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多元文化背景下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分类:建筑师职称论文 时间:2020-12-30

  摘 要:西部地区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地区的诸多特殊性中,其多元文化特征不仅深刻影响着该地区传统地域建筑的形成,也对当代绿色建筑发展提出特殊要求。思考西部地区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不能回避这一特殊背景。本文首先梳理西部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地域绿色建筑的形成与本质;再考察该地区当代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回应;在此基础上思考该地区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多元文化背景下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关键词:西部;绿色建筑;地域建筑;绿标建筑;民居;建筑文化

  0 引 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掀起了绿色建筑发展的浪潮。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通过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也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①[1]。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新时代“建筑八字方针”,绿色与适用、经济、美观一道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纲领②。然而,中国地域广阔,东、西部地区无论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绿色建筑发展也要求探索基于各自特征的道路。西部地区③包括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重庆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占有全国71%的国土面积和28%的人口,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西部地区还具有自然条件复杂、民族文化多元、环境脆弱敏感、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均衡等特殊性。尤其西部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④,不仅深刻影响着该地区传统地域建筑的形成,也对当代绿色建筑发展提出特殊要求。思考西部地区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不能回避这一特殊背景。

  卜增文[1]、饶戎[2]、韩文科[3]、李东红[4]等曾对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考察,支文军[5]、刘加平[6]等曾对西部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及趋势进行论述。但结合西部地区多元文化特征反思其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问题之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首先梳理西部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地域绿色建筑的形成与本质;再考察该地区当代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回应;在此基础上,思考该地区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西部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与传统地域绿色建筑的发展

  1.1 西部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

  西部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影响该地区历史演进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与东部地区的显著差异之一。此多元文化至少可以从民族文化、语系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等不同维度进行解析。

  .民族多元是西部地区多元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特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67.2%聚居于西部地区,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也全部位于西部地区。根据民族学家的研究分类,西部地区按民族构成可分为西北、西南两个文化区:西北文化区主要聚集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14个民族,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西南文化区聚集有藏族、羌族、彝族、白族、傣族等25个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7-8]。多元的民族形成了丰富的语言和语系。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研究,西部地区语系主要分属汉藏语系文化圈、阿尔泰语系文化圈和南亚语系文化圈[9];包括了分属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等的64种语言[10]。西部地区的宗教文化也颇为复杂,包括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的原始宗教和道教文化区,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云南西南部的佛教文化区,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文化区,和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基督教文化区等[11]。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塑造了西部地区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包括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沙漠绿洲文化、河谷文化、山地文化等[12-13]。

  一些学者认为民族、语言、宗教、地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西部地区更为复杂的文化分区:如肖云儒提出西部地区主要存在新疆伊斯兰文化、青藏吐善文化、陕甘儒道释文化、蒙宁西夏文化“四个文化圈”和丝绸古道、唐善古道、草原古道、博南古道“四条文化线”[14];彭岚嘉提出西部地区的“六大文化圈层”和“七大文化板块”⑤等[15]。上述对西部地区文化区块的多元认知,本身也反映出该地区文化上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1.2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西部传统地域建筑

  西部地区丰富多元的民族、语言、宗教、地域等特征综合作用于其传统建筑,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传统建筑文化,尤其体现在传统民居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刘致平从全国民居中概括出16种典型地域民居类型,其中有11种位于西部地区[16]。21世纪初以来,建筑界对西部地区的传统民居有了更系统的调查和分类。2009年起陆续出版的《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对全国主要民居类型开展了专题研究,西部地区已有《广西民居》《四川民居》《贵州民居》《云南民居》《西藏民居》《西北民居》《新疆民居》等相继出版。2013年,住建部开展了“全覆盖”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调查⑥并出版《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17]。在其总结的全国599种传统民居类型中,西部地区占有219种,占比36.6%。相比于西部地区在全国的人口比重(28%)而言,其民居类型的全国占比更高,反映出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拥有更丰富的民居类型。这些民居类型的划分由民族、地域、材料等综合因素决定。在西部地区的219种民居类型中,65%的类型首先由民族差异所决定。而在东部地区,这一比例仅为9%。这反映出多元民族文化对西部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图1)。

  1.3 西部传统地域建筑的绿色属性

  西部传统地域建筑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不仅拥有建筑形态上多样的民族形式和地域特色,也反映出应对不同类型环境挑战、满足差异化人居建设需求的绿色本质,蕴藏着朴素的绿色营建理念与技艺。即便以现代绿色建筑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保护等基本原则来看,这些传统地域建筑也往往表现出优异的绿色性能和巧妙的设计手法。刘加平、赵群、张群、高源等曾开展相关研究[6,18-22]。例如,陕西北部靠崖窑民居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和材料建造,不仅节约土地,还形成良好的保温性能;云南傣族干栏式民居利用架空地层和屋顶加强自然通风,以应对湿热天气;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通过房屋中部的“阿以旺”构造躲避风沙和太阳直射,并获得舒适的热环境;西藏碉房通过密实的结构、厚实的墙体达到保暖避寒、同时防风防震的效果。这些传统地域建筑采用历史时期有限的技术手段,通过调整空间组织模式、控制维护结构形态、创造专门构造做法等手段应对不同气候、地形、资源等环境挑战,从而完成满足大量性人居需求的建设实践。从“绿色建筑”的视角看,它们形成了现代绿色建筑概念出现以前的“前绿色建筑”,或称之为“传统地域绿色建筑”(图2-3)。

