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牧民生计资本对旱灾应对策略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0-04-13

  摘要: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848户牧户的调研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熵值法评估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权重,然后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牧民生计资本与旱灾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50.12%的牧户认为过去5年发生了旱灾,并有47.52%的牧户采取旱灾应对策略。2)牧民应对旱灾策略主要为购买草料、出售家畜和转场放牧,占比分别为33.02%、15.80%和10.38%。3)牧户的生计资本存量对其采取的旱灾应对措施购买草料、出售家畜、走场放牧、寄养家畜、外出打工存在显著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由于生计资本存量较低,应对旱灾风险的策略较少,因此,应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发展多元化信贷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化牧民协会等措施增强牧民旱灾抵御能力。

牧民生计资本对旱灾应对策略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关键词:二元Logit回归模型;旱灾;应对策略;可持续生计资本

  中国北方天然草原面积约3.13亿hm2,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的79.7%。草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维护国家和区域安全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1-3]。在自然和人为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天然草原自然灾害呈现高发态势,大面积持续干旱、沙尘暴、雪灾等灾害频繁发生[1-4]。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旱灾成灾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深,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气候灾害[5]。据统计,1995–2013年,旱灾造成的农业成灾面积在各种极端自然灾害中占到70%以上,在2000和2007年受灾达到93.8%[5]。2007–2010年,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除2008年外其余年份均超过72%,在2007年高达88.52%[6]。

  相关期刊推荐:《草业科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本刊主要栏目:草地资源及利用、牧草研究、种子科技、草地畜牧业、草地农业、草地保护、草坪园艺、综述与专论、经验交流、学术活动、机构与人物、书刊与评价等。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咨询期刊天空在线编辑。

  生计是指农牧民维持生活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资产(自然、物质、人力、金融和社会)、行动和获得资产和行动的权利[7-8]。生计策略指为满足或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追求能带来效益的生计产出,利用现有的资产配置从事经营活动的选择[9]。牧民的生计资本状况是其进行生计策略选择的基础,牧民所采取的生计策略取决于其拥有的生计状况[10-11]。生计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问题[12]。近几十年来,牧业经济社会发展受气候灾害的影响十分明显,受到学者普遍关注[13-16]。目前,关于生计与生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计资本与生计风险关系方面。苏芳和尚海洋[17]研究了农户生计资本对其风险应对策略的影响。许汉石和乐章[18]以生计资本为视角,对农户在生计过程中的风险状况、生计资本对生计风险的影响作用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赵雪雁等[19]分析了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地区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及应对策略,并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因素。李海英等[20]探讨了牧民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并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影响牧民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靳乐山等[21]研究发现在众多自然灾害中牧户对旱灾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感知最深刻。而牧民生计资本对旱灾风险的应对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在频繁的干旱冲击下,牧民应对旱灾的生计策略已经成为日常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旱灾是对牧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牧民是对旱灾最为敏感的群体[22]。理解牧户应对干旱风险的生计策略对于牧区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非常重要[23]。

  在分析牧民的旱灾应对策略之前,必须把握牧民生计的构成,才能更好地理解牧民生计资本与旱灾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定内蒙古自治区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为研究区域,在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牧民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牧民生计资本及其指标与旱灾应对策略(出售家畜、购买草料、走场放牧、寄养家畜和外出务工)之间的关系,识别影响牧民旱灾应对的关键生计因素,旨在为提高牧民旱灾应对策略提供借鉴与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km,南北跨度1700km,土地总面积118.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m以上。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年降水量在100~500mm,无霜期在80~150d,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h以上。截至2017年末,共有常住人口为252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568.2万人,乡村人口为960.4万人。草原面积8666.7万hm2,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818万hm2,占中国草地面积的27%,为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自东向西依次选定5类草原类型作为研究区域,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各个草原类型通过随机分层典型抽样方法抽取3个旗县,总共抽取研究旗县15个。然后在每个旗县抽取3个乡镇(苏木),每个乡镇(苏木)抽取3个村(嘎查),每个村抽取10户牧民为研究样本,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进行牧户调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生态保护与利用课题组于2015年7月–9月实地入户调研,10月–12月整理汇总调研数据。本次共对895户牧户进行入户调研,获得有效样本847份,样本有效率为94.64%。调查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牧户生计资本状况;二是牧户生计策略选择,主要用牧户家庭收入衡量,包括牧业收入、非牧收入、转移收入和财产收入。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列。

  1.3研究方法

  1.3.1牧户生计资本指标构建

  本研究以英国国际开发署开发的适用于不同研究尺度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3]、作者前期研究成果和其他学者生计资本量化研究成果为基础[1-4,24-27],结合牧区实际和调研情况构建牧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表2)。牧户生计资本共分为五大类:

  人力资本,指人们为实现预期的生计目标采取生计手段的核心因素,是劳动能力、健康程度和知识技能的综合,本研究从家庭劳动能力、家庭成员教育水平两个方面进行测量。

  自然资本指能导出各类生计的资源流和相关服务的资源存量。草地资源是我国草原牧户最重要的自然资本,本研究将自然资本从牧户家庭承包草地资源和家庭使用草地资源两个指标测量。

  物质资本,指牧户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设备和基础设施。本研究选取与牧业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4个指标即家畜资源、住房面积、棚圈面积、固定资产情况测量。

