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伴随着合作与摩擦。两国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球40%,货物出口占全球的近25%,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均占全球的近30%。庞大的美国产业链和迅速崛起、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这给这两个国家之间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相伴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在双方签署关于经济贸易的重大协议中,农产品贸易关系始终是谈判的亮点。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农业;进出口;大豆;影响
一、中美贸易战背景
2017年8月14日,美国以中国对美国知识产权存在侵犯行为为由,对中国启动单边301调查,对华采取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经贸限制措施,挑起中美经贸摩擦。接着,对中国的钢铁和铝的进口征收25%和10%的重税。面对美国的挑衅,2018年3月,中国国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会议记者工作会上声明,“中方企业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需要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自此,中美贸易战拉开序幕。
自2018年6月美国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起,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的关税金额一直在上升。2018年7月,美国将对华征税商品金额扩大至2500亿美元;2019年8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出口的55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而作为反制,中国从2018年起先后宣布对从美国进口的500亿、600亿和750美元商品加征了数额不等的关税。中美双方加征的关税金额呈现螺旋形上升发展趋势,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贸易经济领域,尤其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二、中美贸易战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中美两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美国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最重要合作伙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双方都很重要,是双方谈判的主要焦点。中国面临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抉择和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压力。下文即以农产品中的大豆和猪肉为例,分析中美贸易战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对大豆贸易的影响
大豆是中美贸易博弈的关键棋子之一。我国国产大豆自给率不足20%,高度依赖进口,是全球第一的大豆进口国。中美贸易形势的变化之前,美国本是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大豆来自美国的份额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美国出口我国的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贸易的60%左右。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及海关总署的公开数据显示,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8803.1万吨,同比减少7.9%,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减少。
1.对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影响
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后,对美国进口的大豆实行关税制裁,我国采取了增加国内种植面积和寻找其他进口国的措施,用来满足我国的大豆需求。其中,巴西是全球三大大豆主产国之一,全球约35%的大豆来自于巴西。由此巴西成为了我国转移大豆进口市场的首选。
改变主要大豆进口国
中国、欧盟、墨西哥、阿根廷等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进口量较大,在世界总进口数量中约占64.31%。为了应对美国设置的贸易壁垒,中国的大豆贸易商采取从巴西、阿根廷进口代替美国大豆,以满足其国内需求。
由于中国对于大豆进口方向的改变,世界大豆贸易格局也开始了新的变化。巴西在2019-2020年进一步增加了大豆播种面积,最新年度产量预计将达到1.25亿吨,突破历史高位。根据海关总署资料显示,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为1260万吨,其中60%将进入中国市场,巴西的大豆将会大量涌入国内。阿根廷对这市场变化做出了从豆油出口大国转变为部分大豆产业出口中国的决策,出口中国数量逐年增加。玻利维亚等大豆生产国也开始于中国签订了大豆出口协议。
(3)改变世界大豆种植结构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将导致世界贸易和大豆种植结构的变化。除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传统大豆企业生产大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大豆种植面积存在显著增加。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的资料表明,2020-2021年印度大豆产量预期增加13%,达到1050万吨,单产恢复将提振大豆增产,2020-2021年度大豆压榨也预期增长。这也印证了由于中国对大豆多元化的战略的影响,除美国外的其他大豆生产国也开始增加产能,用来满足中国对大豆的需求。
2.对国内大豆生产及贸易的影响
(1)改变主要大豆进口国
