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我省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模式的实施与推广成效,为制定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高校试点利用互联网数据等相关技术,实施了疫情通报、宣传教育全覆盖、HIV尿液传递检测、移动网络防治需求调查和行为干预等项目活动,为我省高校艾滋病防控引入了科学理念和全新工作模式,也加强了各地卫生和教育部门间的广泛协作,我省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数稳中有降。试点工作模式推动了我省学校以及整体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主题词 艾滋病 青年学生 高校防控试点 模式推广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病例报告系统中报告的青年学生例数逐年增多[1]。2015年国家教育部和卫计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提高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针对性[2]。为进一步推动校园艾滋病防控工作,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启动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我省四所高校被列入作为试点学校,实施校园宣传教育、易感人群干预、动员检测等防控任务[3]。本文对我省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模式、经验以及存在困难和挑战进行探讨,为今后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我省学生艾滋病疫情形势 2014年,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新报告学生 HIV 感染人数超过100例的达到13个省份[4]。感染途径以男男性接触传播为主。2014年,我省新报告学生感染病例数,列全国前十位并靠前。2017年我省报告青年学生病例数排名降至全国第16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数下降较为明显的省份之一。我省15-24岁人群报告病例数占当年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构成比由2014年的30.9%下降到2019年底的17.6%。我省青年学生HIV/AIDS疫情均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2.高校艾滋病防治试点工作模式的实施与推广
2.1政策倡导,加强部门协调 我省卫生与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各试点高校及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召开协调会议,共同研究制定学校防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试点高校成立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校医院作为校方联络机构,与校团委、学工处、后勤以及各院系各负其责、协作实施各项试点工作。我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卫生保健专业委员会每年多次召开省内高校校医院院长协调会议,研讨试点工作在内的校园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
我省充分利用国艾办政策宣讲等机会,邀请省内各高校主管领导参加政策倡导活动。还每年利用省委党校的高校课程班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进一步了解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流行形势以及面临的任务,取得校方领导对于校园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全力支持。
2.2积极落实疫情通报的各项工作要求 我省多数高校都曾报告过HIV/AIDS病例。及时通报各校学生HIV/AIDS病例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学校落实各项校园艾滋病防控工作任务;可以在校使大学生真切体会到艾滋病就在身边,这可以对青年学生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疾控机构每半年对各地学生HIV/AIDS病例数以及流调信息做出汇总和分析。具体通报流程是由省卫健委通报省教育厅,教育厅采用单独信函的形式通报给相关学校主要负责人,再由学校传达至校内各相关部门。疾控部门也会主动将相关病例的治疗和随访管理等情况与校方进行详细沟通。在疫情通报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涉及到姓名、院系等具体信息。并组织教职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政策、法规以及感染者权利。讲解“持续检测不出病毒载量等同于不具有传染性”等相关知识,以减少校方和同学们的过度恐慌和歧视。
2.3推进学校艾防师资体系建设 学校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以及性教育课程的专业师资需求较多,我省卫生和教育部门联合推进学校艾防师资队伍建设。2016至2019年,连续四年举办全省各地学校艾滋病防治师资培训,培训近500名师资。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组织省内各高校各相关部门人员参会,同时要求各地市疾控部门、教育局、卫生保健所负责人参加。通过培训会议加强了我省学校和当地疾控部门的紧密协作,并全面提升了我省学校艾滋病、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
2.4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着力扩大宣传覆盖面 积极落实试点所倡导的在高校新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结合健康龙江活动,由疾控专业人员开展入学新生全员讲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年利用世界艾滋病日等契机,各地卫生和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校园预防艾滋病宣传月活动。设置校园防艾宣传专栏,举办防艾图片巡展,通过广播、校园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并在在印制的宣传品和日常的宣教活动中都特别加入男男HIV感染率、存在的感染风险和如何检测等信息。
