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中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不同的读音其含义也不尽相同。文章简述了科技名词中的多音字的研究概况,举例分析了科技名词多音字的几个成因和特点,阐明了读音规范是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内容。明确科技名词中多音字的读音,有助于厘清含有多音字的科技名词的概念,高效准确地交流,促进规范名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音字;科技名词;科技名词规范化;异读词
引言
一字多音的现象在汉语中较为常见,《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共收字13000多个[1],其中多音字982个[2]。词语中的多音字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等作用,这使得数量有限的常用汉字能够发挥更高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如果多音字数量过多或者使用混乱,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带来负担。我国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和辞书出版单位一直重视汉语多音字的整理与规范,使得绝大多数常用的多音字能够有规范可循。
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3],是某一学科中的专门用语[4]。科技名词(也就是某学科的术语)的规范工作,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5]。为汉语言文字的一部分,科技名词中同样存在多音字现象。在普通辞书中,例词多为常用词语,很多专业的科技名词读音难以查证。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科技名词多音字的专著或辞书,涉及科技名词读音的内容散见于一些专业论文中。对科技名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整理、辨析和规范,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推动科技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技名词中的多音字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对多音字的解释是“不止一个读音的字”[4]。也就是指具有相同字形,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在不同词里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的多音字叫多音同义字;字形同、字音不同、字义也不同的字叫多音多义字”[6],这是将多音字分为“多音同义字”和“多音多义字”来解释。
本文讨论的“科技名词多音字”就是指专业领域用语中的多音字。例如“藏”有cáng、zàng两个读音,在“矿藏”“馆藏”等名词中读音为cáng,在“宝藏”“汉藏语系”等名词中读音为zàng。科技名词中也有“多音同义字”或者说“多音近义字”,和“多音多义字”的现象。例如,“曝”表示“晒”“显露”的含义,在土木工程名词“曝气池”、化学名词“曝射标记”中读pù,而在物理学名词“曝光”中读bào,“曝”在这些名词中为多音近义字。又如,“屏”为多音多义字:在医学名词“屏气”中音为bǐng,义为“抑止(呼吸)”;在“屏幕”“免疫屏障”等名词中读píng,与“屏风”之义相关。科技名词多音字中多音多义字比例较大,较易区分,多音同义(近义)字不易甄别,是今后科技名词多音字整理、研究工作的难点。
二科技名词多音字研究概况
1985年我国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范了约860个异读词读音,是规范词读音的主要依据。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仍在修订之中。《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主要涉及义同或义近的多音字的审音,是规范科技名词多音字读音的主要依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于2001年发布,涉及一些异形词读音的整合,可以为科技名词多音字的读音提供一些参考。
在辞书方面,《现汉》[6]《多音字汇释》[7]《古今汉语多音字字典》[8]《现代汉语多音字词汇》[9]《现代汉语多音字规范字典》[10]等辞书对常用多音字做了整理。目前尚无专门整理科技名词多音字的辞书,但《中国大百科全书》[11]《两岸科技常用词典》[12]《汉语主题词表》[13]等收录了一些带注音的科技名词,可以为整理科技名词读音工作提供参考。
笔者以“多音字”“异读词”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期刊论文、学位论文800多篇(检索时间为2019年11月15日),语言学界对多音字的整理、成因、辨读、教学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在这800多篇文献中,仅有8篇和科技名词读音相关。而这8篇文献中的6篇,讨论的内容多为具体科技名词误读问题,而非关于科技名词多音字的研究。
尽管很多含有多音字的科技名词未被普通辞书收录,但科技名词用字基本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范围内,被《现汉》《辞海》[14]等辞书收录,这些辞书中对多音字各义项的解释和例词能够为推断科技名词多音字的读音提供依据。另外,《汉语大字典》[15]《辞源》[16]《通用规范汉字字典》[17]以及各类带有词条注音的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都能够为科技名词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提供参考的依据。
