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象征,也是城市文化精髓得以展示的关键。景观设计,是基于上述的目的作为基础,如何将城市文化与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相互结合,将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就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本文就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作为主体,希望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1 前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管理者对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有高度的重视,各个地区都开始构建属于本城市文化的主题公园。但是因为系统性指导思想的缺失,很容易让主题公园之中出现雷同的问题,这样就无法彰显自身文化特色,也可能会降低对外的吸引力。所以,基于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建设意义,这样才能够找准有效途径,满足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
2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建设意义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意义在于:第一,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最基本的需求是自然共生。所以,城市建设就需要通过公园建设,实现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中,基于文化作为其载体,兼顾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基于人的实际需求,也是社会属性和公园公共性的一种体现。第二,认知需求与文化宣传。不同的地区,其拥有独有的文化。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主题公园也是不同区域文化差异性和异质性的表现。通过城市之中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就能够全方位的呈现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而增加城市认知度,也能够对城市进行有效的宣传。第三,城市品牌的塑造。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城市的名片,通过主题公园道建设,就可以帮助城市塑造品牌,同时也可以提升社会的知名度。
3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考
3.1 基于本地需求,防范过度建设
在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还需要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基于这一基础,做好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设计。同时,在追求当地特色文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对应的设计与建造,这样就可以表现其个性与共性的特点。如某公园为例,在文化主题公园设计中,还需要对当前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对本公园文化的调查与分析,就可以直接在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之中融入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并且将其历史文化底蕴呈现出来,这对于表现主题公园设计,对于彰显城市文化内涵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公园人文景观的设计中,就可以考虑将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相互的结合起来,注重对明城墙的重塑,利用部分残缺城墙来表现历史遗迹,这一种方式就可以明显的提升设计效果,这样对于呈现文化主题公园艺术设计效果,对于表现其综合设计能力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其中还需要注意,在与本地实际需求结合来进行设计活动组织中,不仅需要合理的挖掘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还需要避免出现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防范对设计质量产生的影响。针对区域之内的文化公园数量、文化类型以及规模,也需要做好对应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建立出对应的文化脉络,这样就可以确保在新时期下,建设工作能够取得全新的,令人满意的发展成果。
3.2 注重挖掘可持续发展文化
对于一个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而言,文化作为其灵魂,在设计文化主题公园中,还需要与时代发展元素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通过合理的应用多种设计,这样就可以满足休闲、教育、生态的需求,并且推动文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在对文化主题公园设计与规划的探索过程中,还需要基于不同景观工作的实际需求,能够做好对应的分析与研究,从而针对性的制定设计方案,确保能够让设计活动的实际效果得到全面的增强。如,对于芙蓉园的景观设计中,就需要注重现代文化与唐代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设计出对应的景观形式,在表现出传统文化意蕴的同时,也能够在创新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特色加以挖掘,将设计的魅力凸显出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彰显出景观设计的持续性,并且也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对城市主题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工作产生系统性的优化,这也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的一点。
4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本文对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公园的设计之中,还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所需,能够与地域文化相互的贴近,这样才可以凭借科学的设计方式,让城市文化主题公园能够成为城市的標志和亮点,最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作者:李春义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农学通报》(旬刊)创刊于1984年,栏目设置有:畜牧兽医科学、农艺科学、生态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信息科学、农业传媒科学、园艺园林科学、土壤肥料科学、植物保护科学、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基础科学、水产渔业科学、林业科学、有机农业与食品科学、植物生理科学、热带农业科学、农村能源科学、农业史学等;另外还开设了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社科栏目——三农问题研究。读者对象为各级农牧科研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农牧行政管理干部、农技推广人员等。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