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从精神分析的四大角度解析青少年的焦虑心理状态

分类:医学论文 时间:2020-11-03

  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平面的,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形成人格的因素自然不是单一的。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都与自身,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特殊经历有关,是多方面雕琢的结果,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使得这个人人格形成成为一种偶然,同时也是一种必然。

从精神分析的四大角度解析青少年的焦虑心理状态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六大流派,这几大流派是心理学研究的不同方向,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将一些流派相结合分析,才能较为完整的了解一个人的人格。

  1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有:潜意识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等。其中焦虑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现象,有焦虑的自然就有心理防御机制,以下主要从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方面分析青少年焦虑状态下的人格。

  1.1 焦虑

  青少年焦虑的一些体现有:不喜欢看镜头,见到异性,喜欢的对象会紧张。这种焦虑属于神经性焦虑,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直接冲突所引起的,即在个体害怕本我中不被接受的欲望会失控。他所恐惧的事物本身对他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不能得到,所以他害怕自己不被接受的欲望失控。例如,一些青少年见到喜欢的女生时,本质上,这是他们在本我上希望得到喜欢的女生,但由于现实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必须克制自己,从而产生焦虑。这是人们常有的焦虑情况。

  1.2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人们面对挫折和焦虑等紧张情绪时产生的行为。一些不被人接受的无意识试图冲破意识的阻挡,人们就会产生焦虑。而个体防御机制自我采取的特定的技术,将无意识排除在意识之外,减少焦虑感。

  2 新精神分析理论

  新精神分析理论是在经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分化而来,对其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

  2.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在现代很多青少年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的自卑感与补偿倾向。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的动力,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在阿德勒看来人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克服自卑,因为人有不足与自卑感,所以才用行动补偿自卑。

  2.2 霍妮的神经症文化决定论

  2.2.1 人格动力

  人格动力即基本焦虑与安全感的追求。其中基本敌意是儿童在对父母不恰当教养行为表现出的敌意,基本敌意泛化之后儿童感觉人和事物都对自己有一种潜在的威胁,由此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不信任他人。

  相关知识推荐:心理咨询师要不要发表论文

  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于专制,父亲的严肃与母亲的高要求,达不到要求后的批评冷漠,都会导致安全感的产生,同时产生的也有基本敌意,这样使得他对世界有泛化的焦虑感,感觉不安和无助。所以相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青少年会更多的希望通过严格要求自己不足缺点,已取得父母以及别人的好感,从而获得安全感。

  2.2.2 神经症

  神经症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陷入自我挫败的模式,理想与现实人际关系不符,所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争取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正是他们的方式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幼儿时期父母管教的严格容易造成青少年对世界有焦虑,而为了对抗这种焦虑寻找安全感,神经症是一种对抗焦虑的防御。

  2.3 客体关系理论

  诸多青少年的心理焦虑属于矛盾性与回避型相结合,但更倾向于矛盾型。

  很多青少年在家庭的高要求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对于自己要求高,但对于自我的评价往往较低。这样的自卑情绪影响到他处理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但他们可以接受别人,他们努力迎合他人以此支持自己的消极形象,但同时害怕自己被抛弃。在恋爱中,此类青少年害怕自己被抛弃,并且常常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够完美,伴侣会离开他们,因此害怕别离。

  此外,经常想起同学孤立的情景和父母的拒绝会使得一部分青少年不信任他人,他们害怕别人拒绝自己,所以选择回避与人交往。这种用回避的方式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低,又由于心理阴影对伴侣的信任度也不高,所以他们会害怕承受被人抛弃的痛苦,而不去建立亲密关系。

  3 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流派更注重意识和自我的作用,认为个体生活因缺乏意义感,而产生孤独和空虚,需要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而获得意义感,这被称为 生存焦虑。他们关注人本身,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同时认为人格是在不断成长的。

  以下主要谈论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

  3.1 孤独

  孤独是在一个人期望的社交关系网,社交状态与现实不符时所产生的消极感受。青少年的孤独主要表现在群体关系中。他们期待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朋友,但同龄人之间的孤立,会使得青年人对于与他人交往有所恐惧,在这种矛盾当中,他们的社交关系网,与期望不符,所以产生孤独情绪。

  3.2 自尊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整体评价,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常常把能力转化为归属感,认为社会归属感与自尊有直接联系。低自尊的人面临失败会更多体现消极情绪,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更容易想到自己的缺点。

  大部分焦虑的青少年处于低自尊的阶段,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这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而他们为了对自己进行保护,为了避免在众人面前丢脸,暴露自己的缺点,所以对自己的要求较高,同时也在不断地取悦他人,以获得归属感认同感。

  但如果被同学孤立之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同样很低,且增添了对社交的恐惧,也会导致他们的性格转向内向型,开始回避与他人交往,以保护自己,避免缺点暴露。

  4 生物学流派人格理论

  生物学流派主要认为生物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气质具有先天性,并且影响其之后的人生发展,人格形成。

  4.1 气质

  一部分的青少年的先天气质属于内倾不稳定性,也就是抑制型,偏向于焦虑,被动,不善交际,以及感情体验深。也正是这样的气质使得他们在对待高要求时选择迎合,对以及面对群体不公时选择不反抗。这使得他们的气质得到了加深。

  4.2 抑制型儿童

  这类青少年在小时候就对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十分害羞,比较安静,在和陌生人交往中有点胆怯,这样的情况反映到目前是明显的,他们在被孤立时,并没有十分有效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回避,也不擅长于社交类活动。

  5 结语

  人格形成不但有先天的因素,同样是家庭和社会影响下的结果。有必然成分,也有生命中的偶然,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但同时也受其先天气质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偶然中的必然。

  人们的性格都是由先天气质结合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诸多因素所形成的。弗洛依德对潜在意识的分析便对人的性格养成做出了明确的诠释,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基于人心里所想。由此看来人们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内心的反映,经典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流派、新精神分析便是基于此而来,在这几大流派之外,生物学流派则从另一种视角提出了人格塑造的理论,结合诸多流派的观点,我们才能较为完整得得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其成因,六个流派都是在不同层面的提出,将六个流派结合分析更可以呈现出相对完整的人格形象。

  文中对青少年焦虑心态的分析便是如此,从不同流派,不同角度得出他们人格中的恐惧焦虑,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种人格心理产生的源头——外界的刺激和其内心的高期望与自我冲突。

  这种分析的方式对于心理的调节和改善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当今人的存在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心的重点,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趋向空虚和恐惧,在这样的形式下多种流派综合分析具备着重要意义,总结各大流派观念,并对其进行结合和解析,使得人们对于自我认识更加清晰,达成与内心里另一个自己的和解,从而与世界形成平衡的状态,这对新时期人们的潜能发展和世界的进步有着重大影响。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