三读音规范是科技名词规范的重要内容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规范科技名词的审定与公布,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审定公布119种名词书,近50万条规范科技名词。这些规范科技名词中,54种包含中文规范名和相应的英文,65种除了中英文名外还添加了定义或注释。在2010年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内妇儿科)》和2014年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骨伤科学)》两种名词书中,除了中文名、英文名、定义或注释外,每条规范名词都标注了汉语拼音。
形、音、义相结合是汉字的一项重要特点,传统语言学即是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关注文字的形、音、义三方面[18]。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同样要关注科技名词的形、音、义。在名词审定工作中,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及用字,就是对科技名词形、音、义中“形”的规范,为名词审定工作的重点。定义或注释有利于对规范名词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对科技名词“义”所做的工作。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中医药学名词审定过程中,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也对科技名词的“音”进行了研究。从科技名词形、义、音三方面进行规范和整理工作,这是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新的探索。读音规范是科技名词规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
四科技名词多音字的成因
借鉴普通词语多音字的形成规律,本文试举例分析科技名词多音字的几个成因。
1.传统音与今音并存
一些科技名词有传统音项与现代使用的某个音项并存的现象。比如考古学名词“阿房宫”,读ēpánggōng还是ēfánggōng,抑或是āfánggōng,学界一直颇有争议[20]。“房”字,在《现汉》《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只有fáng一个音,表示“房子”“房间”等义。《汉语大字典》则还收有páng音,“《广韵》步光切,平唐並”,并在páng音下收有“阿房宫”一词。《史记·李斯列传》:“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司马贞索隐:“房,音旁。”《辞海》将“阿房宫”词条排在ēpánggōng的位置。《辞源》将“阿房,宫名”列在páng之下。1996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园林学名词》中,“阿房宫”对应的英文是E-PangPalace。《中国大百科全书》中“阿房宫”对应的英文也为E-PangPalace。
“阿房宫”应根据传统音读为ēpánggōng,还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读作ēfánggōng或āfánggōng?《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词语、方言意义,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旧意义,现在书面上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某些习见的专门术语”[4]。规范汉字是记录现代汉语的,因此《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在通用字范围内一般也不收文言音项和义项。仅对确实已经被现代汉语吸收的文言义项以及在文白异读中现代汉语已经使用的文读音项予以收录”[17]。《现汉》《通用规范汉字字典》这两部辞书都是记录现代汉语的形、音、义的,不宜简单地作为传统音与今音并存的科技名词多音字读音依据。尤其是对于传承性较强的专有名词,是继承传统音为好,还是遵循现代汉语的读音,需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的应用情况,审慎对待。
2.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属于不辨意义的异读字,是由读书音和白话音的区别所造成的一种同字同义而读音不同的现象[19]。
例如,“堰塞湖”中的“塞”(sè)即为文读。在“堰塞湖”进入公众视野的2008年,《现代汉语词典》(当时为第5版)尚未收录“堰塞湖”词条及其读音,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读音也不统一。笔者当时对其进行了探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塞”字有三个读音。第一个读音为sāi:作动词时表示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如“塞入”“塞车”;作名词时表示“塞子”,如“瓶塞”“软木塞”。第二个读音为sè:义同“塞”(sāi),用于某些合成词中,如“阻塞”“堵塞”“敷衍塞责”。第三个读音为sài:可做屏障的显要地方,如“边塞”“塞外”。从堰塞湖“阻塞形成围堰”之义可见,读sāi或sè,在词义上是可以解释通的。《辞源》中,“塞”有两个音:sè、sài。塞(sè)的解释为“堵,阻隔”“充实,充满”“补救”等。塞(sài)的解释为“边界”等。古时“塞”没有sāi的音,“阻塞”之义的“塞”字古为入声,发展到现代为阴平和去声。塞(sè)为文读,塞(sāi)为白读。塞(sāi)用作动词时多单独使用,很少用于组词(“塞车”是方言词),塞(sè)则多用于合成词,如“闭塞”“充塞”“哽塞”“梗塞”“搪塞”“填塞”“壅塞”“拥塞”“语塞”“淤塞”“滞塞”“顿开茅塞”等。塞(sè)音并不冷僻,“堰”就是书面语,“塞”宜文读为sè[21]。201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已经收录“堰塞(sè)湖”一词。
文白异读长期存在,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一些多音字。科技名词中同样存在受文白异读影响而形成的多音字。科技名词多为书面语,科技名词中文白异读的多音字多为文读。
3.字形字音的分化与演变
汉字长期演变造成古今汉字形体上的分合与读音上的交叉[22]。
