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20-12-28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民生建设有了新发展。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为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下我们要努力做好民生建设,关注民生重点,保障民生基础,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做到全民共享,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关键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

  党的十九大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一个全新的节点、全新的历史方位、全新的发展阶段,简单来说强调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新位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是新时代民生建设新的发展方向。民生是自古以来绕不开的话题,是老百姓密切关注的领域,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相关的方面,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要重视民生建设。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关注民生建设是我们党一贯的要求。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7年,我国的民生建设实现了飞速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中国的民生指数从 1949 年的 0.05 到 到 1978 年的 0.17,再到 2017 年的 0.57。短短几十年间,我们的民生指数实现了发展的三级跳。

  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个时期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民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民为本,这里的民是与官相对的。所以,可以这么理解,当中国古代出现统治者或者统治阶级的时候,民本思想也随之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这里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统治者抛弃自己的私欲,为百姓考虑,对继承人择优而取。大禹在统治期间,带领老百姓一起奋斗与自然灾害做顽强的抵抗,体现了统治者舍小家顾大家的以民为本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的迸发期,这个时候,多国鼎力,

  学风浓郁,老百姓喜欢辩论,喜欢探寻真理。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一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强调了百姓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百姓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统治者要看到百姓的重要。荀子说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了老百姓才是君主能稳固地位的基础,在日常管理国家和统治国家的过程中,要重视老百姓的作用,以民为本。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唐甄明确表明“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两个大政治家言辞激烈,一针见血。看到了封建统治对民众的剥削与压迫,也看透了封建专治的危害。他们认为就算每一个君主统治时期都有法律,但是这些所谓的法律不过是君主的统治工具,当时的所谓法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罢了。不改变这种封建专治,不改变残暴统治的现状,最终国家只能走向灭亡。要想国家发展的长远,就必须看到民众的重要性。他们进一步看到了民众的力量,认为君主不是国家的主人,民众才是国家的主人,民众与君王是平等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自己的方向。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都是被统治阶级,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才是统治者是自己的主人。

  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是历史的、社会的、实践的、活动的。马克思明确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和不竭动力。

  时代背景

  新时代,我们要看到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比较富足,但是我们在民生建设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充分的,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缺失。很多老百姓新的高要求我们还不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要求在民生、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环境、物质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需要。同时我们的政府要注重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全面性和均等化,这是我们所有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我们要重视公共服务的实施和完善,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等等,强调政府的一个服务性,突出的是公民的权利,着力办好每一件关乎百姓生活的实事。所以,我们要聚焦矛盾,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办好民生这件大事。

  相关知识推荐:公开发表论文多少钱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和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主导地位持续走弱,国际格局呈现相对均衡的发展势态。”国际形势正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再也不是一家独大,中国在逐渐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靠拢,现在,是我们百年之间最接近崛起的时刻。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挑战,不能忘记自己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旧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在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更加关注民生建设。

  二、“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6年初,习近平同志在重庆调研,他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9年4月15日到17日,习近平同志又一次来到重庆,在考察期间,主持召开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话,对民生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民生问题,但是当时我们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经济也不发达。所以,那时候的民生建设并不是全国上下统一推行民生制度和措施,而是根据各地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提出一些因地制宜的民生方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生建设明显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日常所提到的“五险一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新农合医疗等等都是民生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关注民生建设,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等等,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

  据文献记载,在《左传》中有“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这是可查史料中“民生”一词最早的出处,这里的民生泛指的是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民生的含义是人民的生计。而现在,我们所讲到民生,指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需要,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权利,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普惠性指的是面向全体中国人民,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普惠性的民生是面向所有人的民生,并不是特指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群体,强调的是主体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民生是全民共享的民生。其次,普惠性的民生是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之下的,强调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共同享有同样的权利,共同享受国家强大带来的福利,共同拥有均等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发展。最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普惠性民生的目标。要求民生建设不仅种类要齐全,涉及的方面要广泛,同时还要求质量好、效果佳,做到量与质的兼顾,做到满足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住有所居、文体有获、残有所助等贯穿一生的所有领域需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所以要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基础性就是指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关注最基础性的民生方面,解决最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聚焦最基础的民生主体。健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加关注民生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比如乡村、比如中西部地区,完善基层的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的治理能力。要知道,民生问题无小事,根基扎稳是大事。

  兜底性就是针对的最薄弱的环节,最薄弱的区域,最薄弱的群体,可以说是指出了民生建设中的短板和弱项,既强调了一个都不能少,也强调了要重点关注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兜底性需要更加关注老弱病残孕幼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保护,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保障他们的权益。需要更加关注特别贫困的群众,全面小康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我们在精准扶贫的同时,要密切关注返贫现象的发生,在帮助他们脱贫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富裕之路。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我们要密切关注,更加重视,确保老龄人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双满足、双丰收。留守儿童也是兜底性民生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出城务工人员,导致了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要将保障制度全面覆盖,惠及每一名儿童。

  三、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强化新时代民生建设理念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坚持为人民办事实。这是无数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永远都是国家的主人。而民生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及,是人民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必须始终为维护人民的权利努力前行、补齐短板、不懈奋斗。数十年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新时达,新时代的民生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取代的,是举足轻重的,是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发展的。民生建设是政府行为,政府的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重视民生建设,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强化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为民生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补齐民生短板

  新时代,社会发展上了新台阶,民生所触及范围越来越大,民生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民生建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翻身成了主人,但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依旧十分落后,所以那时候的人民对民生的需求比较简单,只是单一的衣食住行,吃饱穿暖,有片瓦遮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于民生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

  现在,生态环境是民生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发展面临着困境,不得不牺牲环境谋发展。但是,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看清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是弊大于利的,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现在,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看到了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当下,教育是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既要抓基础,办好义务教育。也要抓质量,办好一流大学。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普及率已经达到94.2%。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力量和硬件水平都存在着差异,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国内的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还不高,没有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们要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也是民生的热点问题之一。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础,药品是人民群众治病的基础,两者都是民生问题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今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但是依旧暴露了一些问题。包括,毒奶粉事件危害了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假疫苗事件导致了幼儿健康得到威胁等等。所以,我们要重新完善食品、药品监督体系,在源头上把握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将假冒伪劣的食品,以假乱真的药品隔离在市场之外,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三)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为民生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阐化了公平正义的特征和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了公平正义是具有具体性、历史性、相对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必须时刻保证人的主体性地位,确保我国每一个人的权益和权利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实现。公平正义之所以会得到重视,就是因为人们需要公平正义,如果不立足于人,那么公平正义的存在就变的没有意义。人是社会中的主体,但是人又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要想实现公平正义,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方面的关系。在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不动摇的同时,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做好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为民生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论文作者:丁颖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