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湛泉,广东省传统建筑陶塑名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熟人称“阿湛”,1963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小榄,现任国际石湾陶艺会理事、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山市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市小榄收藏协会副会长(图1)。何湛泉17岁时拜石湾陶艺家劳植为师学习陶艺,1983年于中山小榄创办“菊城陶屋”。他坚持用石湾陶艺的传统技法,擅长岭南古建筑陶塑瓦脊的修复和制作,先后主持了广州陈家祠、菠萝庙、仁威古庙、海幢寺、纯阳观、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三水芦苞祖庙、肇庆丽樵楼、花都水月观音庙、香港车公庙等多个著名文物保护单位陶塑瓦脊的全面修复工作。2000年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首次举办个人收藏与陶艺专题展览。近些年,何湛泉更是在艺术之路上精进创作,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陶塑作品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艺术精品,为广东传统石湾陶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树立起一面旗帜。
广东石湾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陶器产区,属于民窑体系,有三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地方性与民众性,故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在瓦器以外,石湾也以陶塑,即“石湾公仔”声名远播。石湾陶塑装饰于祠堂、庙宇等大型公共建筑物屋脊之上的瓦脊陶塑,18世纪(乾隆年间)已极为流行,及至20世纪初走向衰落。以陶塑瓦脊装饰庙宇、祠堂的做法,常见于岭南(广府地区)、广西(西江流域)以及东南亚(珠江三角洲华侨聚居地)一带,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代表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
何湛泉秉持着坚守与传承的态度,坚持用柴烧龙窑,为陶塑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不仅研究修复,而且在新的艺术层面有所尝试,比如瓷版画和现代陶艺装饰品,并以自己的收藏和作品为载体,建立了菊城陶屋陶塑博物馆,让更多人能通过旅游了解陶塑,体验传统制陶,传承火、泥、釉混合而生的艺术。
一、坚守
兴趣使然,从“捡”到收藏。何湛泉对陶塑的坚守,来源于他对陶塑的爱好、痴迷和执着。那些旧物也是他儿时最好的玩具,他从小就喜欢研究旧物上面的图案花纹,即使贫困潦倒依然乐在其中的痴迷。在何湛泉读小学时,放学路上就注意到路边垃圾点有老人去世后被扔掉的陶瓷枕头、陶瓷花瓶等旧物,他痴迷于陶器漂亮的形制、美丽的图案和变幻的釉色,好奇它们是怎么样做出来的。由于当时旧思想作祟,对已故的人使用的东西非常忌讳,他就找个地方把他捡来的心爱之物都藏起来欣赏。他认定自己与陶有缘,并且要做一个真正的陶艺人。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靠自己出去谋生,而此时,他毅然决定去小榄当地唯一的一个陶瓷厂学习陶塑,去搞清楚他多年不解的关于陶塑的问题。好景不长,一年以后小榄陶瓷厂倒闭,何湛泉去向了佛山石湾学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便是何湛泉收藏的旧石湾陶器,它们让何湛泉的灵感如活泉涌出,为他带来了既丰富的知识和创作源泉。其实最初他对收藏并没有所谓的概念,只是想把看到的好的作品保留下来,自己更多的去研究去学习,在90年代他才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到目前,何湛泉已经收藏了几千件明清以来的石湾陶器。
何湛泉学习勤快,他对自己要求极高,也具有非一般的毅力。何湛泉三年如一日在佛山学习陶塑,每晚铺席睡在窑边,没钱买炼泥机,就用脚踩,他当时给自己的立了一个要求“日炼一吨泥”,可见他学艺路上的坚持与自律。何湛泉善于学习,把需要注意的任何细节都记下来,多年来积累下半屋子笔记本何湛泉有多本记录烧窑情况的笔记本,这些笔记记录着每一次烧窑的天气、时间、窑内的摆放、烧窑的温度及用柴量等细节,他说这是他毕生宝贵财富中的一部分,他也要求年轻学徒一定要多记笔记,让学习精细。何湛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对人对他的认可,赢得了业界的好口碑,以至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建筑修复工程也由他负责塑部分的修复。在广东地区的中点保护文物建筑上,多处可见菊城陶屋的陶塑艺术精品。
以旧为师。很多人认为何湛泉在陶塑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一定有很多位厉害的老师指点,他自己开玩笑说起码几百位。原来何湛泉除了在石湾有一位师傅,并没有师从过任何其他大师,而他的艺术天分和灵气,也源于他喜欢收藏。何湛泉说他与藏品是可以隔空对话的,这些老物件就是他的“老师”,它们教会了他怎样造型更加有趣、更加活灵活现,教会了他怎样进行颜色搭配,教会了他怎样烧出想要的釉色。
人窑合一。在佛山学艺三年后的他带着自己学习在石湾学习时记下的几十本笔记,学成回中山小榄创办菊城陶屋。他这样解释“菊城陶屋”,菊城是指小榄,强调不是非要在石湾才可以做好陶塑;陶指陶塑,屋指要沉静下来,好好研究。他自己修建了一条龙窑,30年来,从未熄灭。龙窑烧制陶器,素有“一窑一宝”的说法,因为在用龙窑烧制产品时,窑变的产生会使龙窑出来的产品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所以在没有烧成成品时,大家都不能准确预料作品的效果。何湛泉认为,一条好窑,必须有一个懂它的人去主宰,必须要人窑合一,才能将传统龙窑的真谛演绎出来,只有在人窑合一的情况下,再配合时间、行为、经验等因素的情况下,龙窑才会奖赏,烧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二、传承
