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20-11-06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同时也是科研文献研究的重要场所。高校师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完成科研项目时,需借助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满足其科研、学习需求。而高校图书分编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图书馆藏文献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关系到学校文化科研建设水平的强弱。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于高校教育领域,对图书馆分编工作的完善也有一定积极作用,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图书分编,解决图书分编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难题。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内容

  在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分编工作也呈现出信息化发展趋势,需定期更新,方能保证信息即时性与全面性。当高校图书馆对现有图书进行分编管理时,虽采用了一定数据技术加以复制,但分编之后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检索时速度仍然十分缓慢。要想实现快速检索,图书分编工作还需从查重、分类、编目、加工四个阶段入手,完善信息化分编流程,方能确保图书分编工作全面开展。

  图书分编数据查重

  在图书分编工作中,查重是对图书准确分类的基础条件,是图书馆分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数据查重可有效避免“同书异号”或“同号异书”现象出现,保证书目准确归类,书号保持一致。当前,诸多高校使用最多的书号为ISBN(InternationalStandardBookNumber),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2年组织推行的标准编号,在这一书号使用与完善过程中,我国教育领域利用其将图书查重内容细化为重印图书查重、装帧图书查重、版本图书查重等形式,使得高校图书查重形式愈加丰富多样。

  图书内容分类编排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中,内容分类是按照图书学科属性及特征,将图书馆藏书给予妥善安排的一种手段。内容归类的正确与否,能够影响图书内容所对应的学科性质是否正确,从而影响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可以说,图书分类编排工作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高校参考依据主要依靠《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来开展图书分编工作。为确保高校图书内容分编体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一般依据保持原体系不变,进一步完善、修订图书基本类目,具体采用“减分排架,详细分目”的方式,如此恰好为图书内容分编做了规范化处理。

  图书目录加工编目

  图书目录的加工有利于读者对图书进行快速检索与利用,只有将丛书、多卷书采取目录标注方式进行加工,才能使得编目更加清楚明了。图书目录编目是指将图书进行著录和组织的工作,是图书分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目录中担负着全面、连续展示藏书内容的重要任务,是分编工作中常用的工具。这一流程的运用重点在于编目人员,要求编目人员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分类原则,全面审查图书类目,尽量减少漏检率,完成一系列工作之后,需进行全面校对、检查,确保读者阅览的准确和高效。

  图书类别加工总结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中,信息加工是最后一道工序。这一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工作量极为庞大,工作质量要求也极高。如何使这一最后关卡能够确保不出错,同时又能高效安全,需要加工人员发挥督查功能。前期工作中,加工人员需根据图书类别和性质、室内图书布局划分书目信息类别,找出不符合书目类别的图书,在同类型图书的指定位置加盖馆藏印章,粘贴信息条形码。后期工作中,即将图书分编完成后,加工人员需再次确认无误,按图书类别、批次打印标志,添加保护膜,做好典藏入库工作。

  相关期刊推荐:《高校图书馆工作》主办: 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周期: 双月。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信息资源建设、专业教育、古今书话等。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方式,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不仅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工作内容,亦是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如今信息化时代变革下,高校在图书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中,虽小有成效,但仍旧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信息化分编流程模糊、缺乏明确管理指导、技术人才缺乏、操作不够熟练、分编工作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规制等,种种问题都显现出信息化的融入为图书分编工作造成了新困扰,因此急需寻找问题根源。

  图书分编信息化流程模糊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渗透于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中,多数高校图书馆在分编时已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形成图书自动编目体系,极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然而由于图书分编任务过于繁重,一些馆藏图书又因年代过久,工作人员在分编时可能会出现与其他版本相混淆,或出现错别字、或有丛书名未记录完整等现象,影响图书分编规范性与准确性。在审校程序中,工作人员需对图书数据进行再次审查,而多数工作人员在这一阶段中,由于高校图书馆缺乏统一分编流程指导,时常出现审校不到位、审校流程简化、审校程序出错而未发现错误等情况,导致重审、返工,造成资源浪费。

  分编工作人员信息素质不强

  在图书分编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信息素质不强,致使分编工作效率不高,分编数据化程度不深。一方面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信息化知识,对信息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容易疏忽图书编目的查重与补漏,而且部分人员由于专业水平不高,对新进图书检索核对数据看不懂,对新入馆图书及馆藏图书复本分类难以分辨,常常需要请教任课教师或其他管理人员,极大影响了分编质量。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已引进信息技术开展分编工作,但还缺乏相应技术人员加以指导,也未对现有工作人员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致使现有图书分编工作中技术人员相对较为缺乏。

  图书分编工作缺乏统一标准

  当前,在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中,运用较多的信息技术要数CIP,这一数据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高校分编工作人员通过应用CIP数据可让图书编目更加规范有序,从而提升图书分编顺序。而在使用该数据过程中,暴露出高校分编工作未建立统一标准问题,以至于分编质量受到影响。首先,高校图书馆中缺乏信息化图书分编编制,使得分编工作只能按照传统习惯完成,漏洞较多。加之工作人员在分编工作中存在业务不专业现象,致使分编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长期难以提升。其次,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中对于各项信息设备的维修与使用限度还未有明确规定,在大批量分编工作中,容易出现标准不一问题。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策略

  图书可看作一种信息传递载体,其记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数据,为避免这些知识和数据混乱、难以查找,需借助图书分编对其进行整理,以确保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受损害和流失。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图书分编工作的信息化和制度化,需从工作内容、工作主体、工作系统等角度分析,厘清图书分编流程,确保图书数据源质量,以适应当代高校图书分编工作革新要求。

  做好信息化分编工作梳理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需做好分编工作梳理,明确工作流程。首先,高校需继续沿用查重、分类、编目、加工四环节,完成图书分编基本步骤。具体可借助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双向工作机制,线下分编图书,线上审查核对,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其次,要创新思路,拓展新的信息化工作流程。比如在图书馆检索网站中创建新书入库板块、智能打印入库板块、登记保存图书馆藏板块,要求工作人员按流程顺序进行,尤其是在同类新旧书管理层面,需明确同书异号管理流程,避免书卷分散现象出现。

  提升分编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分编工作信息化建设中,许多工作内容无法全部由信息化代替,仍需分编工作人员进行辅助。因此,高校需注重提升分编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与专业水平。首先,可引进激励措施,选聘素质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分编工作,对表现突出、进步迅速的编目人员进行公开奖励,同时要完善惩罚机制,针对工作懈怠、玩忽职守等现象,需加强管理约束,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其次,高校还需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及专业技能测试,针对工作人员的擅长领域,分别开展相关领域培训,实现人尽其才。

  构建完善的图书分编系统

  CIP技术作为有效信息化工具,其产生的信息数据对高校图书分编工作具有积极借鉴作用,对此,在图书分编信息化建设中,高校工作人员可深入发掘该数据的多重功能,比如自动存储、智能定位等,通过组合多重功能,构建完善的图书分编系统。首先,高校可成立在版信息分编小组,邀请专业信息人才创建电子图书网站,小组成员在网站中对图书编目进行审查核对,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可在网站中设置在版图书编目管理模块,统一操作渠道,便于信息化分编管理。其次,高校可借助CIP技术创建CIP数据标准库,工作人员完成工作后,需将最终编目数据录入数据标准库中,以便查漏补缺,如此便于完善分编系统。——论文作者:桑萍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