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20-12-17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而人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根本的支撑。地方高校是人才的重要出口和供给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推动和参与,对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借助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给情况,指出二者之间存在偏差,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意在理顺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的关系,使二者有效衔接,以期有助于地方高校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顺利实现。

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产业结构 适应性

  前言

  纵观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可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优化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众多,人口因素,尤其是人的“质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高校是提高人口质量,进行人才供给的重要源泉。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层级明显,除传统意义上的“985”、“211”、国字号高校、重点军事院校以及教育部与地方共建及重点支持大学之外,还有大量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及成人院校等地方高校,这些学校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毕业生,其供给的人才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与其他重点高校毕业生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却经常“高不成,低不就”,因各种原因所致的“毕业就失业”现象也很常见,同时,产业体系中需要的大量人才又“青黄不接”。当大量的人才供给社会,但却无法与不同产业层级的人才需求相契合,当“找工作难”与“人才难求”现象并存,无疑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产业结构及其人才需求分析

  (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类型是明显的工字型,即“二一三”结构(27.7: 47.7:24.63),1985年,产业结构虽仍为工字型,但已转换为“二三一”结构(27.9:42.7:29.4),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经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此后如图1所示,2012年,我国产业结构类型已经转变为“三二一”的倒金字塔型(9.1:45.4:45.5),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40年间,我国产业结构类型发生变化,但总体上,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一产业占比则不断下降,这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相符,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转变。

  (二)三次产业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三次产业共吸纳劳动力2.07亿人,第一、二、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分别为1.73亿人、0.15亿人和0.19亿人,人才需求占比为83.5:7.4:9.1。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至2018年,三次产业人才需求数分别为2.03亿人、2.14亿人和3.59亿人,其占比分别为:26.1:27.6:46.3。第一产业人才需求下降近50%,第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则分别上升20%和36%。由图2(a)(b)(c)可知三次产业中第一次产业产值占比虽呈下降趋势,但与其吸纳就业人数下降的幅度相比要平缓许多,说明第一次产业即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第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都高于其劳动力占比,这说明一次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而二、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高于一、三产业,第三产业随着产值占比的不断提高,其人才需求也同比增加。

  由图3可知,虽然2000年至2018年全社会及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总就业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年增加量却在不断减少,四个就业量中只有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年增加量呈现正的增长,其他三个量,即全社会就业年增加量、第一、二产业年就业人数增加量均呈现负增加,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也就是在全社会的就业人数中,能不断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只有第三产业。

  二、地方高校人才供给分析

  197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598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是1978年的4.45倍,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成人高等学校277所。这些高校成为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为16.8万人,2020年此数据则为874万。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是建国时的416倍。我国高校在不断增加总量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更加明显,后者扩张的倍数是前者的近100倍,各高校自身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

  图4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总量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95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874万人,20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大了9.2倍。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40.39%,此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高校人才供给总体虽呈现增加态势,但未来高校人才供给总量在增速保持下降的趋势下将减少。这就需要高校对未来高校招生学生数量做好预期,结合各产业发展趋势培养更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图5表明我国高校人才供给增速下降远快于普通高校数量增速,相对于快速下降的高校毕业生增速,普通高校数量增速在2009年以后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这表明未来生源问题将是各高校争夺的焦点,而能够为社会提供更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校获得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的是我国普通高校的数量与毕业生数量,将重点高校的数量和毕业生数量扣除,即可得地方高校的数量和毕业生数量,重点高校数量相对稳定,虽然也在扩大招生规模,但总体不影响对地方高校数量及毕业生人数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判断。

  三、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地方高校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及其原因

  (一)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优化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地方高校招生规模在扩张,每年毕业生总量仍在增加,即人才供给在增加,但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总量在减少,年就业人员增加量不断减少,即全社会三次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在减少。2001年,三次产业人才需求超高校人才供给608.4万人,到2018年则演变为高校人才供给超三次产业人才需求807.3万人。三次产业中,一、二次产业年就业人数增加量持续大幅度减少,尤其是第一产业减少明显,只有第三产业年就业人员呈现正的增长,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量在部分年份大于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高校毕业生在三次产业的人才需求中除了替代原有岗位(原有岗位人员退休)或填补新增工作岗位外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此外,还有大量人才供给剩余。需要指出的是,重点高校的本、硕、博毕业生毕业流向多是出国、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发展前景及薪资待遇较好的单位或部门,从事的多是各产业中需要一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层级较高的工作,三次产业的人才需求中,这部分人才占有相当比例,这就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在竞争中相对弱势,大多只能供给三次产业中层级较低的岗位和中小企业,与三次产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不能很好地契合,即存在不协调。

  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并存,三次产业内部的高度化、生态化等等发展趋势都对地方高校人才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企业招人难、用工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与用工季节和地域有关,当然也与地方高校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又存在就业难问题,借助考研“躲就业”、“缓就业”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当然也与毕业生的“高要求”有关,但也不能否认缺乏就业机会的事实。地方高校就业市场的这种供和求的复杂现象只能再一次说明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

  (二)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优化人才需求存在偏差的原因分析

  1.部分地方高校不能依据人才需求变化准确、及时调整人才供给对策。

  部分地方高校办学缺少战略性,功利性明显。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3大学科门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再向普及化迈进,同时全球经济活动日益活跃,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985、211、理工科、财经类、公办高校、民办的独立学院等等各层次、不同性质的高校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以财经专业为例,近年来财经类专业人才供给迅猛增加,一些新成立的城市学院、金融学院等民办高校、原有的理、工、文、史、医、军事及综合性高校,看准经济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潜在市场需求,且财经类专业比机械、生化等专业投入成本低、进入门坎低,都在积极申报财经类专业,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各类高校中广泛存在。这种一哄而上的办学招生方式使经济管理类人才短时间内供给大量增加,但人才质量却因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等原因而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因不具备各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就业困难。

  相关期刊推荐:《高等教育研究》是由西华大学主管、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主办的内部期刊。设有:教育论坛、高教理论研究、高教管理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教学研究与改革、高校科研与信息、大学生学习与成才、高等工程教育与产学研、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教改革动态及国外高教研究等栏目。

  部分地方高校既不能也无力准确判断未来某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不知道某行业人才的饱和程度,造成产业急需人才时,人才供给不能快速跟进,而产业人才需求已经接近饱和,存在供给过剩的危险时,地方高校仍在源源不断进行人才供给。这种需求与供给的不对应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大学毕业生很好找工作,而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毕业就失业,薪水低的现象。

  2.专业及课程的供给与三次产业人才需求不协调。

  专业建设既要有积淀也要及时随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我国地方高校的专业及课程的供给与三次产业人才需求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专业及课程供给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有些老专业的专业培养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不随时代发展进行适时调整,其开设的课程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最终供给的人才当然就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从而表现出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不协调、不匹配。另一方面,什么好招生就开设什么专业,不考虑自身是否真正具备开设此专业的能力及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现象在部分民办高校中尤其明显。即使开设了新专业,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成熟,课程教学质量因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条件原因可能无法保证,影响人才供给质量。——论文作者:王金翎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