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有关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辨证治法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虚实夹杂的中医特色,对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论治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部病灶或由广泛的脑循环障碍引发的脑功能认知区域发生低灌注,从而引发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除病理性神经系统定位损伤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严重的异常精神行为和心理症状。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逐步上升,VD已成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国VD的发病率达1.1% ~3.0%,约占痴呆总人数的50%。属于痴呆的一种,中医“呆病”“痴呆”范畴,中医又称之为“中风后痴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痴呆,VD预后较好,是唯一可以预防并进行有效干预的痴呆类型,治疗前景广阔,因此,从多层次、多途径治疗VD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现就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进行综述。
期刊推荐:《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创刊,是中国创刊较早,唯一囊括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的老年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老年医药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流行病学、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兼顾老年社会学(人口老化、健康老龄化、老年教育、养老及社区服务、老年保健等)、老年心理学、衰老生物学及抗衰老研究等方面的文章。
1、中医对痴呆的相关认识
“痴呆”作为中医学名词,首见于汉代《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认为由于情志刺激而引发。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痴呆”病名。《甲乙经》及《针灸大成》载有“呆痴”之名,《资生经》载有“痴证”病名,《医学正传》载有“愚痴”,《辨证录》载有“呆病”,《临证指南医案》载有“神呆”病名。古代这些与“痴、呆、愚”字眼有关的病证与现代医学之痴呆病并不完全吻合。同时,古代医籍中,也有一些没有被命名为“痴呆”的疾病,就其描述看,也应当属于今日“痴呆”,如呆证、健忘、语言颠倒等,部分癫证、狂证、郁证也有些涉及到痴呆病。近代随着中医脑病学的发展,中医脑病学者对VD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共同的认识是本病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与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2、诊断
2.1西医诊断
血管性痴呆的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要点如下: 1.临床很可能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IV-R的诊断标准;(2)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3)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支持;(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②认知功能损害的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③病程波动,有多次脑卒中史;④人格相对完整;⑤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
2.2中医诊断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诊断按照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肾阴亏虚证的诊断标准,即主症:智能减退,腰膝酸软,倦怠思卧;次症:表情呆板,思维迟钝,善惊易恐,脑转耳鸣,步履沉重,行走艰难,或有幻听,面颊潮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3、中医辨证论治
VD多发生于中风之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指肾精不足,髓海失充,是VD的发病基础;标实指痰浊瘀血蒙蔽于脑窍,为重要致病因素。中风之后,脑髓受损,再加上痰瘀夹杂为患,痹阻于脑络,以致元神失养,神机失用,进而发为VD。历代医家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痴呆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医辨证治疗是最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3.1病因病机
VD的发生多有明显的病因和诱因,多为复合因子连锁,而非单一因素,常继发于中风等脑血管疾病之后,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呈阶梯进展。VD其本在肾,其标为风痰瘀血,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者不外乎脏气内虚,功能失调,精神、气血、阴阳等正气衰少;而血瘀痰浊、风火阻塞、窍脑失清灵为标;标实者不外乎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堆积;且由于脏腑虚衰,阴精亏空,不能上充于脑,复加痰浊瘀等毒邪内生,使虚、痰、瘀互结于上,损伤脑络而元神失聪。尚有少数医家单独从肝、脾、肺等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证治方面论述其病因病机。呆病的病机为肾亏髓损、脑空神滞、肝脾亏虚、脑髓失养、心肝火盛扰乱神明、痰浊蒙窍瘀阻脑络。
3.2临床辨证分型及论治
临床治疗中,患者类型复杂,在处理不同类型患者时需辨证治疗。一般来讲,血管性痴呆多见于风发入体,临床证候多样化,早期多以虚证为主,中、后期虚实相间。辨证论治,需掌握病机特点,根据病位、病灶准确进行分型论治,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惠振亮[1] 将血管性痴呆分为肾精亏虚、痰浊阻窍、气血亏虚、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六种证型,临床观察发现痰浊阻窍证为多,病情也最严重,表明痰浊阻窍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关键。王玮
[2]研究表明,火热内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相关性最大,其次为腑滞浊留证与痰浊阻窍证,说明火热内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痰浊阻窍证与腑滞浊留证常相互影响。
梅丽霞[3] 通过针药联合治疗,中医辨证论治结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行为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姜国萍[4]认为,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工作在辨证分型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临床与实验的资料,在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VD方面的潜在优势。然而,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缺点和不足,不同医家不同方法造成辨证分型过乱,有待于今后研究中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对VD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研究进行了多方位探讨,完善了多角度的辨证治疗方法,应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今后需进一步发掘发扬。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