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催化汽油精制装置热油泵分馏塔底重沸泵机封冲洗系统采用PLAN21+52冲洗方案,其系统冷却器冷却回水持续高温,冲洗液返回温度也达到较高温度运行,本文通过对P104机封冲洗系统回油和回水温度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关键词:机械密封 冲洗系统 热油泵 散热
催化汽油精制以催化汽油原料,通过加氢生产更环保的符合国V和国VI标准车用汽油,本文所讨论的是装置中较为重要的热油流程泵,泵的安全平稳运行对装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概况
催化汽油精制装置共有8台热油泵,其中分馏塔底重沸泵,承担分馏炉进料量的大小,担负着为分馏塔提供热量的任务。
1.1 设备参数
此泵一开一备,泵的形式为双支撑单级双吸离心泵,机械密封采用双端面串联式密封,机封冲洗采用的PLAN21+52冲洗方案,热油泵双端面机封冲洗系统常采用这种方案,它通过对泵送介质的冷却后返回到一级密封腔,将密封产生的热量带走,延长机封的运行寿命。
1.2设备运行情况
泵在运行中存在机封冲洗油冷却水回水温度偏高,驱动端机封冲洗油温度达到99℃,非驱动端冲洗油温度达94℃,驱动端冷却水回水温度为102℃,非驱动端回水温度为89℃,(表1)机封冲洗油温度降不下来,热量积聚极易造成机封损坏泄漏,泵输送的介质是高温的汽油,一旦泄漏容易引发火灾或者闪爆,造成更大的事故。
机封冲洗油和冷却回水温度均高于正常值,导致了泵机封泄漏更换频次增加(表2),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增加了生产成本。
装置自2016年开工以来,机封损坏频次较高,在2018年检修期间针对冲洗系统冷却系统温度高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冲洗系统和水线进行改造,改造后机封的正常运行时间基本正常(表2)。
2 影响机封冷却效果的因素
冷却水中含有石油类物质,流体流过管线内表面时,在管线内表面为层流状态,流速下降,这些物质附着在管线表面,长时间运行变成一种软垢,水流速过低,不能形成湍流冲刷掉管壁上的软垢,软垢层越积越厚,导致冷却水与热油之间换热效果变差,冷却水不能带走冲洗热油携带的热量。
2.1冷却水流速流量的影响
冷却水管线管径为DN20,冷却水流量变小,不能满足取热要求,另冷却水压力较低,上水和回水压差小,入口压力约为0.38MPa,回水压力约为0.32MPa,压差低导致冷却水流速较低,不能满足换热要求。
冷却水流量降低,冷却负荷下降,不能带走高温物质携带的热量,这样就会导致高温物质不能被冷却,冷却水流量降低,同一截面上水流速度下降,不能对水垢形成有效的冲刷,同时由于水流量减小,同一流量的水经过同一截面的时间变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化合物越容易附着在管壁上,时间一长形成水垢。水垢影响换热效果。同时由于水垢越来越厚,导致冷却水管线实际流通管径变小,冷却水的流量也越来越小,形成恶性循环。
2.2水质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冷却水水质从现场检查情况来看,水里铁锈水垢较多,加上水流量和流速达不到使用要求,所以容易在管线内结垢,影响冷却效果。
相关期刊推荐:《装备制造技术》杂志于1973年创刊,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主管、广西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优秀学术期刊。本刊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设计与计算、计算机应用、工艺与工装、管理与改革、专论与综述、经验与创新、信息与动态、电气技术与自动化、设备管理与维修、试验与研究、标准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栏目。
冲洗热油流过冷却器时携带的热量不能及时传递给冷却水,导致冷却后冲洗油油温不能降下来,这样被冷却后的高温冲洗油流过机封,它本身应该对机封进行冲洗冷却,由于冲洗油温度较高,它不能将机封处的热量按设计要求带走。机械密封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导致机械密封失效。
由于机封产生的大量的热不能及时带走,导致冲洗油在机封处温度很高,冲洗油里面胶质沥青质逐渐缩合,最后形成硬的颗粒状物质附着在机封表面,影响机封的使用寿命。
由于冷却水量变小,热负荷不变,导致冷却水单位负荷增加,导致冷却水回水温度升高,这就是P-104冷却回水温度升高的原因。
2.3 机封冲洗系统冷却器温度高的处理方法
2.3.1提高冷却水流量和流速
通过工艺调整,提高冷却水入口压力,加大冷却水流速,将冷却水入口压力提至0.45MPa,保证冷却水出入口压差。保证流速在管内流速能达到0.9m/s以上。
管径由原来的DN20改为DN25,加大管径后冷却水流量大幅度提高。
通过改变冷却水水质,减少水的悬浮杂质,降低水垢在冷却水管壁上的附着,这样也保证了冷却水的流量和流速。
2.3.2改造后的效果
通过对冷却水工艺条件和管线的改造后,冲洗油冷却水回水温度大大降低(表3)。回水温度如下表: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机封冷却效果差的问题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换热效果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冷却水回水温度也降低到正常的水平,机封热量及时带走,运行情况得到较大改善,泄漏的情况也明显减少,确保了泵的正常运行,保证装置设备的长周期安全平稳运行。——论文作者:石涛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