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互联网 +教育”学生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分类:教育职称论文 时间:2020-07-28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教育”的环境背景下,分析当前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从深层次上研究学生工作者与自媒体环境的辩证关系。从而对“互联网+教育”的学生工作模式做了探索。以此实现学生工作和时代发展共赢的态势。

“互联网 +教育”学生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教育部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工作要点中着重指出,要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对当下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互联网+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定义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以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这里,“+”类似于化学反应,强调的是相互之间的创新和重组,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教育”体现的便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跨界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媒体平台资源,让教育生态圈不断拓展和创新,让每一位主体人都能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

  放置在学生工作中,“互联网+教育”更多地体现在网络媒介资源和学生主体之间的信息融合和博弈。融合表现在学生工作的环境从单一的不对称信息向全方面立体感的均衡性信息改变,博弈则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学生主体自身教育诉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主体环境下探讨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就需要探究博弈中的挑战和融合中的措施。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塔西陀效应”

  “塔西佗效应”主要是指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坏事还是做好事,都认为是说假话和做坏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传播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工作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信息闭塞会导致恶劣影响扩大,合理应对有着积极的转瞬即逝。

  (一)学生工作者的话语权消解

  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教育”的实施和推进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尤其在推动着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建设与学生主体之间在“公共能力场”所展开的互动性话语博弈。

  学生工作者的主体是辅导员,在辅导员自身建设中,网络基本规范、网络用语、自媒体工具应用和操作、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都存在滞后状态,这也消解着辅导员的话语权。

  首先体现在理论话语权的消解。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通过对思想政治知识的选择和传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从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而“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信息渠道来源增加,各种价值观念多元化传输,“网络舆论领袖”的不定向引导,都使得辅导员的理论话语权在频率、数量、形式和程度上不断被弱化和消解。

  其次体现在公信力话语权的消解。“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下,学生视野不断被拓展,新思维、新理念不断被激发,同时对媒体工具应用性不断增强。而这正是学生工作者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短板,思维不够敏捷,反应不够迅速,网络舆情应对不够科学,滞后性强。当学生一旦产生不满情绪并不断使用网络暴力吧,将大大降低和消解学生工作者的公信力话语权。尤其循环往复,学生工作者的话语权和生命力不断被消解,陷入“塔西佗效应”。

  (二)学生工作者的知识权威弱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多渠道,思想教育呈“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发展态势,学生个性得到开放性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权威性挑战,教育主导地位弱化、育人功能弱化,难以达成既定的预期教育目标。

  首先,学生工作者教育模式被改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信息传递方式趋于扁平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传统以辅导员知识灌输为主,通过班团会、讲座、学生中坚力量等方式;而在互联网发展下大学生更倾向于以互动模式为主的交流方式,价值观念迸发形成话题争论,在“公共能量场”下分享和互动。

  其次,学生工作者教育内容受到冲击。网络发展拓宽了信息渠道,但也带来了各种形形色色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思潮和观念,而成长中的学生个体缺少鉴别能力,很容易受负面冲击,接受错误的文化思想。

  网络舆情增加学生工作者工作难度。一旦学生言论过激并造成一定范围的影响,变会导致舆情的出现。当学生工作者在舆情问题处理上缺位时,易造成严重甚至严重影响到现实的工作中,以至于学生个体过度自由和放纵,最终逾越至法规。这将严重削弱学生工作者的育人功能。

  因此,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当学生工作者的固有知识权威受到挑战,成长中的大学生学生个人也容易失去对其的引导和束缚,从而弱化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范畴。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创新探究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创新性研究上要从学生工作者主体入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媒介素养。将工作内容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媒体工具深度融合,积极学习和应用媒介工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工具。因此,在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挑战时,既不能消极怠工,也不能肆意妄为,一定要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互联网+教育”的现实要求,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实际,最终实现工作效果最大化。

  重塑学生工作者的话语权

  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话语权的重塑在于,学生主体能够言行一致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观念的“内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是一种引导和塑造,不是约束和胁迫。

