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规范探讨

分类:医学论文 时间:2020-04-18

  【]摘要】目的:观察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卧住斜扳法治疗本病的规范化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规范化的卧位斜扳法结合调筋、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调筋、理筋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腰痛JOA评分及腰曲变化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卧位斜扳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

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规范探讨

  关键词1卧位斜扳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曲度;规范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80%一90%的患者可经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甚至痊愈Ⅲ。在多种保守治疗方法中,手法由于具有方法简便、舒适有效,风险小等优点,并且能够充分地体现出祖国医学的优势,逐渐成为LDH保守疗法的首选[2-4]o本研究拟探讨卧位斜扳的临床规范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科学依据,现总结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一区住院及推拿正骨门诊本病患者80例,采用单盲随机法按1:l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5岁;病程3d至23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3—65岁;病程6d至3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20岁≤年龄≤65岁,性别不限;(2)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3)在接受本研究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可能影响本方法疗效评判的疗法或药物;(4)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阁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I句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1)分筋理筋:在腰部肌痛处分筋理筋反复操作3—5min。(2)滚法:在腰肌两侧肌紧张处,反复操作3—5min。(3)推散法:顺腰肌两侧由上到下推,反复操作3—5min。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后,配合规范化的卧位斜扳法。患者侧卧,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同时弯曲腰背部,医者立于面侧,一手抵住肩前部,另一手抵髋部,调整屈髋下肢的弯曲幅度,使需要调整的腰椎处于扳动的支点,两处协调施力,先前后晃动患者躯体,使其放松;然后两手同时作反方向用力,使患者的腰部旋转至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做一个突发的增大腰部旋转度5o一1Oo,常可闻及“咔哒”的弹响身。斜扳上腰段时,让肩到腰部段活动幅度减小,而加大腰到臀部段的斜扳幅度。反之,则使作用力点下移。旋转角度不宜超过其病理生理活动范围,最大角度应≤3Oo。斜扳手法力度根据患者胖瘦、体质而定,以顺势巧劲能扳动患者为宜。

  以上均隔天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中间休息3d。

  1.4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各拍摄测量1次腰椎X线侧位片测量腰曲值,腰曲值测量采用标准的Seze氏[71法:在腰椎侧位片上,自T12椎体后下角至s1后上角做一连线,腰椎各椎体后缘的弧形连线与此线形成一弓形,弓顶点正常在L3椎体后缘中点,弓顶点与弦垂线的距离即为腰曲值。腰曲值正常为1.8—2_3cm,小于0.9cm为变直,大于2.3cm为加深。

  1.5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和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标准(joA)评价标准阎进行评定。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满分一治疗前评分)]xlO0%。治愈:原有症状和体征消失,肌力正常,腰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100%;显效:原有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肌力正常,腰部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较轻劳动和工作,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大于6O%;有效:原有症状和体征减轻,腰痛减轻,腰部功能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为25%--60%;未愈:症状无变化或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率<25%。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以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曲值及JOA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JOA腰痛积分和腰曲度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1)0.05。

  2.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47.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卧位斜扳法治疗LDH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生物力学方面:手法可恢复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恢复腰椎生理曲度,使软组织应力增加。重建脊柱的力学平衡,利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水肿的消退。(21循环方面:手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保证局部营养物质的供给,促进代谢产物排泄及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从而减少对神经纤维的刺激,使相应的血管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3)调整椎间盘与神经根位置方面:手法使部分髓核发生移位,改变神经根和突出物的位置关系,从而缓解神经根压迫,解除症状。有学者观察到,侧卧斜扳法可使腰椎旋转,在椎体转动的过程中,紧压神经根的突出物可以远离神经根1—1.5cm,起到了变位与松解粘连的作用,而不再产生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91。前期研究证明,斜扳法可使髓核内压增大,而当髓核内压超出一定程度时,髓核可向椎管内或骨膜破裂,破裂髓核可能被吸收,神经根所受压迫因此解除。此外,手法还可松解肌痉挛,改善和修复椎旁肌肉的功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卧位斜扳法作为治疗LDH的有效中医骨伤科手法之一,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因其操作时的姿势、角度、力度等方面无统一的量化标准,相关的医源性不良反应报道也屡见不鲜。

  相关论文推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微创护理新技巧

  本研究对卧位斜扳法操作时的姿势、角度、力度进一步规范,通过对8O例LDH患者治疗后进行疗效分析,规范化的卧位斜扳法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富了卧位斜扳法理论基础,不仅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及保障手法安全,且为斜扳法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