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新工科建设下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20-08-11

  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急需大量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2017年6月新工科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而我校作为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工科院校,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正是我校面临的全新课题。

新工科建设下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就业率能反应出某学科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供需关系,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就业流向数据,评估就业特点及能力,讨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在新工科建设下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产学合作,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类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 计算机 就业

  一、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我校计算机学院一直致力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从2014年至2019年共有1600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下面从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热门就业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期刊推荐:《教育现代化》坚持"贯彻国家现代教育方针政策与理论,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教育学术思想,适应国内外教育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整合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服务"的宗旨,力争使教育工作者"人人参与现代教学研究,人人探究现代教育规律,人人实践现代教育理论,人人成为现代教育模范",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全方位形成学术研究氛围。

  就业区域:2014年-2018年,我校平均每年近250名计科专业的毕业生[1],2019年达到了322名。从这些年份来看,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就业,其中2018年选择在杭就业的毕业生高达毕业生总数的68.1%。对于其他的热门城市,学生选择较多的是上海,2019年超过毕业生总数的5%。而且在2019年学生“走出去”的更多,毕业选择去北京上海南京这三个城市的总人数达到了10%.

  就业单位性质:2014-2019年,我校每年都会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据现有数据统计,考研率从2014年的8%,上升到2016年的21.43%,之后3年几乎保持在20%。除考研外,剩下80%的学生会选择去单位就业,其中50%的就业学生因为能力有限只能去中小企业,但每年也不少优秀的同学能去国内顶尖知名的企业。下面我们从具体的就业单位来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变化。

  如图一所示,本文列举出来近6年杭电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到知名企业的就业情况。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第一,知名企业的在杭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用总人数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8年和2019年录取的总人数突破50人。第二,银行类的工作一直受毕业生所青睐,尤其是2019年,到银行工作的毕业生达26人。第三,BAT三企业在杭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用人数逐渐减少。尤其是2016-2019年,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被这三个企业录取。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就业城市较单一,就业地区集中化。就业数据显示,每年有约60%的学生选择在杭就业,其次是上海、北京、南京,2019年去往这三个城市的毕业生达到了11%。学生选择这些地区的原因:一是受家庭的影响,很多浙江省内的生源不愿意去往省外,加上近几年杭州互联网的发展,留杭工作亦是不错的选择。二是受个人能力所迫,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很想去北上广深的百度、滴滴、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但由于自己的技术不过硬而未能录用。

  (2)就业质量不高,知名企业的录用人数较少。杭州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高地,一直引领着全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近些年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企业纷纷在杭落地,给在杭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然而,从近两年数据来看,虽然知名企业在杭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用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银行类工作受欢迎,尤其是在2019年进入银行业的毕业生明显增加。据了解,学生选择银行的原因:一是在各大行“科技兴行”的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各大行科技部门极度重视信息部门的建设,为毕业生提供诱人的工资待遇及福利。二是银行的科技部门工作强度适中,压力较小。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待遇福利环境工作强度还不错的前提下还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无疑是个好的选择。

  三、 提升就业能力路径探索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标准更高,就业能力结构更加多元,立足新经济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统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2],学生科技竞赛的成果即是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体现。通过分析近几年去知名企业的学生成长档案发现,几乎所有被知名企业录取的学生均有参加学生科技竞赛的经历。对于学生来讲,进入实验室跟老师做项目参加科技竞赛,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能扩展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在新工科建设下,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旋律,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学。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跨界交叉融合能力。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未来几十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将会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3]。“新工科”是在新经济背景下催生的更加凸显学科交叉与综合特点的新兴工科或理科[4]。从面向未来的角度考虑,原有的服务于特定产业的专门性人才已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业,高校必须在新工科浪潮的引领下,主动调整、积极适应,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要求工科类的学生依然要学习人文社科类或艺术类或金融类的通识课,努力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扩展学生们的知识广度及深度。

  (3)夯实基础,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通过对2018年和2019年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每年有超过20%的学生认为,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学时不够,他们希望增加课时。这些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的专业课,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考研时常考的专业课。同时,有些企业在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时,在面试过程中直接设置数据结构课本内的算法。在新工科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工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教的好不好,学生学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论文作者:郭倩 张丹 彭勇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