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区块链金融风险及监管研究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0-02-18

  摘要:近年来,金融科技领域发展迅速。作为最前沿的计算范式,区块链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加快了我国构建共享共赢式金融发展生态体系的发展进程,对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缓解传统金融交易模式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简要探讨了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和特点;其次,详细分析了应用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的积极效应,接着,探讨了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最后,为促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及监管提出相关建议。

区块链金融风险及监管研究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业;积极效应;风险;建议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及国家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其应用价值更是在“两会”上受到了认可。了解与认知“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进一步优化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基础与前提。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与基础架构,关于区块链的内涵,各国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总体来说,区块链是一种所有参与者共同记录、维护、去中心化的加密认证技术,是基于一系列技术整合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是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集成创新和综合运用。

  从结构上看,“区块链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公链、私链及联盟链三种;从应用层次角度来说,区块链主要经历了1.0可编程货币、2.0可编程金融及3.0可编程社会三个阶段;从发展特征角度来说,区块链的核心价值是“信用”。具体来说:第一,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指,不同于传统认证技术,区块链中不存在任何进行集中管理的中心化硬件或机构。区块链中各个节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且相同的,个别节点的损坏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大幅度提升了数据安全性;第二,不可篡改。一旦区块链需要保存新数据,通过借助随机算法,节点便会在验证时盖上时间戳,然后永久地存储在区块链中。由于区块链上的数据代码与客观事实是一一对应的,且有交易时间证明,这就保证了同笔交易的唯一性。再加上,区块链中有些节点按照共识机制可以共同进行维护工作,从而对区块链上的数据代码实现真伪验证;第三,包容性。区块链具有极强的经济和文化包容性,技术中的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具有信息共享权,都能得到完整的系统历史交易记录,而且进入区块链系统的门槛也较低。另外,对于复杂业务,通过智能合约的可编程代码,可为交易设置特殊条件,使区块链更加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从而有效提升了区块链在金融市场中的适应性。再加上,由于智能合约具有自动执行的触发机制,可以有效避免人工干预;第四,其他特征。除以上三种特征之外,区块链还具有共识信任机制、开放性、匿名性及跨平台等特质。

  虽然,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传统金融机构业务中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业务成本较高等弊端,但是,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仍处于试验阶段。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客观的看待区块链技术,避免盲目投资。一方面,相关机构应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强对区块链相关交易活动的监管;另一方面,金融企业在投入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同时,也应积极防范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隐性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出区块链应用的健康金融生态环境,积极稳妥的推进区块链技术的长效发展。

  二、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积极影响

  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机构具有巨大的积极效应。第一,传统金融业务需要大量人工操作,此种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操作风险之隐患。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金融服务流程,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区块链技术可改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通过不可篡改的特性,对数据施行严格的认证和监督。不仅可保障和验证每个时点交易的真实性,保护金融信息和产权不受侵犯。同时,还能降低金融信用、操作和道德风险,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内控水平;第三,区块链技术可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快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实现不同技术及机构间的包容性创新和协作,催生出更多新的金融应用形态,为自金融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1.区块链对数字货币影响。通常来说,传统中心化货币的主体较为单一,存在易产生通货膨胀、缺乏国际协调机制及特里芬难题等弊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区块链技术以数学算法为依托,所有交易规则公开透明,能轻松解决跨区域互信问题;第二,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支付中的应用,无需第三方做信用中介,交易双方突破了信用局限;第三,区块链的连锁系统支付信息记录,对统计资金的流动去向和使用范围进行实时监督,保证了交易信息的可追溯性。

  相关知识推荐:金融论文发表的核心期刊投稿指导

  2.区块链对股权众筹影响。传统的OTC场外股权需要交易双方自行的承担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频繁变更股权情况,股东名册以及历史交易的维护和跟踪工作会变得异常繁琐和困难。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股权的所有权及变更信息,都会通过所有者的私钥签名验证后存储在区块链中,切实维护了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另外,区块链具有的数字化技术优势还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能。

  3.区块链对证券业影响与应用。在证券发行和交易业务中,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证券购买方和出售方的自动配对、结算和清算业务。不仅提高了交易过程的透明度,节省了交易费用,还能把中央机构从承销运行管理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其次,区块链不可撤销和可追朔的特点,能有效实现账簿分离,保证债券市场的公平,提高了跨市场交易的规模和效率;再次,区块链技术可加快构建跨市场“联盟链”,实时获取跨市场交易者的账户信息,大幅度降低证券业跨市场的协作成本。

  4.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区块链技术还会改变以中心化为特征的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具体来说:首先,传统抵押交易需要繁琐的确认、登记和保管流程,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户可对流程化繁为简。同时,它还提高了市场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其次,区块链可以自动实时建立信任,将交易资产转换为“智能合约”,增强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再次,“智能合约”还可对货币进行编程,将被支付者写入特定的触发条件,加大支付交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尽管,区块链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但区块链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在应用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1.法律风险。目前,区块链法律体制发展尚不健全。首先,我国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和预期仍不够充分,导致相关技术的经济活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无形中放大了交易的隐形风险;其次,中介担保的缺失,使数字货币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同时,也给数字货币资产的储存和交易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传统的金融交易合同使用的都是自然语言,相关金融创新产品都有相应的业务所有权人。但是,由于智能合约使用的语言是代码,再加上智能合约的法律责任界定十分模糊。一旦在现实交易中,智能合约和传统合同间产生了经济纠纷,则界定法律责任就显得极为困难。

