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基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作业内涵与设计

分类:教育职称论文 时间:2020-02-29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许多教师将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用于作业布置和批阅,却很少关注作业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为此,文章首先从作业的定义与功能入手,分析了作业的表征方式和完成路径;其次,针对我国中小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在作业中的应用问题,重塑了作业的内涵;最后,文章从作业设计层次和作业应用要点两个角度,进行了基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作业设计。对作业内涵的重塑和基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作业设计,可为中小学作业变革提供理论参考,并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基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作业内涵与设计

  关键词: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作业内涵;作业设计;知识和技能

  一 作业的定义与功能

  就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作业已经成为影响教学变革的重要因素。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下的作业模式根深蒂固,作业变革举步维艰。作业变革并非意味着取消作业,而是应加强教育、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1]。当前,不断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为重新思考如何变革作业设计提供了可能。

  1 何为作业?

  《辞海》将作业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2]。《教育大辞典》把作业分为课堂和课外两类[3],其中,课堂作业是指上课时布置给学生当堂操练的各种练习活动,而课外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延展活动。维基百科将作业理解为是一组需要付出精力的事务,包括用于创造一些制品或完成某个任务等[4]。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作业往往被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5][6],但作业大多为题目层面上的家庭作业。此外,Rush 等[7]从动机入手,提出作业设计是为了满足技术和组织的需要,以及工作持有者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关甦霞[8]尝试通过家庭作业,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宝贵[9]则将作业过程视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作业是学习过程中学生行为的集合,既包括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性、强化性训练的活动(如练习题、任务训练、实践操作等),也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如特定制品的设计、真实项目的参与等),主要用于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

  2 为何需要作业?

  设计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作业的功能,如 Epstein 等[10]指出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表现为练习、准备、参与、个人发展等十个方面;杜威[11]认为作业是有目的的、连续不断的活动,他还提出有价值的作业设计具有三个特征:最适合于儿童的发展阶段;为行使成人的社会职责做准备,对前途最有希望;对形成敏锐的观察习惯和连续推理的习惯具有最大限度的影响力[12]。这些观点反映了学者对作业的基本认识:作业是一种为达成各种学习目的而持续进行的活动。

  知识呈现的类型与作业的三大功能如图 1 所示。就知识呈现的类型而言,在人类所处的生活领域中,知识可分为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而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可将学校中学习的已知知识分为知识点、单元知识、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可以说,学校教育就是通过适当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及其呈现方式,并借助作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从知能的习得,到能力的养成,再到综合素质的形成,作业体现了三大功能:①达成阶段目标。作业需具备帮助学生掌握已知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功能,如通过作业练习,系统学习并巩固零散的知识和单元知识,促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逐步达成阶段性学习目标。②培养各项能力。当作业引导学生产生了元认知,即对学习和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时,会促使学生对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同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③助力未来发展。在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作业也可通过对未知知识的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并进行知识的灵活迁移,助力学生个体的进步和成长。

  在各类学习条件所构建的学习空间中,教师借助作业的引导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进行学习、探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以螺旋式上升。总而言之,作业服务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助力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二 作业的表征方式与完成路径

  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学习活动主要在面对面的学习空间中进行,作业的设计与完成也主要考虑面对面学习的特点,因此作业的表征方式和完成路径方式限于固定空间,能有效实现作业的第一个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作业的第二个功能;但对于第三个功能,则往往停留在理想层面,实现起来存在较多的制约。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习时空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面的学习变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相关的学习支持系统不断被开发出来。学习支持系统的介入,不仅为作业的多样化表征方式提供了实现的平台,而且可以记录并生成学生的学习路径,利于学生的反思与成长。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多样化的作业表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的效能;而学习支持系统的及时反馈和引导,也有利于学生持续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作业不再以服务于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的,而是借助特定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化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未来世界。基于此,作业的表征方式和完成路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图 2 所示。

  1 作业的表征方式

  国外研究者重视作业的可操作性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 Lee 等[13]将作业分为练习型、准备型、延展型、创造型;国内研究者则从呈现方式、完成场所等方面对作业进行分类,如任宝贵[14]根据家庭作业的完成方式,将其分为书面作业、欣赏类作业、实践类作业、口头作业等。考虑到不同的作业分类与 Bloom 认知目标分类中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本研究参考 Bloom 的认知目标分类,将作业的表征方式分为四种:

  ①练习任务型,即教师将作业设计成系列练习任务,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②整合实践型,即教师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场景,对多元知识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融合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应用知识;③创作制品型,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帮助学生将想法变成实物;④探究发现型,即教师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主动发现问题,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具备认识无限世界的能力。

  上述四种作业表征方式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通过帮助学生学习已知领域的知识,获得探究未知的方法和能力,转而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弥补原有的认知缺陷。因此,这四种作业表征方式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长远影响。

  2 作业的完成路径

  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路径不同。具体来说,作业的完成路径可分为以下四步:

  ①以模仿作为作业的起点,即以“做”奠定学习基础。用模仿的方式(如文本性的任务训练、语言动作类的引导练习活动等)来做作业,更容易促进学生建立对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理解。

  ②以理解作为作业的目的,即以“思”完善知识构建。作业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探寻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

  ③通过知识迁移提升综合能力,即以“问”促进智慧生成。通过作业的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的深层加工,培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思路和方法。

  ④以享受作业作为新起点,即以“品”获得快乐体验。有效的作业体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获得快乐体验、不满足于一时的作业成功,从而不断生成新的学习诉求。

