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先后提出了“三期叠加”、“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和“新常态”等一系列重要判断,而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对上述系列重要判断的提升。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质量;问题
1.现阶段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航天、高铁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如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仍缺乏足够的基础创新、自主创新和知名品牌,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很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更是薄弱,一些关键产业、关键部门的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在我国大量的外贸出口产品中,大多数仍然是初级产品,“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创造”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近年来低成本资源和要素
要从事质量、能源、低碳节能/CDM审定核查、国家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技术服务。
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传统比较优势日益削弱,经济发展动力缺乏,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动力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1.2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状况依然突出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比,
现在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带动作用,城镇化比率明显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分化现象日趋明显。尽管中央政府通过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大战略,在政策上给以各种支持和优惠,但东部地区发展仍然领先于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追赶型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则相对滞后。三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民生问题凸显,社会矛盾突出。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人的现代化跟不上经济的现代化。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如果不能得到相应解决,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
1.3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不和谐加剧
支撑我国长期以来经济高增长奇迹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大量的资源投入,
引发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加剧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国家生态安全令人担忧。
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环境保护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受损严重、环境风险高隐患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环境保护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同时,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现象时常发生。此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基础薄弱、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生态短板的现实要求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需要,正倒逼我们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1.4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稳居世界前列,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判断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即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肩负着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担当。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从结构上看,各部门发展不平衡,货物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且规模较大,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而服务业的开放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从利用外资的质量来看,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极不平衡,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引进轻消化等问题;在开放格局上存在“海强陆弱”、“主要向东开放”的局面,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催生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论文发表有什么好的办法
2.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1创新发展,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发生根本性变化,支撑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相应式微。从国际经验和教训看,许多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上,传统增长源泉逐渐消失,又未能培养出必要的创新能力,由此陷入经济停滞状态。因此,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2.2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
我国发展长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都表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不协调而产生并加深。一些国家也正是因此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促进发展的协调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2.3绿色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对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的追求,体现了发展的目的本身。资源一旦枯竭,环境和生态一经破坏,要么不可修复,要么需要付出极高的修复代价。特别
是环境恶化对人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代价尤其昂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人民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绝对不能以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
2.4开放发展,着眼于内外发展联动
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现在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配置产能和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能力,还要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经贸等方面的制度性话语权,通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打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主动利用、扩大和引领经济全球化。
2.5共享发展,着眼于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全体人民共同进入为根本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要落脚于共享发展理念和举措,具体体现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务。
3.结语
总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通过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和举措的实施,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发展成果,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论文作者:王吉昌 1,王朝阳 2,张宝林 2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