  2.存储风险。在区块链技术中,每个节点都需要认证并完整保存系统中发生的任何交易,区块链中的所有节点需要在交易生效前确认每笔交易的有效性,同一时刻由多个节点的确认并复制信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严重影响了交易确认速度,极大增加了存储空间损耗。而且,其规模与银行转账交易相比依然很小,在交换频繁的场景下,将面临更大的应用困境。以比特币为例,随着交易数量的不断增多,比特币分类账数据的下载时间通常需要耗费多天才能完成。随着比特币的快速发展,如果将其应用到更大交易量的交易中,对储存空间的要求则会更加严格。

  3.隐私和客户端安全风险。区块链技术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相关标准仍未完善和统一。对于区块链技术来说,其安全性需要网络所有节点的共同维护及保障,只有同时更改51%以上所有节点的行为才是有效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在发现大量可信节点之前不受黑客攻击,也是一项重大技术挑战;另外,作为新型技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同合作组织之间的信任问题;最后,区块链客户端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小觑。近年来,比特币交易终端和交易所被攻击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何保障区块链用户的私钥安全,也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之一。

  4.监管风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机制,对我国现有监管体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区块链监管尚存真空地带,区块链监管政策明显落后于实践,存在不可预测的潜在风险。具体来说:首先,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认识和预期极为肤浅,而且区块链体系各方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缺乏界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和投资人的利益;其次,从生态体系角度来说。区块链发展尚缺乏可靠的实践数据进行测试,技术方案也极为混杂,生态体系脆弱;最后,从监管标准来说。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中仍缺乏统一的技术开发监管标准,标准制订尚未真正起步,智能合约的兼容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

  5.犯罪风险。区块链技术的隐秘性特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的增加了用户信息的安全度,同时,也给犯罪份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和数字票据技术,大规模的从事非法传销、匿名性犯罪等行为,不仅极大损害了公众的经济利益及人身安全,同时,也给社会安定埋下了巨大隐患。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比特币概念热炒、数字货币交易价格迅速上涨,不法分子借助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手段进行非法集资和网络诈骗行为更是屡见不鲜,风险不容忽视。

  四、完善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建议

  虽然,作为快速发展的颠覆式创新技术,区块链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降低社会交易和沟通成本,提升经济效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区块链投资并非一本万利。因此,我们应客观看待区块链技术发展,加强政府宏观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潜在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水平等,引导区块链技术健康规范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效率红利。

  1.提高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能力。首先,区块链只是传统系统的补充而并非替代,客观看待区块链技术,不要妄想其一本万利。正确认知区块链的核心命题,深入了解其运作方式、特点以及风险隐患,根据行业的前沿信息及市场需求,建立动态的区块链技术方案。深入研究积极建立整个生态系统的信任模式,确定受信任和不信任的领域,然后将信托模式应用于不可信区域;其次,尽管区块链平台技术多样,但大多数区块链平台尚未成熟。现在,仍处于实验和概念验证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要确保当前的区块链计划与当前技术成熟度和演进能力相符合;最后,吸收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失败经验。积极建立区块链的测试和学习结构,建立专门传递区块链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并及时传达给高级管理人员,提高其区块链的应用与管理能力。

  2.完善区块链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完善区块链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区块链金融发展速度,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完善区块链应用的相关细则,将电子认证在区块链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及时应对市场的需求及变化。积极吸取发达国家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操作标准及规范;其次,成立区块链委员会,依托电子认证服务产业联盟,加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诚信体系及评价标准建设,积极整合行业优势,发挥区块链技术应用优势;再次,区块链由于缺少中心化的管理机构,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会出现投诉无门等状况发生。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确立网络身份及电子认证在网络空间治理及身份管理中的重要法律地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积极做好技术储备。首先,通过运用新技术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加快区块链底层技术建设及应用开发。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和升级,提高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质量,加快区块链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强化银行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区块链技术的深入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再次,推动设立区块链票据交易所,鼓励多领域的场景模拟实验,积极建立共识机制,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改进管理、优化基础架构的重要作用;最后,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准备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全面提升内部管理、风险防控和盈利能力,充分挖掘区块链技术的潜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和学术界进行合作,加大对密码学、加密技术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安全网系统,更好的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4.提高金融监管效率、改进监管手段。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发展迅速,监管部门应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践。具体来说:第一,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区块链金融的全面认知。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创新,区块链金融属于新生事物,监管当局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完善区块链监管目标,在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第二,监管部门需科学评估区块链技术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潜在影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监管目标,在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金融创新间寻找最有效的监管路径;第三,监管部门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实时发展状况,适时的调整监管目标和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服务创新。这不仅有利于市场创新业务的开展,还能有效防范针对区块链技术业务和产品的监管真空;第四,发展监管科技,探索新型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避免监管过度等问题的发生,实现市场各方共存和共赢。可对区块链金融实行包容性沙盒监管,可先在技术条件成熟的金融企业进行应用场景试应用,待检验成功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最后,事实上,传统的监管体系和区块链在应用上并不矛盾,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可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创新应用纳入到现有的监管体系,寻求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金融创新间的有效监管路径。

  5.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随着近年来新甄别技术的飞跃发展,传统的防范网络攻击的物理隔离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建立安全有效的共识机制,提高防范网络安全的技术处理手段十分必要;其次,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块链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方案设计,加强国家间及国内不同机构间区块链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合作,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我国在区块链相关技术上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再次,结合金融系统和区块链技术的特性,科学评估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成熟度及可能对金融业造成的巨大影响。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等金融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上鼓励民间区块链研究机构的发展,建立相应的项目投资基金,探索区块链技术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最后,应尽早建立起区块链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招募和储备机制。政府、机构及国家间可使用联合培养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区块链人才培养部门,聘请专门的师资团队、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为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及推广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