执着传统陶塑技艺。何湛泉受家庭气氛熏陶,从小尤爱古物,敬畏祖先前人,珍惜传统文化及其产物。以古物为师,让他这样一个原本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人,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了大量人文和历史文献,并在国画书法方面也有颇深的造诣。陶塑瓦脊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更具备很好的抗风性,能够有效的低于岭南地区常见的台风灾害(图2),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极高审美的体现。每一段瓦脊代表不同的神话、戏剧故事情节,因此每一个陶塑人物需被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形如观看戏台上戏剧一样,一幕接一幕(图3)。观众可以根据平时看戏的经验,通过人物的衣饰、人物的位置、手持的器物以及背景道具等细节,解读瓦脊公仔的故事,朴拙简练而生动传神,引人注目。何湛泉说他在修复或创作瓦脊陶塑的时候,仿佛在和古人隔空对话,了解他们的愿望,理解他们的文化,诠释他们的艺术。何湛泉认为传统建筑修复工作能产生积极的意义,能够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建筑上面瓦脊陶塑“公仔”,了解到岭南建筑的人文精神,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何湛泉敬佩古人的智慧,希望解读和还原出更多陶塑中的密码。
何湛泉对传承看得很重,希望中国传统龙窑烧制的能够传承下去,不会因为各种现代电窑、汽窑的出现而销声匿迹。何湛泉坚持使用矿物金属配釉,当铁被高温还原陶表面会有银色高亮的釉色出现,这种窑变效果是电窑和气窑不能媲美的。陶塑瓦脊在岭南传统建筑当中是具有最高地位的建筑装饰形式,一般只有在大型庙宇、祠堂的屋脊最顶端出现,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瓦脊公仔因其出自龙窑,釉色浓郁,在日光的照射下光彩熠熠,甚至有些瓦脊,在重要的人物和场景上还贴一层金箔,令瓦脊更加辉煌夺目。
菊城陶屋目前有30人左右在从事陶塑制作,有何先生同氏族的,也有他澳洲留学归来的自己的儿子。1998年7月,一位在美国从事石湾传统木柴龙窑研究的大学教授,带领六位来自台湾、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来到菊城陶屋,看到龙窑作品天然而绚丽的釉色,感动不已,希望何湛泉能继续用原始的方式研究龙窑,老教授提字“火神与釉神永远伴随你”。
何湛泉坚持对老石湾陶的研究,结合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熟练传统陶塑技法的同时把新思维融入泥土当中。石湾陶塑之创新,一是运用技艺、工具之进步,将其写真写实的特性放至最大;二是在挖掘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采用夸张、仿古等手法,将陶塑与文化创意结合,以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
何湛泉先生一直在探索将传统陶塑工艺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结合运用。他最经典的作品为顺德和园烧制的的大型“龙舟影壁”。用陶塑的技法和釉色,演绎顺德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赛龙舟。此照壁出自菊城陶屋,耗时3年打造完成。采取岭南传统的陶塑工艺制作,运用最原始的龙窑柴烧煅烧而成。此照壁正面是赛龙舟的形象,上面出现人物112个,后面则是300多字在书法陶塑诗文,匠人们逐字雕刻、烧制,凝聚了真正的“工匠精神”。这幅富有岭南传统艺术及顺德本土风情的和园“影壁”,在陶塑工艺的创作下,成为具有顺德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
何湛泉也结合一些现代室内空间作为尝试。比如陶塑牌匾“福来园”,是为一个现代高档会所定制的牌匾,希望在此多聚人气和财气;中山小榄为著名的一家馄饨店的牌匾和室内设计,也运用了大量“菊城陶屋”出品的牌匾和瓷板。“菊城陶屋”造的陶塑鼓凳也是颇具岭南特色的家具,在国内订购量颇大,主要运用在室内软装设计中,起到了很好的点缀效果,不论是中式、新中式还是现代简约风格,都非常百搭。现代石湾陶塑更多的是以工艺品、礼品的形式创作。陶塑家的创作题材广泛,造型各异,有历史人物也有现代生活,有具象形态也有抽象形式。
当人们开始以“艺术品”的标准看待陶塑,何湛泉萌发将龙窑的陶文化陶塑博物馆结合起来的念头。龙窑建立30年来,何湛泉坚持将最好的作品留下来,哪怕在经济最苦难的时候,也没有用他的收藏和自己的佳作卖掉。何湛泉认为,数量庞大、由龙窑出品的陶瓷作品是菊城陶屋的特色。随着他创作思路越来越开阔,藏品也上了规模,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所以2000年以后,何湛泉申报了15亩地作为博物馆建设。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陶塑,进入陶塑艺术的殿堂,感受、学习与传承文化。在陶塑博物馆中,何湛泉的几千件陶塑珍品按照年代和门类进行很好的摆放,让不懂陶塑的人能很容易的了解。在他的博物馆也有手工体验作坊,可以让有兴趣的人来体验制陶的过程,让大家了解“泥、釉、火”的奥秘。何湛泉秉承着坚守与传承的态度,以实干精神,为传统文物建筑保护和传统陶塑工艺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期刊推荐:《古建园林技术》专业性期刊。报道古典园林管理经验,探讨古建园林艺术。栏目有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典园林工程、古建修缮经验、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施工、古建园林艺术研究、古建历史文献介绍、古建维修保护政策研究、古建文物集锦。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