我省注重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卫生和教育部门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发起的高校网络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专家精心编制了包含防艾核心知识信息、疫情流行形势、男男性行为感染风险、毒品危害等内容的学习资料,由政府门户网站东北网正式发布,全省几十万大学生参与了网络学习和问答,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与广泛认可。并对相关高校颁发了优秀组织奖和工作贡献奖,倡导大学生防艾志愿者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2.5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注重宣教实效性 组织各校举办高校演讲、辩论比赛,辩题涉及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青少年性教育、校园安全套使用、反艾滋病歧视、抗病毒药物专利、毒品危害等相关问题。众多高校开展了校内院系之间的比赛,并将防艾相关辩题列入到每年举办的校内辩论赛之中。各校在活动前后,都着重做好宣传工作,将辩论赛活动报道在校园各类媒体进行推送,扩大相关知识的受众覆盖面。
我省征集师生原创的防艾故事、诗朗诵、防艾剧、海报、歌曲等防艾作品,通过巡演向高校师生传递防范毒品、男男性行为感染风险、安全防护意识、动员检测等信息。参演学生社团成员能感同身受,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广泛深入思考艾滋病知识和防治相关问题的积极性,在我省校园里掀起关注艾滋病相关问题、防范HIV感染风险的热潮。
2.6 扩大和动员校园易感染HIV人群检测 进行HIV检测知识和各地检测机构地点的宣传,动员有高危行为的学生主动接受HIV抗体筛查,提高HIV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利用的可及性。2016年底,我省启动实施中艾协的尿液传递检测试点项目,覆盖我省九所高校。项目依托校园自动售货机销售尿液检测自我采样工具包,整个检测和结果查询过程不需要面对他人,极大保护了个人隐私,消除了学生的顾虑。项目实施过程中,检出HIV抗体阳性样品。在我省初步探索出易于青年学生接受、利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校园内HIV检测服务模式。
3.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工作构想
3.1增加艾滋病感染风险教育与艾滋病反歧视教育。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扩大宣传覆盖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引导师生共同深入探讨反艾滋病歧视、性教育等问题。着重开发知识准确、通俗易懂、艺术性和传播性强、兼顾趣味行的海报、音视频、新媒体等科普宣教材料。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科学评价宣教效果,做好成本效益分析。
3.2开展易感高危行为学生人群的深入干预。由于隐私问题,试点工作较难接近易感高危行为学生人群。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扩大宣教覆盖面,向青年学生宣传易感高危行为人群的艾滋病感染风险,动员其寻求检测。还要利用易感高危行为人群中的学生志愿者,以谨慎的态度,有针对性的对学校中高危人群提供咨询、干预服务,促进其主动寻求咨询检测服务,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3.3落实中学、职业高中艾防工作。近年来,我省艾滋病感染者呈现低龄化现象。开展低龄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及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省各地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缺乏师资仍是我省面临的较大挑战。今后我们要不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地市卫生、疾控部门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合作,落实中学、职业高中等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工作要求。
3.4加强督导,建立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负其责,继续落实教育、卫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类各级学校的疫情通报等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求。组织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针对各地学校落实预防艾滋病工作的联合督导。落实各地相关部门开展学校工作任务指标考核。
可见经过各方努力,我省近年报告的青年学生HIV/AIDS疫情趋势有所下降,但当前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性安全和性道德教育重视不足,青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仍是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我国有51万多所学校和2.65 亿在校生。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保证学校健康环境,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对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有重要意义[5]。卫生、教育、学校各部门应继续加强沟通合作,落实艾滋病防治责任,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各地市卫生与教育部门继续认真落实疫情通报等各项制度要求,扩大学校防艾宣教工作的覆盖面,并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学、职业高中等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工作。借鉴试点工作做法和经验,探索和推广适合我省各地实际的艾防工作模式,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防范意识与能力,遏制艾滋病在校园的传播。——论文作者:赵东辉 1 李权 1 李一 1 太鑫 2 巨丹 3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刊于1980年,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卫生医师、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学校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卫生监督监测、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