  知识话语权的塑造。对于学生工作者,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背景下,一定不断充实自己,用互联网知识武装自己,强化“互联网思维”。尤其是对于辅导员而言,主要在工作者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借鉴互联网语言,打造互联网风格。同时,一定要学会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分享和互动主流价值观,形成主导性的“公共能量场”,真正实现话语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个人主体性话语权的塑造。由于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特殊性,在与学生主体人群接触较多,因为一定要形成个人独立的人格和风格,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个人主体性的打造,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讲原则、有立场,尤其是对于学生诉求的反馈,既要尊重,又能够正确引导。积极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降低沟通的不平等性,获取学生的信任。因此,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形成具有个人特性的并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话语权,真正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服务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

  公信力话语权的塑造。在学生工作范畴中,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所以,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一定要积极把握互联网文化特点,锻炼和形成互联网思维,提升在媒介应用方面的能力,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辅导员,必须站在“互联网+文化”的理论制高点,审时度势,开诚布公,在面对学生个体是能够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状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育人工作,建立学生工作者的公信力,塑造公信力话语权。

  理性话语权的塑造。学生工作中不免会遇到舆情以及各种突发事件,并容易借助网络媒体的发达不断发酵,形成恶劣的后果。因此,学生工作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理性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思维和准确的辨别能力,客观分析,不盲目跟风,并能判断真假,让学生成长为心理成熟并能够理性研判的大学生。这也是对学生工作者塑造理性话语权的要求。

  打造学生工作者的科学思维

  在面对“互联网+教育”的冲击时,学生工作者应做到正确看待网络,建立换联网下的科学思维,并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应用,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以引导、分享和互动为主的科学思维教育方式。这里也对学生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打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学生工作者要注重价值观和实践观的学习,置身于“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互联网思维模式,对网络上的观念能够思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并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已有的思维模式,紧跟互联网的发展。做到整体上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脉搏,抓紧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规律,积极将“互联网+教育”科学思维模式贯穿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能够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加强之间的朋辈学习和交流。

  科学实践的锻炼和完善。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学生工作者在学生人生痕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督促着学生工作者对于科学实践的锻炼,并在教育过程的潜移默化中去完善。自觉遵守网络文化理念,自觉恪守网络规范,加强网络学习。

  科学制度的制定和优化。为实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工作规范化,势必要做好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的制定。在制定上,紧紧围绕网络文化和媒介教育的实际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准确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网络化社会人格,以及情绪表达的范式。从而既能在高度上做到全面性和立体化,又能在实践上做到落地的可行性和规范性。同时,依托于互联网日益更新的态势,做到制度紧跟国家发展大略,动态性发展,不断优化。

  建立学生工作者的互联网工作模式

  “互联网+教育”在自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也促使学生工作者开创新的工作模式。基于互联网自媒体平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工作的规律,拓展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新范式,从而形成学生工作者的互联网工作新模式。

  打造媒体数据库,做好日常管理和舆情监控。在“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工作者通过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和应用逐步强化个体的媒介素养。由此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新媒体,通过媒介技术建立起学生个体的自媒体数据库。自媒体数据库是根据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使用规律,掌握其发声的渠道从而实现心理动态的把控,以此搭建“微公共能量场”。同时,设立动态监控人,从班级选取中间力量,做好舆情的上传下达工作。以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工作者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的把控。

  除此之外,学生工作者还积极使用例如微博、微信等交互性新媒体平台,化被动检查为主动引领,促动说与教的秒活动,将学生“粉丝化”,以“舆论领袖”的身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真正实现学生工作的“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变。

  优化媒体信息资源,注重互联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利用新媒体优势环境,以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精神要求自己,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媒体资源和海量信息时,增强思辨能力、研判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通过自身对媒介技术的把控,把资源整合传播,例如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关于破击传统学生教育壁垒,在加强个人媒介素养的同时,借助于自媒体平台,积极利用自媒体技术和工具,发挥其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打造新的学生工作模式。同时,做好对于负面信息和舆情的监控,自觉抵制,去其糟粕,真正地实现学生工作的创新,打造“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生工作新模式。——论文作者:何思源

  期刊推荐:《科学咨询》(周刊)2002年创刊,为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理论界提供一个发布科技成果,推广科研管理经验,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学术交流平台。国家及各省、区、市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教育单位和广大科技、工程技术、教研工作者是本刊的主要读者。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