为了应对美国设置的贸易壁垒,中国的大豆贸易商采取从巴西、阿根廷进口代替美国大豆,以满足其国内需求。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介绍:“去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其中自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比例分别为65%、19%、10%。今年1—2月,大豆进口1351万吨,同比增长14.2%。”而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前的2017年,我国从巴西、美国进口量比例为53%、34%,位于世界大豆出口量第三位的阿根廷都不足美国和巴西的零头。2018年,巴西向中国出口了6610万吨大豆,同比增长30%,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75.1%。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仅为1664万吨,同比下降49%,仅占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的18.9%。2019年,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大豆占国内大豆总消费量比重为 55.62%、8.49%。经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2017年中美贸易战之后,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需求锐减,进而增加了对作为替代品的南美大豆的需求,并一直持续至今。
(2)稳定降低我国大豆的进口价格
因为贸易摩擦,中国减少美国大豆的进口,其贸易缺口由其他一些南美国家进行填补,而中国进口南美大豆市场份额的增加也有利于稳定我国大豆的进口价格水平。2018年6月,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进口关税。除去运输费用,美国和巴西等其他世界市场的大豆价格相差并不大,加征关税使得原本物美价廉的美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不在具有竞争优势。2019年7月,根据农产品期货网的数据显示,同年9月船期美湾大豆的中国CFR基差报价比CBOT的11月大豆期价没蒲高出184美分,而巴西大豆的基差报价是每蒲高出180美分,9月船期巴西大豆的基差报价下跌12美分/蒲,为每蒲92美分。由此可以看出,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后,对世界大豆市场放出了积极信号,也有利于我国稳定降低大豆的进口价格。
(3)大豆替代品进口数量增加
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也使得企业积极寻找更多的进口替代品,以减少我国对外国大豆的依赖。大豆的替代品主要是油菜籽,但油菜籽的产量和贸易量相对较小。大豆油的替代品主要有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且植物油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替代大豆油不存在问题。豆粕替代品主要有菜粕和玉米,高粱等。
(4)改变国内大豆的种植结构
两国贸易摩擦将导致进口美产大豆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居民消费结构也会有所转变,这一变化将有力敦促国内大豆生产加工模式的改善。长期看来,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将逐渐增加,同时通过其他国家替代美国大豆的进口需求,使得进口数据来源国更加多元化,可以有效降低境内企业进口过于集中而带来的管理风险。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以鼓励大豆的国内种植,提高产业化和科技化的发展,从而减少对外进口的需求量,短期内我国企业进口成本的降低幅度将十分可观。2019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继续增加,单产同比提升、大豆产量也同比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40亿亩,比上年增加1382万亩,同比增长10.9%。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大豆面积增加量占全国增加量的九成以上,尤其是黑龙江省大豆面积增加1068万亩,占全国增加量的77.3%。大豆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同比增长2.2%;总产量362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同比增长13.3%。
随着消费升级中国居民对增加优质蛋白质的热情将持续存在。国内大豆压榨数量大,各地大豆进口,压榨和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已经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产业链,进口大豆的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行业也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国内大豆供给短期内难以进行有效方式增加、相关替代品不能得到有效替代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大豆需求主要通过依赖进口的局面在未来应仍将持续。
(二)对猪肉的影响
1.国际猪肉生产及贸易结构
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大国,猪肉生产大国,猪肉贸易存在逆差。美国市场猪肉产品产量、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仅次于中国与欧盟,位居世界第三位。目前,猪肉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中国对美国的猪肉出口量很小。且2018年3月,商务部发布的拟对自美进口企业部分进行产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主要研究集中于农产品发展方面,特别是对美进口猪肉及制品加征25%关税问题引起社会市场存在较大关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8年,中美之间的猪肉贸易额虽然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双边猪肉贸易额从2006年的0.48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1.61亿美元,增加了23.05倍。
2.中美猪肉的双边贸易
中美猪肉产品市场有着双向贸易的特点,中国出口美国的猪肉贸易额较小,2006年为4.43万美元,2012年进口额最高,但仅为67.77万美元,而自2012年以后逐年减少。中国从美国的猪肉进口量巨大,进口额最少的年份是2006年,仍达4823.78万美元。由于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中国对美国的猪肉进口额同比下降82.83%,仍达1.99亿美元。对比中国大豆,猪肉价格一样发展具有影响较大的对外投资需求,且在属于在当下对美依存度较高的种类。在中国改革的机遇被迫养猪的中国企业,应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形成更丰富的产品线,更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合作,寻求多元化。
三、中美贸易摩擦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经贸协议规定
在中美双方不断商谈与切磋之下,2020年1月15日两国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根据协议,中美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中国将根据入世承诺,完善小麦、玉米和大米关税配额管理措施。按照配额管理,中国一年将进口总量2000多万吨的谷物,占全年粮食消费量的比例不过3.4%,即便全部用完配额,对国内市场影响也很小。
