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十分重要。近些年,我国提倡生态发展理念,土地整治工作也朝着生态化发展。在土地整治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推动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思考
引言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基数增加,当前我国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工业化建设还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土地资源方面都面临一定的困难,土地资源紧张问题的解决,更是成为了各项建设活动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土地整治发展相关理论、理性范式与整体实施战略的研究,恰恰可以使土地整治工作的相关理论基础与整体战略得到完善,在逐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同时,给土地整治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1土地整治现状概述
现行的土地整治活动大体可分为基于目标导向的土地整治和基于问题导向的土地整治。
基于目标导向的土地整治: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农用地质量、提高建设用地集约水平,通过设定整治目标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主要整治类型包括针对农用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农用地整理,针对建设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针对未利用地的土地开发等。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创刊于2013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生态文明期刊,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与创建实践的交流平台,为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智囊智库、支撑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
基于问题导向的土地整治:为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污染、水污染、土地损毁等,恢复土地利用的功能而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主要整治类型包括土壤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矿山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整理、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整治等。
2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
2.1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思维缺失
中国现代的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土地修复方面的经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德国和荷兰)的土地修复已经进行了近一个世纪,其相关的理论、经验都相对比较成熟。由于中国土地整治的发展时期相对较短,土地整治的生态建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从而削弱了其实际建设效果,土地整治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区域和国家土地开垦计划的整合中仍然存在某些问题,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创新,以将西方绿色建筑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引入中国,并结合当地的不同情况制定有效的修复和整治规划,促进土地整治的有效发展。
2.2不合理的土地整治减少了生物与景观多样性
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发现,土地进行整治往往需要对灌溉排水设备进行建造,还要修建农村道路。这些措施虽然方便了人们生活,但会直接影响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其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土地整理地区中整体生态系统结构,进而使生物多样性降低,打破土地生态平衡。
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可支配土地面积,使耕地面积或通行面积增多。因此,在整治过程中,很多本是弯曲状态的沟道都被修复整理成顺直的道路。一些地区在输水及排水沟道中应用了混凝土,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沟道稳定性,但也直接影响了生物栖息面积,减少了绿化面积,对景观多样性极为不利。
2.3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为水资源利用造成负担
包括农田、发电厂等均为用水大户,在传统的模式下,为保障水资源的充分供应,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大量用水为地表水层带去的高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层结构进行了改变,引发了水资源的匮乏。其次是排水方面缺乏有效的过滤措施,以发电厂为代表的众多用水大厂排除的污水造成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的可实践措施
3.1废弃宅基地整治措施
对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废旧宅基地加以利用,以退废旧宅基地还耕的举措,来实现废旧宅基地的再次利用,同时也能对日渐匮乏的农耕地进行补充,完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过土地整改之后,使当下农村中“空心村”等现象急剧减少,将闲置废旧宅基地进行统一归置,一来可以通过这项举措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二来可以提升当地的农民聚居程度,并在农民聚居的村落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公共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效果。
3.2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的新型材料和技术的普及
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首先要改进复垦的理论和方法,有关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土壤修复的常用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学习土壤修复等方法,学习该领域中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了制定完整的工作计划,具体的生态级别的土地类型应采取合理的整治措施,并重视宏观层面的空间格局调控和微观层面的农村规划、景观设计等方法的结合,努力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和生态要素。
3.3农业用地多样用途的土地整治方式
该种土地整合模式主要是实现农业用地的多样用途改造,在进行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了解具体的农村用地情况,就要关注农业用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用地的景观建设工作。从当前来看,这一土地整治方式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应用。这一类型的农村用地整治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点内容:(1)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发展。(2)做好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要对水力、电力、太阳能进行合理资源利用。进行田垄结构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同时要避免破坏原有的农业环境,要科学解决湿地问题,避免破坏生态环境。(3)建设一定的旅游休闲设施。要注重田地的生态化建设,提高农业环境美观性能,可以让农田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提供给人美的感受,发展其旅游价值,促进经济收益提升,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3.4建立和完善全生命周期开发与综合整治机制
以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稳定生态系统、提升生态产品功能为目标,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指导,全面协调推进国土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一是源头把控,全面实施保护性开发,走低影响开发的绿色发展之路。二是土地综合整治与后续开发利用结合,逐步提高生态产品功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丰收。三是扩大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提高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撬动和带动作用;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探索第三方土地整治机制,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设计和重大工程建设。
3.5推进整治项目上图入库,提高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
现阶段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上图入库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但针对其他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上图入库工作开展缓慢,应进一步明确土地各类土地整治项目上图入库标准,推进各类整治项目信息化管理,推进项目管理共享。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应当和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效融合,促进土地整治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共同进步,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的方案制定、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体现出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土地整治工作模式的转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的土地整治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土地整治工作的科学评价机制,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论文作者:韩珍珍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