  虽然不能说西部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直接促成了其传统绿色营建理念与技艺的形成,但来自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营建者们在应对或不同或相同的环境挑战过程中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绿色技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绿色建筑图景,却是不争的事实。今天看待西部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不能遗忘该地区传统地域建筑中蕴藏的绿色智慧,更不能忘记孕育这些绿色智慧的多元文化土壤;何况这一多元文化背景仍然存在并深刻影响着西部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

  2 西部地区现代绿色建筑发展与现状

  如果说在前工业社会的漫长时间里、在多元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西部地区曾形成朴素而广泛的传统地域绿色建筑,那么,20世纪晚期以来现代绿色建筑在西部地区的发展则呈现另一番景象。

  2.1 西部现代绿色建筑的起步与发展

  经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持续酝酿和探索,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绿色建筑”概念。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鼓励绿色建筑实践并出台绿建评价标准。随着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的通过,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正式起步。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规范标准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体系逐步建立[23-24]。2008年我国开始评价“绿标建筑”,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加速阶段[1,25-26]。至2016年新版“建筑八字方针”提出,“绿色”不再是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或思潮,而成为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普遍要求。

  相关期刊推荐:《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建筑城规学院具体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型期刊。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传统建筑、设计研究、工程实例等。

  西部地区的绿色建筑起步稍晚,于2009年开始出现“绿标建筑”。至2016年9月,西部地区已有752个“绿标建筑”,占当时全国绿标建筑总量的16.7%。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了西部地区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7年,青海省发布了西部地区第一个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府规章⑦。至2018年底,西部12省区中已有9个发布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0个发布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5个发布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⑧。西部各省区关于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促进、推广的相关制度逐步建立起来。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对特定类型绿色建筑的管控要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如2019年底重庆地区发布了“大于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须按照绿色二星标准建设”等强制条文,进一步推动了西部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

  2.2 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问题

  经历几十年发展,西部地区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如何,它们对西部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又有怎样的回应?本节以西部地区“绿标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累积数量、增长趋势、空间分布、构成状况、技术策略、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定量考察。限于数据来源,本节统计分析主要针对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间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统计的全国绿标建筑⑨。研究发现,这一阶段西部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总量有限,比重偏低。截至2016年9月,我国“绿标建筑”项目累计4515个,其中有752个位于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16.7%(表1)。相比于西部地区在全国国土和人口的占比,其绿标建筑占比较低。从省区均值来看,全国各省区绿标建筑平均值为132.8个/省,而西部12省区的绿标建筑均值仅为62.7个/省。从绝对数值来看,整个西部地区的绿标建筑总量尚不及东部地区的江苏一省。虽然2009年以来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已有较大发展,但与东部地区仍有很大差距。

  二、增长明显,增速较低。西部地区绿标建筑虽然总量偏低,但一直以来稳定增长。西部地区绿标建筑在全国的比重也逐年增大,从2009年的5%增长至2016年的23.6%。但就增速而言,西部12省区的平均增速(25.3个/年省)仍远低于全国省区的平均增速(44.5个/年省)(图4)。有学者指出,我国绿标建筑数量的地区差异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⑩[27-28]。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总体状况,是其绿标建筑数量低于全国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空间分布的省际差异明显。在西部地区内部,12省区绿标建筑的数量差异十分明显。陕西省是西部各省区中绿标建筑累积数量最多的一个,共有289个,在全国省区中排名第四。其余11省区市的绿标建筑累积数量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排名均处于后段。其中,区位更靠近东部地区的重庆、贵州、广西、四川4省区的绿标建筑累积数量较多,更偏西的新疆、西藏等省区则较少,西藏甚至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图5)。从历年增速来看,陕西省也远高于西部其他省区。无论累积数量还是历年增速,陕西省均位居西部地区之首,与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⑪,这反映出政策因素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集中于少数省会城市。在西部各省区内,绿标建筑的空间分布也颇为不均。西部地区73.9%的绿标建筑集中于11个省会城市。有9个省区一半以上的绿标建筑集中在其省会城市(表2)。相比之下,东部地区仅有40.5%的绿标建筑集中于省会城市,各省区内的城际差异也不如西部省区明显。在西部地区,由于省会城市比省区内其他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优势,为其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论文作者:孙诗萌 赵奕琳 单 军 连 璐 江昊懋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