  综上所述,作业的设计就是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在变化中养成知识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并通过有序化、层级化的作业路径,逐步提高学生的作业化水平,增强学习意愿,提升认知能力。

  三 基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作业内涵

  1 中小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传入我国后,作业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重点关注作业之“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强化”功能,其布置大量练习题的常规做法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2000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15],随后各地区相继制定了与作业减负相关的规定,教育部办公厅还积极开展了义务阶段“减负万里行”等活动。尽管如此,中小学作业依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作业形式单一,做题时间超标。作业普遍以常规的题目练习、识记和背诵为主,强化对单元知识点的练习。学生在做题方面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时间寥寥无几。

  ②作业缺乏系统规划。大部分教师设计作业题目时注重与学业考试、升学考试等挂钩,而忽视课内、课外作业之间的关联,无法进行知识的深层内化。

  ③作业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由于作业量很大,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及时指导,并据此调整后续教学内容;而学生遇到学习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由此越来越跟不上教学步调时,就会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2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在作业中的应用问题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Adaptive Learning Support System)是一种“基于观察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进行动态组织的智能系统”[16],具有以下优势:①资源数字化,推进适应性学习进程;②代替机械工作,助力多样化作业设计;③打破时空限制,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目前,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已经具备了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发生、课内外作业设计的联结、作业反馈的及时生成、师生的交流互动等功能,为师生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此外,学习支持系统作业板块的自动批阅和结果统计等功能,能为教师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便于学习任务的快速传达,因而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同。

  但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在作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①系统的持续引入让作业数量可以无限增加。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含有海量题目资源,并可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适应性地进行题目推荐,容易让学生的“做题”变成“刷题”。②学习效果的取得以牺牲师生的时间为代价。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从海量题目资源中筛选出所需的习题,而学生也往往需要额外花时间完成教师或系统推出的相关习题。③师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提升。在传统教育中引入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必然会引起教学结构的改变和重组[17],故对师生相关能力如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但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取得。

  3 重塑作业的内涵

  在当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已逐渐意识到作业不仅仅是题目的训练。但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很多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仍然偏爱让学生做题,一些教师更是简单地将练习题从线下搬到线上,企业为了迎合高分需求也主打题库功能。这种普遍关注“强化和训练” 的作业内涵忽略了作业对学生持续成长的影响,也限制了作业的多样化形式应用,进而影响了作业功能的发挥。就像作业答案的唯一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样,对作业认识的片面性也束缚了教师的作业设计。因此,有必要抛弃数量主导、重复单一、死记硬背的作业观,转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塑作业的内涵。

  在作业过程中,学生无论是获得知识和技能、创作可表征的制品,还是提升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都应指向学生借助作业取得不断进步、获得持续成长的最终目的。基于此,本研究将广义的作业定义为: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为了达成某种目标所完成的各种任务的总和。表现在教育领域的作业,同样需具有多任务性,即在教育目标的指引和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多任务作业来帮助学生实现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过渡,它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能够充分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能够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随时进行调整。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作业的内涵重塑为:①作业是在人(师生)和物(学习条件/适应性学习系统)所构建的多样化学习空间中所做的事(教学事件);②作业是由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具有多样化特点并可操作的若干过程性事物或活动;③教师对作业中的一系列事务进行筛选、设计和合理安排,控制作业的“质”与“量”;④作业中的一系列事务可以通过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相互关联、自动引导学生转移到新的更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作业任务中 ——可以说,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下的作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辅助性手段,既是一种能够量化、评价、反馈和调节学生学习的手段,更是个性化学习路径的重要表征之一。

  推荐阅读:教师如何发表论文

  四 基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作业设计

  相较于传统的在线教育,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能更好地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适应性反馈机制。在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支持下,教师更易开展多样化、高质量、自动关联的作业设计活动,并将作业设计指向现实生活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中的作业设计层次

  作业设计应充分关注作业功能的发挥。教师可考虑在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中融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作业内容,辅之以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作业设计:

  ①模仿训练,即借助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和易于产生模仿行为的情境,教师设计与“做” 层次相关的作业。作业设计应注重情境的选择与知识的科学性,用训练或体验的方式学习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习得如何作业的方法。在具体的作业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控作业的“质” 与“量”,避免系统的无限带入和低效。

  ②知能强化,即借助系统进行有层次的作业设计,关注学生“问、思”层次的发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阶段性,借助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引导策略,重点对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类作业进行规划,以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能关联,提升问题的解决能力。

  ③思维发展,即依托系统的学情数据记录和反馈、差异化表征分析和个性化学习推荐等功能,教师针对作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提供及时指导,关注“品”层次的作业设计;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2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中作业的应用要点围绕人、物、境、脉、事[18]五要素,本研究将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中作业的应用要点总结如下:

  ①培养智慧之人(自主+探究)。合理把握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究未知事物。

  ②善用古今之物(传统+技术)。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可借助的具体的“物”既包括传统的教材、教辅、资源等,也包括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提供的各类资源和功能。

  ③创设虚实之境(真实+营造)。在真实的或营造的作业场景中,将作业关联于层次和系统之中,为学生提供关注整个学生成长过程的作业环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④把握学科之脉(独立+融合)。作业设计既关注学科、专业的独立性,也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即在保持本专业知识特色的同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融合设计,如开设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内容的 STEM 课程等。

  ⑤践行智慧之事(探索+反思)。教师在作业过程中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积极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探究与反思等活动,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