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同时我国也开始面临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过大等结构性问题。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弊病依然存在不小的困难。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存在的前提下推行乡村振兴的战略,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既是现实的,更是深远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乡村振兴;影响
经过四十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总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我国也开始面临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过大结构性问题。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弊病依然存在不小的困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思维,体现为对长期制约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乡村社会发展短板的深度关注。
一、关于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
什么叫城乡二元结构?这是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与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城乡二元结构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等10余种制度,成为判断农民与市民阶层的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最开始体现在经济层面,一般称之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结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他把经济发展问题归结为工农业两大部门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对二元结构消长和变动的过程进行分析。刘易斯认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已由单一的农业经济演变为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结构经济。传统部门生产效率低下,无力对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活动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集体生存与富裕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由于人口相对土地而言显得太多,因而造成不论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增加收入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劳动力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把完全不同于传统部门的、以现代技术和追求利润为特征的生产形态从外部导入一个国家,就会引起劳动、资本等资源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缓缓转移,同时也会引起经济活动中心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移,从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的转移,进而导致经济增长。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一方面,广大农村依然是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农业部门主要依赖土地、使用人力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却是殖民主义输入以后逐步进行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业部门主要依赖资本、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村部门向高生产率的城市部门再配置的过程,当城乡劳动生产率基本均等后,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也就基本消除。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相关知识推荐:城乡规划师职称需要什么成果
在我国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初期,同样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现象。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提前完成计划目标,我国为了集中资源推进工业化,在较短时期内建成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便没有及时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为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意图,逐步建立起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一,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第二,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第三,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第四,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关于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确立为总要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基本内涵。随着各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了新的内容。正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的彭玮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从六个方面把握六个“新”内涵: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地位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保障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彭玮所提出的六个新内涵实际上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上升到理论上的高度,是对最初提出的20字方针的拓展和升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举措、动能、保障等提出了恰如其分的见解,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上的充实。
(二)乡村振兴提出的原因
笔者个人认为决定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乡村必须振兴
城镇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是各国在实践上达成的共识。但是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存在着差异,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国在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对别国的经验照抄照搬。提出振兴乡村,并不是不推进城镇化,更不是将城乡对立,这其实主要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优化城乡布局,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体的人口都加在一起,大概是10亿人,都不及我国的总人口。因此,单从庞大的人口基数角度思考我国如何推行现代化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不断进行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必然逐步减少,甚至出现空心化现象,有些村庄也会因各种原因出现凋敝、消失的现象,但这只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城乡之间只能形成不同功能的互补,对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不管城镇化程度发展如何,乡村都不可能被消灭。我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人口总规模巨大,即使乡村人口的比重降到30%以下,依然会有数亿乡村人口。这就说明,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是客观必然的选择。
2.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乡村必须振兴
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意味着要求经济的增速适当放缓,发展的质量要求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应该遵照这种要求,主动去适应这种“新常态”。2017年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2.35%,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约1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有2.3亿农业户籍的人口虽已在城镇居住和生活,但尚未落户城镇。按“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年底,将有1亿已经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落户城镇。但实际上现已进城的农业人口中,多数人到2020年年底还不能在城镇落户,何况今后还会有农业人口陆续进入城镇。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那样: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反映在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滞后上。从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上不得不实行乡村振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长韩长赋表示,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乡之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分割状态,致使“三农”问题长时间困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实际上就是在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城乡二元结构势必对乡村振兴产生影响。
(一)资源要素外流难止,乡村振兴基础不牢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外界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内生力量才是核心,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效果。乡村土地、人口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非农化进程不断加速,而且难以遏制,严重削弱了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各项事业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各项资源却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比如,我国乡村耕地年均流失达到300万亩,必须遏制流失的趋势,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影响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保护耕地红线是中央三农工作的重点。我国现行耕地红线18亿亩。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在土地资源流失的同时,接近3亿农民成为“离乡进城”的农民工而当大量乡村出现了人地分离和人口城乡“双漂”之后,在全社会(城市和乡村)就呈现出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乡村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获得稳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因此而面临诸多现实压力。
(二)城镇化扩张过快,生态宜居建设难度加大
乡村振兴在促进生态宜居方面,提出要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确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但是城镇化道路必须要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城镇化扩张过快,生态宜居建设的难度就会加大。例如持续推进的城镇化让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照 2017 年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同时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土壤总超标率达到 16%,耕地超标率接近20%。我国乡村环境污染不单纯表现在污染空气、地表水,还表现为对地下水、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乡村种植和养殖产业的基因安全,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三)造成深度贫困,制约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提出“生活富裕”的方针,要求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在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宽专业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是乡村振兴在农民生活富裕的层面上提出的要求,但是对于有些地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不少地方依然处于深度贫困的状态。如在我国,乡村贫困化与城乡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直接相关。这不但使得特定乡村地区要素短缺和结构失调,还让其陷入了“自然依赖——经济发展——生态退化——自然依赖”恶性循环中。我国乡村贫困面广、程度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村深度贫困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就会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加大扶贫的难度,对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造成较大压力。如果城乡二元结构不转换,农村的发展要素将更加短缺,结构将更加失调,最终便会对乡村振兴造成严重的制约。——论文作者:张伟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