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与“社会”有实质性差异,社会科学成果的衡量标准应是深刻性与通透性。社会科学研究要达此境界标准,研究问题的构建具有决定性作用。“问题空间”概念,即研究者在学术意图推动下形成的关于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及其变量关系、研究方法等等的心理集合状态,具有社会与人文、现实问题与学科解释、“客观”与“主观”等交叉性。“问题空间”构建是围绕研究任务、问题的功能—因素—结构互动、往复的过程,其构建应遵循问题中心、学科思维,“时地人”通情,理论和学科反思,研究者首先应被研究等原则。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空间;构建
引言:和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研究以及阐述各类社会现象、社会发展规律等是其关键所在,社会科学在深化发展中形成了集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民族学等于一体的学科门类,在我国社会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深化社会科学研究至关重要,要在反思、分析、总结中科学构建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空间”,在揭示社会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等过程中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呈现的问题,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客观展现“问题空间”构建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
一、“问题空间”及其特性
(一)社会特性与人文属性交织
社会科学是研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人类社会的运行,不是主体间 “力”的抽象、单纯关系,而是由人的价值观、态度等心理意义参与或决定的复杂的文化现象。这一点,符号互动理论已有清晰阐明。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意义前提的: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而展开活动;事物的意义是从一个人与其同伴进行的社会互动中衍生或产生出来的;个人在与其所遭遇的事物打交道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解释、驾驭并修正事物的意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事物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无视人们活动的事物所具有的意义,是对正在被研究的行为的歪曲[1]。
(二)“客观”与 “主观”的交汇
社会现象的事实空间由人、社会结构、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组成。这决定了社会科学中的 “问题”是解释性的,是研究者 “主观” (心理意义)与 “客观”(社会存在)互动后人为的 “界定”。如 “智力”就是心理学家根据心理学理论操作认定的,智力高低标准是 “人”的评定。故而,社会科学的数据不是事物本身的 “数据”,而是人的 “数据”。另外,作为社会科学普遍的结论,个体化数据和形式化的统计是不同的。个体数据是个体生命意义的展现,每一问卷项目的背后,都是生命的体验, “同意”或 “不同意”的背后,都是被试生命酸甜苦辣的体验后果。而学术形式化 “数据”则是离开活生生人的存在的抽象说明,是总体的、平均的、冰冷的,但恰恰又是理论需要的,因为只有形式化,才有普适性。可见,客观性与主观性兼具,是社会科学的特性之一。
(三)现实问题与学科解释交互
社会现象具有独立性或客观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是社会现象的现实性。但由于现代学术研究是分学科训练的,学者的分析往往是 “学科”性的。“学科”先在的状态 (先验价值观、学科理论框架、学科思维方式等等),决定了学者的问题意识[2]。问题意识决定了学科视野,学科视野带来了问题的具体界定。“问题空间”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学科思维与研究问题的互动而逐步形成的 “心理空间”,即研究的任务、内容、变量和相关关系的心理集合。简言之,现代社会科学的 “问题空间”是学科性和现实问题交互的结果。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空间”构建措施
社会科学研究的层次、程度以及质量和“问题空间”构建质量有机联系,如何构建高效的“问题空间”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强调的关键点。由于“问题空间”构建和一般性社会科学的研究环节有着根本上区别,可以采用“功能-因素-结构”互动的构建措施,促使构建的“问题空间”更加科学、有效,便于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各方面功能作用最大化发挥。
(一)围绕社会科学研究意图,明确“问题空间”的构建方向和任务
“问题空间”的方向、任务和研究者设定的社会科学研究意图有机联系。明确社会科学研究意图,需要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等,客观评价、反思、利用自身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优化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问题”构建环节。与此同时,围绕社会科学研究意图,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明确“问题空间”的构建方向以及任务,促使“问题空间”在研究意图作用下得以有效构建,实时发挥多方面优势作用[3]。
(二)立足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功能”表现,综合分析决定性因素
通常情况下,“问题空间”构建大都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功能”表现基础上,就是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关注的各类现象的表现、作用等,也包括探究的各类社会问题以及能够引发学术思考的各类疑惑、挑战等,在深刻认识基础上对这些形态、表现等进行有效探究、分析。在此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通过多样化路径深化把握各类社会现象以及多样化社会功能背后影响“问题空间”构建的各类决定性因素,在对比分析、有机整合中明确对应的因变量、自变量,包括价值观、信仰以及原因、条件等,深化“问题空间”构建流程、内容、方法等,在利用“功能-因素-结构”互动构建措施中进一步优化完善构建路径,持续改进构建质量,促使构建的“问题空间”更加科学、有效,能够更好地作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4]。
(三)准确把握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研究者综合素养
研究者要准备把握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起源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回归关系,包括数据、意义等方面关系,在协同作用过程中深化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过程中深化构建的“问题空间”。与此同时,研究者要在分析功能、因素、结构过程中将因素之间的多样化关系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多样化作用,深入思考、探究呈现的问题,实时扩展与之对应的“问题空间”[5]。在此过程中,“问题空间”的构建对研究者知识层次、能力、素养等有着较高层次要求,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在完善知识框架体系中提升能力以及学术素养,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有效解决“问题空间”构建中呈现的问题,优化完善构建环节的同时结合构建关键点以及难点,在实践过程中高效构建作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空间”,客观展现其构建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知识推荐:社会科学研究员职称论文发表期刊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空间”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在实践过程中深化认识“问题空间”,探索新思路、新路径的同时科学构建社会科学研究下的“问题空间”,在发挥最大化效能作用中拓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宽度,确保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探寻中持续增加社会科学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全面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论文作者:徐静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