  金融资本,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牧民取得生计目标所需要的金融积累和流动,金融资本数据的收集受到受访者个性特征、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和访谈经验等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家庭收入和贷款情况两个指标测量。

  社会资本,牧民在追求生计目标的过程中所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实现既定生计目标能够使用的社会资源丰富度和社会网络的连通度,本研究用牧户生产中有无合作牧户(例如,在接羔、打草等牧业生产活动中是否与其他牧户长期相互帮助)和礼金支出两个指标测量。

  1.3.2牧民生计资本指标权重及指标值的计算

  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既可消除主观赋权法无法避免的主观随意因素,还可有效解决多指标变量间信息重叠问题[28-32],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31-32]。本研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参考文献[1-3]、[29]和[30]的研究方法,计算结果如表3所列。

  1.3.3牧民旱灾应对策略

  长期生活在众多灾害干扰中的农民会采取各种适应策略来应对各种灾害风险[33]。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牧民防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转场避灾逐渐向多元方式转变[34]。通过查阅资料[22,35-37]和调研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旱灾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出售家畜。旱灾严重往往迫使牧户通过出售牲畜来维持基本消费,甚至富裕户也通过减少牲畜应对旱灾[36]。旱灾发生时牧民通过出售家畜的应对策略减轻草原放牧压力或者减少饲草料的支出,同时,可提高剩余家畜的饲养能力。

  购买草料。购买草料是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应对自然灾害和减少灾害损失的主要策略[22,36]。

  走场放牧。牧民称之为“走敖特尔”,是牧民通过远距离迁移放牧抵御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游牧时期牧民在季节变换时都会“逐水草而牧”进行转场放牧,这是牧民的主动行为。牧民遭遇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时,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远距离走场到没有发生自然灾害或者自然灾害较轻的草地放牧。

  寄养家畜。牧民称之为“包羊”,在遭遇自然灾害无力应对时,牧民通过约定在一定的时期内将自己的家畜寄养给具有较高应对能力的牧民。例如,遭遇旱灾时,应对能力弱的牧民将自家的20只基础母羊寄养给应对能力强的牧民,旱灾结束后,应对能力强的牧民会将20只基础母羊归还,但基础母羊所产羊羔归其所有为寄养报酬。

  外出务工。劳动力是欠发达地区牧民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当风险发生时,短期外出打工以谋取收入是重要的风险处理机制[37]。旱灾使得牧民牧业劳作缩减、劳动力闲置,选择不定期的外出打工,可补偿旱灾带来的畜牧业收入损失,保障家庭收入。

  2结果与分析

  2.1牧民对旱灾的感知及应对策略

  过去5年牧民认为发生旱灾次数为0、1、2、3、4、5次的比例分别为49.88%、14.86%、11.91%、11.67%、3.30%、8.25%,可见,将近一半的牧民认为过去5年没有发生旱灾。在过去5年认为发生旱灾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2、3次,分别占比14.86%、11.91%、11.67%(表4)。气候变化的感知途径与功能假说认为牧民对旱灾的感知是传导感知与直接感知的复合作用,旱灾是降水和温度的共同作用下的气候灾害,降水变率主要通过传导感知途径,温度变率主要通过直接感知途径,由于造成旱灾的降水时间序列和温度变化时间序列对牧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草地的影响随着牧户所处草原类型和占有草地资源的不同而异。牧民对旱灾的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信息过滤现象,且呈逐年下降的态势[38],因此,牧户对旱灾的感知结果出现分异[39]。

  根据调查,内蒙古草原牧民应对旱灾策略主要为购买草料、出售家畜和转场放牧,占比分别为33.02%、15.80%和10.38%。采取寄养家畜和外出打工旱灾应对策略的比例较低,分别为0.71%和3.77%,这样的旱灾应对策略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均有表现。但在荒漠草原,牧民应对旱灾的首要策略为走场放牧,其次为购买草料,这可能是由于荒漠草原受到气候风险的影响,被动退出畜牧业生产的牧民较多,有较为充足的流转草地,牧民在遇到旱灾时,能够及时租赁草地,进行走场放牧,减轻旱灾损失(表5)。过去5年感知旱灾发生的牧户为424户(表4),采取旱灾应对措施的牧户为540户,牧民对气象灾害的认知与其行为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39],大部分感知旱灾的牧户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牧户在2000年发生严重旱灾后,将增加饲草储备等旱灾应对措施作为一种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否感知或者遭遇旱灾,这部分牧民将旱灾应对措施常态化。因此,存在旱灾感知与应对措施之间的匹配差值。

  牧民应对旱灾策略为0种的占比52.48%,即一半以上的牧民面对旱灾风险时,没有采取应对策略。采取1、2、3种应对策略的比例分别为31.72%、15.09%、0.59%,牧民面对旱灾风险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以0种为主,这样的旱灾应对策略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均有表现。但在荒漠草原,仅有11.36%的牧民采取0种应对策略,65.34%的牧民采取1种应对策略,这是由于走场放牧策略在荒漠草原区占比较高所致(表6)。旱灾应对策略是牧户利用现有的资产配置应对旱灾或者预防旱灾,内蒙古自治区牧户的生计资本存量处于较低水平,生计资本累计较少,尤其是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存量短缺更为严重(表3),面对旱灾侵袭或者预防旱灾时,可供利用和选择的生计资本有限,因此,牧民的旱灾应对策略较少。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