2.互补原则指导下的中美贸易结构
实际上中美双方农业互补性很强,扩大自美农产品进出口有利于满足目前我国社会消费市场需求,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技术发展环境质量。中国农产品进口来自美国,涨幅是基于市场原则,美国必须遵守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这就意味着,美国对于企业想在我们中国经济市场上可以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不断提升国家自身发展竞争力,让中国传统企业和消费者自愿购买,这也避免了部分美国供应商‘坐地起价’的可能。
相关知识推荐:可以发农业贸易相关论文的期刊有哪些
但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相对简单。当美国农产品向我国输出时,进口产品结构单一的特征非常明显。前五大类农产品(油籽,谷物,饲料,水产产品和肉类的农产品进口总额在中国和美国高达90%的比例)。所以针对我国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企业存在的速度放缓、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以及服务贸易品类单一的现状。只有深入中美贸易的研究中,通过利用合理的贸易为不同类别的农产品,来解决上述问题。
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内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使不同国家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停摆,各国对农产品进口需求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在进出口农产品的储存,清关和成本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进出口成本增加,延迟和违约风险增强,种种不确定因素给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有些国家开始减少国内产品的出口。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至2月中国涉农产业进出口商品类别数从2019年的95类减少到50类,且肉类、水海产品、蔬菜、茶叶、粮食、罐头、烟草及其制品、中药材等31种涉农商品出口金额同比大幅下跌。随着全球疫情升级,航运受阻、贸易限制,鲜、干水果及坚果、大麦、食用植物油、乳品、奶粉等23种涉农商品进口数量同比下跌,大麦跌幅高达50.9%。
因此,我们必须仔细分析美国在疫情危机带来的国内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是否会借助极端手段采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不良影响的举措;与中国的贸易谈判的第一阶段给中国带来多大程度的经济缓和仍需考究,我们或许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四、中美贸易战未来走势的预期及建议
1. 短期内贸易概况分析预测
经贸协定的第一阶段的实施将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来自美国的大幅增加,但不会对国内农业的影响,但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以大豆为例,预期发展中国传统大豆消费量和进口量逐步开始复苏。根据中国在未来两年协议的规定增加,作为主要品种未来两年的销售农产品,美国大豆出口销售将受到长期内提振,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增加。展望202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在疫情进一步遏制之时,中国市场需求将逐步复苏,中国需求的恢复程度对全球大豆消费行为产生一个重大问题影响。在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大豆进口壁垒后,国内大豆进口的现象将缓解短缺问题,美国的进口需求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数量,包括国内大豆将增加农产品价格产品包括下行压力。缺少了经济贸易摩擦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内强外弱的现象将基本消失。
2.中长期贸易局势分析预警
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转型升级时期,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提速的过程。中国特色农业企业应对国际化挑战时,应充分发挥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发挥我国农业经济区域资源优势和要素优势,实施竞争性农业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在保证主粮“自给自足”的安全底线下,通过不断扩大进口贸易,满足包括奶制品、大豆、玉米、肉类等农产品需求,不但我们可以得到更好满足老百姓食品消费能力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也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更多时间空间。此外,加大大豆等农产品的进口,可以更好地满足生猪扩大生产对饲料的需求,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抑制CPI快速上涨的势头,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良好的经济金融条件。
3.面对持久贸易战的战略布局
中美经贸协定第一阶段达成,本质上并没有缓解我们的压力。达成目标一致是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从此就一帆风顺。 但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下一步,双方“有限合作、长期竞争、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改变,双方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有限合作。国内市场的全面开放是一个大的核心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美国的目标市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打开国门,积极欢迎美国对于企业经济合作,努力学习贯彻内资外资一视同仁的方针,进一步通过加强建设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关键时间节点地位。但无论在中美贸易如何发展,中国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的主线绝不能动摇。——论文作者:王雯倩 陆海燕 饶思琴 房晓旭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