的就酒精擦拭皮肤进行物理降温。对于症状明显和严重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解热和抗过敏药物。如果患者发冷,应注意保暖,多喝热水、加盖棉被。

  2.3过敏反应

  2.3.1病因及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是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一种与自身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症状。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患者自身为易过敏体质,当患者输入血制品的蛋白与将身体的蛋白质组合以形成过敏反应。二是患者输入的血液含有致敏物质,例如当献血者在献血前服用易于过敏的食物或药物时,患者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三是由于患者输血次数过多,体内产生过敏性抗体,当重复输血时,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以引起过敏反应[7]。

  过敏反应通常在输血几分钟后发生,或者可以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轻微的特点是皮肤发痒、红斑、荨麻疹、血管水肿(眼睑、口唇水肿)和关节疼痛。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发烧、发冷、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2.3.2护理措施

  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时,轻者可以减慢输血的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或给予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如患者出现喉头水肿并伴有严重呼吸困难,应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如果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应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8]。

  2.4溶血反应

  2.4.1病因及临床表现

  溶血反应是输血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当患者接受与其自身红细胞相同种类的抗体的不相容的红细胞或血浆时,供体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异常破坏,从而发生溶血反应。包括以下有几个原因:一是患者输入其他血型血:血液供体与患者的血型(ABO)不匹配,导致血管溶血;二是变质血液的输入:血液制品存放时间过长,血液制品温度过高等;三是Rh血型不合,导致溶血:Rh阴性患者首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不会发生溶血。当重新引入Rh阳性血液时,易发生溶血反应[9]。

  溶血反应迅速发生,并且只要输入10~50ml[10],患者就开始出现症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开始阶段:表现为头痛、发烧、腰酸背疼,四肢麻木乏力等;②中间阶段: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③最后阶段: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甚至出现死亡。

  2.4.2护理措施

  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胸闷等症状时,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和维持病人静脉通路。保留剩余的血液制品,从患者采集的血液样本,并重新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可行双侧腰部闭合或用热水在双侧肾区进行热敷,缓解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11]。按照医嘱静脉推注碳酸氢钠溶液,以使尿液碱化,以防止结晶阻塞肾小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尿量的变化,一旦每日尿量减少到400毫升,应立即按急性肾衰竭处理[12]。

  3小结

  输血是现如今必不可少的医疗手段,但输血的不良反应也给患者带来了危险因素,而作为医护人员,只有熟练掌握输血的相关知识,积极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预防和护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确保患者的安全。——论文作者:全家卉 苟元 薛风风 郝蝉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