如“采”和“寀”。“采”cǎi,《说文解字》:“采,捋取也。”就是“摘取、采集、采用”。后引申为“搜集、选择、采纳、取得、颜色、理会”等义;也指“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神色,神态”等。为了分化字义,“采”后来专用以表示“神采”,“摘取”之义则另加义符“手”写作“採”来表示,如今简化仍用“采”;“颜色”之义则另加义符“彡”写作“彩”来表示;“封地”之义则另加义符“土”或“宀”写作“埰”或“寀”来表示,如今简化仍用“采”[23],音cài。“寀”则不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之列,但被《现汉》收录,义为“古代指官”(音cǎi),cài音和“封地”义则归由“采”(cài)承担。
根据“采”的不同义项,可以判断其读音: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各学科900多条含“采”的术语中,绝大多数为cǎi音,如“开采沉陷”“海上采气”“采全率”等;只有世界历史名词“西欧采邑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中的“采”为cài音。
4.用原有汉字字形表达新科技概念音义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新概念需要汉字来表达。
例如,给一些新发现的元素命名时,所选汉字尽量不使用常用字,以保证科技用语的专业性,不与生活用语混淆,不产生歧义[24]。有的新造了汉字来表达,如“”ào;有的启用了不常用的古字,如“镆”mò;有的则利用原有的汉字字形来赋予新元素的音义。
用原有汉字字形表达新科技概念并给予新的读音,就产生了科技名词多音字。如“镝”字,“镝”dí为书面语,“箭头”“箭”之义;“镝”dī则专指第66号元素Dy。又如“胍”字,古读gū、hù,《汉语大字典》中载《广韵》古胡切,《集韵》胡故切;今《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现汉》中“胍”只有guā一音,义为“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用字“胍”是guanidine的拟音新字[25]。再如,第111号元素Rg的中文名“钅仑”。2007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启用了古字“錀”lún,意为“金”,将其简化字“钅仑”作为这一新元素的中文名。古字“錀”还有fēn的读音。
五科技名词多音字的特点
科技名词多音字作为汉语多音字中的一类,除具有汉语多音字数量大,形、音、义关系复杂等特点外,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从理据性、读音使用度、专业性、辨识度几个方面来例析科技名词多音字的特点。
1.读音具有理据性
多数科技名词能够简明扼要地概括其内涵,或表达概念的某一方面。科技名词中多音字的读音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具有理据性。正确的读音能够帮助理解科技名词的内涵。例如人体解剖学名词“奇静脉”中的“奇”为多音字,读音有qí和jī。不像其他静脉大多有两条,“奇静脉”在人体只有一条,英文为azygosvein,源自古希腊语,意为“不成对的”。故“奇静脉”中的“奇”与数学名词“奇数”中的“奇”同音,为jī。如果读成“qí静脉”,就完全不能体现其内涵了。
根据科技名词概念内涵、理据来确定多音字读音,应是科技名词多音字整理工作的一项原则。
2.部分读音较为生僻
部分科技名词较为生僻,使用度较低,其中包含的多音字的读音也不为公众熟悉。《通用规范汉字表》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17]。如“芘”位于《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芘”有bǐ、pí不同读音。在化学名词中表示“一种化合物”,读bǐ;在古书上“芘芣”一词读pífú,指“锦葵”。再如农学名词“红花酢浆草”中的“酢”字较为生僻,《通用规范汉字表》一、二、三级字表均未收录,《现汉》收录了此字,有cù、zuò两个读音,“红花酢浆草”中的“酢”读cù。尚有少数科技名词用字未包含在通用规范汉字中,个别字在计算机输入时遇到障碍,其中也包含有多音字。
3.专业性
科技名词中的多音字多数很常见,读音义项分工也比较清楚,但某些含有这些常见多音字的科技名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不清楚这些专业领域科技名词的内涵,就很难判断这些多音字的读音。例如“间”字,《现汉》中jiān音的义项有:①方位词。中间。②方位词。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③一间屋子。④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jiàn音的义项有:①空隙。②嫌隙;隔阂。③隔开;不连接。④挑拨使人不和;离间。⑤动词。拔去或除去。“间脑”是人体解剖学名词,英文为diencephalon,公众或许不太熟悉,如果了解其释义为“位于端脑和中脑之间的脑组织”,就可以知道这里的“间”是“中间”之义,故应读为jiān。化学名词“间苯二甲酸”的释义为“两个羧基在苯环间位上的有机物”,这里的“间”为“间隔”之义,就是“两个羧基在苯环上相隔一个碳原子位”的意思,故应读为jiàn。
少数科技名词用字为古字,且多音,只有专业领域才会用到。例如,2017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启用了古字“鉨”nǐ,将其简化字“钅尔”作为第113号元素Nh的中文名。“鉨”在现代汉语里不是规范字,不常用。古字“鉨”除了nǐ音外,还有xǐ音,为“玺”的异体字,在考古界、文博界、篆刻界会用到[26]。故化学、物理等学科涉及元素名称时的“钅尔”读nǐ;在考古等学科涉及印章之义的“鉨”读xǐ。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科技术语》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促进全球华语圈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是由科技专家和语言专家合力打造的集科技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术语理论研究成果,公布规范科技名词,发布试用科技新词,组织重点、难点科技名词的定名讨论,探究科技术语的历史文化内涵,报道科技名词规范工作动态,是促进术语学在我国发展的权威杂志,是及时发布规范汉语科技名词的媒体,是集中展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情况的窗口。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